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届高考新课改一轮复习考点精炼(3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 )A.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B.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D.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2.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
2、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建立B.消除了商品经济C.“左”倾错误思想出现D.反映了我国对农业的改造已经完成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4.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
3、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 )A.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B.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C.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D.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5.下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6.195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合营一批“较重要和较大企业”的方针,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一的私营企业实现合营,中小工业企业在面对合营企业竞争时处境更加
4、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 稍微放缓国有化的进程C.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力量D. 制定政策保护中小企业7.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种观点( )A.直接导致了“大跃进”B.准确指出了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C.成为“大包干”的先声D.忽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8.1956年,周恩来指出:“1956年初,我们为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锥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
5、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9.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10.到1956年春,在农业初级社的优越性尚未发挥出来的情况下
6、,又掀起了小社并大社、初级社转高级社的热潮。该现象反映出A.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仿照苏联模式B.民众急切改变农业落后面貌C.国家积极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弊端严重1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一次重点是建设,有国内外形势,有社会主义改造,有建设,有人民民主专政,有党。报告里面有这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表明毛泽东()A.调整了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B.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C.解决了“大跃进”造成的经济问题D.强调恢复国民经济的紧迫性12.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
7、历史结论是( )召开时间会议类型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会议重申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不再讲三五年内过渡到公社为主的所有制1961年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基本建设投资由167亿元降为87亿元,钢产量由1900万吨降为850万吨,粮食产量由4100亿斤降为2700亿斤1961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工业七十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讲求经济效果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B.人民公社化造成严重后果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D.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13.1975年7月,国务院关于今年上
8、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5月和6月,原油、原煤、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这说明( )A.全面整顿工作成效明显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C.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初步显现D.“一五”计划顺利开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1958年
9、,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
10、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模式问题,排除D。2.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建立,故选A;“消除了”说法明显绝对化,排除B;材料做法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不是“左”倾错误,故C错误;我国对农业的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D。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
11、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强调的注意平衡工业布局,因此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B项; AC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中注意工业布局的平衡意义相反,故ACD排除 故选B4.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可以看出这种规定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或史实不符,均排除。5.答案:C解析: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髙低三株竹笋”意味着党和政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对灵活的区别对待政策一夜风吹一尺长”则体
12、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效果,故选择C 项。整体而言,三大改造的要求符合国情,是相对平稳地完成的,故 A项表述不当;B项至少是1958年“大跃进”以后才出现的结果,故排除;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项错误。 6.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当时为了克服中小企业面对合营企业竞争的压力,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有化的进程并没有放缓,排除B项;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排除C项;D项与当时改造的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7.答案:B解析:1955年,正处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具体指出
13、了当时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实行小农经济的结果,因此毛泽东主张适当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故选B项。“大跃进”追求的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题干涉及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错误。“大包干”突出的是个体经营,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后,故排除D项。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解析: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这一外交方针指的是“一边倒的外 交方针,它奠定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故C项正确。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残余势力是“打扫屋子再请客”这一外交方针的影响,故A项错误;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14、的是新中国的 成立,故B项错误;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从毛泽东的言论重点是建设” “ 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民主专政都可以讲” 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主要的还是在建设” 可知,毛泽东强调的重点是经济建设,这说明毛泽东调整了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A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由钢产量由1900万吨降为850万吨”“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体现的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故D项正确;1952年时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
15、基本完成,A项不符题意;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材料未强调工业化的成就,C项不符合题意。13.答案:A解析:由材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得知经济好转,结合时间1975年,可以判断是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结果,故选A;1975年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排除B: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出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D。14.答案:示例一:情节: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历史现象: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起来,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冒进性。示例二:情节: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历史现象: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全民炼钢的现象。评价:1958年,为了赶美超英,国家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由于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跃进”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也导致了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