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概览时期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城市布局严整农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旨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萌芽第14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
2、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2从耒耜到曲辕犁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井田制(2)土地私有制2租佃经营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
3、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讲史料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导读史料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
4、作技术发展状况的评说。(1)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不断革新,并且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耕作技术不断革新,促进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练史料(2012四川高考,节选改编)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探究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
5、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2)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主题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
6、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讲史料史料傅筑夫说:“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非常残酷,农民不能完全依靠租来的或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
7、家庭副业,用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助生活。于是这种由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遂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述评导读史料认为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然分工,中国的耕织结合则以种植业为基础,但出现家庭手工业也是必须的,与地主阶级及国家的剥削有关。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练史料(2014广东高考,节选改编)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
8、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探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不同:史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史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1(2014天津高考)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9、,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故应选A。2(2013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
10、行,自耕农经济衰退。D项符合题意。3(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
1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5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C历代帝王大多
12、信奉平等思想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答案A解析解答须从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分析,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土地兼并是封建小农经济下产生的问题。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而土地兼并会破坏小农经济,不利于统治,因此,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是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A项正确。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主要部门(1)金属冶炼(2)丝棉纺织(3)陶瓷制造思维发散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2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2)官营手工业(3)私营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主题一古代中国手工业
13、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讲史料史料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
14、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导读史料主要是对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概况的评论。(1)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品种多,技术水平高,部分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国内外贸
15、易发展,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练史料史料(2014四川高考,节选改编)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
16、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探究据史料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答案(1)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2)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3)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4)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5)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主题二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的发展1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
17、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2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讲史料史料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管子小匡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
18、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必修岳麓版教材导读史料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民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练史料史料“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探究史料表明明代中后期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答案史料表明明代中后期,伴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
19、佣与被雇佣的劳动生产关系。1(2014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解析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通过文献与考古相结合进行研究,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秦”还是“瓷”的信息,故选D项,排除A项;历史研究讲究的是论从史出,利用计算机
20、进行调查并不是史学研究的方法,排除B项;C项采用“民主方式”也不是史学研究的方法,排除。2(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解析A项说明的是汉代纺织业的发展;B项黄道婆是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C项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D项说文解字是成书于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3(2013福建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21、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CD答案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排除。据“教作者传家技”可知职业是世袭的,可排除,故答案为B项。4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
22、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A项说法错误,由“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说明B正确。C、D无法体现。5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中南京为集散地并不能表明南京为开放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棉纺织业,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知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
23、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而不是19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2小农经济分散性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是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指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3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
24、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5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6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7.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
25、业经济的附属,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热考视角视角一生态史观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精耕细作答案A视角二历史思维看现实关注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回顾历史,中国农民以勤劳勇敢著称,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曾经创造和支撑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的群体,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却长期处于受剥削、受欺压的弱势地位,其根本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封闭、分散和缺乏组织性B地主阶级拥有武装力量,对农民
26、进行镇压C国家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D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答案A解析分散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公共意识缺乏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封闭性和分散性,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民众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私有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答案B解析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选
27、B。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C项错在“耕者有其田”,D项错在“完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视角三史学方法注重第一手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答案C解析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三项均带有主观色彩。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
28、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故选C项。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可知该书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选种技术、育种技术,也即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多个环节,故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2汉代盐
29、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人们纷纷使用发展农业生产,可见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3“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
30、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答案D解析翻车、唐代筒车都仅仅是灌溉工具,西域坎儿井仅仅是灌溉水利工程,没有体现出“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故A、B、C项错误。4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项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B项所说内容属于土地制度;C项讲的是耕作方式,都与题干要求不符;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5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
31、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答案A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虽然材料有节俭内容,但材料更多的是表明萧何买田置地为后世子孙谋后路,与为官执政无关,故C项错误;仅从萧何买田置地并不能看出土地兼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6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
32、豪最多”可以看出,铁制工具的交易最多,故可以得出来当时人们广泛使用铁制工具,故A项正确。7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C解析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的支持,素称发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是粗壮的一端,故A项错误;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作为农业的副业,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庞大,是粗壮的另一端,故B项错误;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总体上数量较少,且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属于“细长”者,故C项正确;直到明清时期,
33、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才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故D项错误。8清前期,景德镇某御窑厂有雇工300余人,其中圆器头、雕削头等工是“计工给食”,“其余工作头目雇请,俱给工价。”“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回赐给来进贡者),故大内(皇宫)颁样烧造。”该窑厂()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皇室日用采用机器化生产产品主要用于朝贡贸易ABCD答案B解析从“御窑”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正确;从题中产品“大半备以回贡”可知错误,正确;题中没有体现,从所处时代看也不可能出现,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深化训练9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
34、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答案B解析“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农家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表现,故B项正确。10有史书载,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该记载表明()A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土地制度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答案D解析宋代朝廷对土地兼并采取了放任的政策,而封建地主往往隐瞒实情,
35、偷税漏税,造成政府的赋税收入比其前代要少,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C项错误。11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分布地区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华北地区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216233.9%江南地区249315.8%(占全国总州数10%)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答案A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华北地区的贡绢州所占比例最大,可见贡绢的州分布较平均,故A项正确;从题中无法看出丝织业水平,故B项错误;古代政府征收赋税以粮食为主,
36、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12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材料讲述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C项正确;“坊市分离”发生在北宋,棉花广泛种植发生在明代,故A、B项错误;D项内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13阅读下列材料:
37、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
38、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
39、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属实或不属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难点是对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解,把握亚当斯密的观点: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
40、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
41、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可从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