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83.50KB ,
资源ID:40334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334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易解史,即是以易学思维来认识历史、评论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代表,他撰述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自觉以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在儒家“六经”中,周易在班固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

2、经”之首,“易的尊崇地位的确立,班固是立了功的。”正因此,汉书重视以易解史,成为汉代史学以易解史的重要代表。汉书深受周易及汉易时代天人一体思维的影响,以易学思维为依据,以历史学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做出了新的探讨,从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与追求。首先,“列人事而因以天时”。四库全书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汉书在天人关系上,明确认为人事需要顺应天道。律历志上说: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班固明确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也符合易的精神。这里所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治历明时”,分别出自革卦的彖辞与象

3、辞,前者以汤武革命之事发论,肯定其乃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取得成功;后者字面含义是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意为治理国事需要取象历法。二者其实都是强调人事需要取法天道,也只有取法天道才能成功。其次,“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汉书以易传为依据,提出了“财成辅相天地之宜”的思想。汉书的这一思想,集中见于货殖传的叙述,文中阐发了“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的思想,主张要顺应自然节气,养育积蓄万物,以足备功用。其中“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一语出自泰卦象辞,这里“后”指圣人君主,“财”通“裁”,是讲如何调整和节制天下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

4、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一语出自系辞上,孔颖达随文疏日:“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论述了物与用、器与利的关系,只有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才能成就天人之间的和谐。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一,“上下序而民志定”,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源于履卦象辞,原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只有辨明上下秩序,百姓才能安定其志。其二,人主需“德配天地”,以德治民,以德服远。汉书强调君德的思想依然来自于易传。所谓“德配天地,明并日月”,语出乾卦文言,原话说

5、:“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大人”,当然是指统治者。汉书以易为据,希望统治者德配天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万邦和谐的理想。(摘编自汪高鑫、陶有浩的以易解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源头,在他心中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撰述汉书重视以易山日解史。B. 班固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所在,也符合周易取法天道的精神。C. 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D. 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

6、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B. 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C. 文章第三段指出汉书“人事需要顺应天道”的思想与易的顺天应人、治历明时的精神实质相同。D. 文章末段指出,汉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主张的明尊卑、立君德思想均来源于易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B. 汉书肯定尊卑

7、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主张体现了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需要我们审辨认知。C. 汉书以易学思维为依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天下,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D. 汉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天人、物我与人际关系,其追求的社会和谐则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源头”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可知,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之首;C项,“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表述错误。“建立上下、尊卑

8、的思想以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内容出自第5段,非此目的;D项,“明四时之序”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可知,应为“上下、尊卑之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文本层进式主体结构分析:第4段以“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承上启下,体现了第4段是第3段的更进一层思考;第5段“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较3、4段,5段表意更进一层;“首先”“其次”“再次”在此仅表示写作顺序。B项“都是”表述错误,文章还引用了四库全书以及孔颖达的“疏”。故选B。【3

9、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表述错误。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陈星弼: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半导体功率器件,是电能/功率处理的核心器件,更是弱电控制与强电运行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在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弼院士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念兹在兹。2019年12月4日,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领路人的科学家在成都

10、去世,享年89岁。那条他常去实验室的路上,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仿佛在怀念这位中国学人辉煌的科研人生,也似乎还在倾听他对我国功率器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梦想。“集成电路为电子信息时代奠定了基础,就像造房子一样。网络、云等都是重要的,但基石是微电子。”陈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发现新的发电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他想,人们希望功率器件耐压很高,接通时电阻很小,但它却有硅极限。如何实现突破呢?陈星弼研究了很多终端技术理论,逐渐形成了表面耐压层结构的想法。他不分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

11、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粥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现称为超结器件)。超结器件导通电阻低,易驱动,速度快,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很大反响,被称作“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这一发明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根据法国半导体领城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

12、“身影”。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前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amal教授说:“事实上,在功率器件领域,他(陈星弼)曾通过出色的研究工作单枪匹马让中国的研究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与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相比,他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只有科学和教育发展了,国家才能振兴。没有科学教育,国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感悟与陈星弼刻骨铭心的经历密切相关。1937年 ,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

13、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星弱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锭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摘编自2020年3月2日光明日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历了童年的逃难之路,陈星弼领悟到科学教育兴国的重要性,大学毕业便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B. 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发寝忘食.反复实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发明了超结器件。C. 超结器件虽

14、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依然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出发,并取得进一步突破。D. 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陈星弼的辞世开篇,表达了对传主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也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B. 文章详写超结器件的研究过程及应用价值,略写其后的突破,剪裁适宜.突出超结器件的里程碑意义。C. 文帝通过引用数据及他人评价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评述更显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D. 文末点题.对陈尾弼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其对科研的追求和爱国情怀激励更多科研

15、工作者开拓创新。6. 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 5. C 6. “科教兴国”的坚定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梦想,为陈星弼研究提供源源不竭、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出色的成就。【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可知,陈星弼和团队研究的是如何节省电能。故选D。【5题详解】

16、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述错误。Jamal教授以“出色”“单枪匹马”“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从侧面高度评价了陈星弼的出色与不易。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筛选能力。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文本“陈星弱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锭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可知,“科教兴国”的坚定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梦想,为陈星弼研究提供源源不竭、执著追

17、求的内在驱动力;根据文本“他不分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粥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 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 1937年 ,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可知,

18、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出色的成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窗李春华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

19、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炕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姥姥闷声不语。一日,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

20、剪纸。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长天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 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姥爷嘴角挂着笑,乜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幽幽地问:你、你这是咋了?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

21、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看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剪纸呢?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已的脑门儿。没发烧啊?姥爷又问:剪纸呢?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回。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

22、好鼓捣剪纸姥爷陡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姥姥每天给姥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姥姥问:剪纸好看?姥爷点点头。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的纸屑。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

23、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利用冲突推动情节,节奏把控张驰有度,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也鲜明可感。B. 小说语言自然生动,使用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对话简洁明了, 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C. 小说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姥姥这样一个热爱剪纸、技艺精湛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形象。D.

24、姥爷最后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把那个带上”,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8.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9. 结合全文,分析姥爷的“心窗”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答案】7. D 8. 小说开端向读者展示了多重人物关系,观念的碰撞、行为的不同,写出了姥姥的与众不同与不被理解,突出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热爱,情节上对比冲突,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姥爷“憋了一肚子火气”从地里赶回,见到姥姥专注剪纸又“扑哧乐了”,人物前后情绪的对比变化,使行文有了波澜,也体现了姥爷认知上的日渐转变;姥爷开头评价姥姥是“拙婆娘”,最后夸奖姥姥“你还忒巧”,在前后对比照应中,姥爷完成认知转变

25、,同时表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 9. 开始,姥爷不理解姥姥的爱好,心窗紧闭,时常争吵;一日,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爷对剪纸价值有了新认知,开始包容姥姥,心窗渐渐打开;姥爷得肺癌后,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的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心窗打开;当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笑出声来,当姥爷临终前要求姥姥给他捎带上“田野农耕图”时,他已经完全接纳了剪纸,心窗完全敞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表述错误。姥爷最后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把那

26、个带上”,表现了姥爷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根据文本“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炕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可知,小说开端向读者展示了多重人物关系,观念的碰撞、行为的不同,写出了姥姥的与众不同与不被理解,突出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热爱,情节上对比冲突,为下文发展做铺垫;根据文本“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 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

27、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可知,姥爷见到姥姥时,人物前后情绪的对比变化,使行文有了波澜,节奏张弛有度,也体现了姥爷认知上的日渐转变;根据文本“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姥爷开头评价姥姥是“拙婆娘”,最后夸奖姥姥“你还忒巧”,在前后对比照应中,姥爷完成认知转变,形象塑造丰满,情节由冲突走向和解,结构完整圆和,同时表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情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结合全文,分析姥爷的“心窗”是如何一步步打开

28、的。根据文本“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可知,开始,姥爷不理解姥姥的爱好,心窗紧闭,时常争吵;根据文本“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可知,自从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爷对剪纸价值有了新认知,开始包容姥姥,心窗渐渐打开;根据文本“ 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姥爷得肺癌后,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的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

29、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心窗打开;根据文本“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可知,当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笑出声来,当姥爷临终前要求姥姥给他捎带上“田野农耕图”时,他已经完全接纳了剪纸,心窗完全敞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左拾遗。时玄宗即位,九龄建言:“臣谓选部之

30、法,敞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九龄文雅,为帝知。会范阳节度使张守佳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

31、国家之败由官邪也。遂止。九龄体弱,有想藉。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议论必极言得失。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日:“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九龄曰/

32、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B.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C.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D. 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拾遗,唐代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古代官职以左官为上。B.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C. 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有关史料记载有孙子“吴宫教战

33、斩美姬”的故事。D. 谥,古代帝后、贵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九龄富有才华,聪敏致远。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凭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称赞,时贬岭南的张说也欣赏看重他。B. 张九龄指陈时弊,恪尽职守。他指出当时选部的法则弊病在于不变,建言应考核当选者的才能品德,评定等级并选择使用。C. 张九龄素有风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装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风采为标准;别人写不了的诏书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终如一。D. 张九龄善于识人,先知先觉。他参与吏部选拔,能够鉴别人才,考核公平;

34、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2)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2)按照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物”作“治”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故在其后断开,排除B、C;“有其人然后授”翻译为“有了当宰相的人才这样以后能任职”,“然后授”与前文联系紧密,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原文翻译为:宰相是代替

35、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能力。B项,“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错误。“农部”应为“户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错误。由“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故“建议诛杀”是安禄山讨伐奚及契丹失败时候的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修饰,进修自守;此兴衰之大端也,判断句,这是;大端,大事。(2)故事,按

36、照以往的习惯;措,安放。【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

37、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后来考中进士,调任校书郎。升为左拾遗。后来玄宗即位,张九龄上疏说:“臣认为选部的法则,其弊病在于不变。如今若在刺史、县令中详细核查,在管内每年当选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等级的,送到台里再加选择,以所用人的多少来评定州县的好坏,那州县就会慎重对待所荐举的人。可任官的人才多了,吏部也可

38、顺利完成任务,不会有那么多的庸人了。所以说,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才能分出了等级,就不会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不久调任为左补阙。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详平”。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那时要赐渤海诏书,而能写这样诏书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张九龄起草,渤海之事也就办成了。升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管理草拟制诰事。张九龄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那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皀因斩杀可突干有功,皇帝打

39、算任张守皀为侍中。张九龄劝谏:“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此议就作罢。张九龄一向体弱,但很有风姿。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常让别人代他拿着,特制一个笏袋。以后,朝臣们的笏也都装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到他任相位时,能不避权贵而直言,保持大臣的节度。张九龄有所议论时,必认真剖析得失。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

40、:“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王圭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王圭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

41、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B. 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C. 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D.

42、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15.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答案】14. C 15. 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直接说明”表述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

43、确判断。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尾联

44、“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心忧天下读书人的情怀。(2)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 利用周围环境来衬托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给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3)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做

45、好路途遥远的准备。【答案】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词:厦、庇、俱、舫、唯、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_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抗战胜利7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

4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_,带领全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的凌辱、侵略、掠夺,但不是从中学到_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 ),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将_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B. 不是

47、要仇恨延续,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和向往C. 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D. 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和向往,而不是要仇恨延续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屡战屡败 改头换面 优胜劣汰 一以贯之B. 屡败屡战 改弦史张 优胜劣汰 一如既往C. 屡败屡战 改头换面 弱肉强食 一以贯之D. 屡战屡败 改弦更张 弱肉强食 一如既往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尽管屡遭列强的凌辱、侵略、掠夺B. 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侵略、凌辱、掠夺C.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尽管屡遭列

48、强的侵略、凌辱、掠夺D. 近代以后,尽管中国人民屡遭列强的掠夺、侵略、凌辱【答案】17. A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定位选句)的能力。根据后文的语序标志词“是要”的提示,选句应该以“不是要”开头,且“而是要”的前文必须说与之相反意思的句子,据此排除答案C、D;“坚守”和“向往”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向往”后“坚守”,据此排除答案B。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屡战屡败”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败,“屡败屡战”意为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常用于表述一种精神和意志,此处修饰“民族耻辱”,选“屡战屡败”最恰当;“改弦更张”比喻改革

49、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相合前一句“坚持走道路”,选“改弦更张”最合适;“弱肉强食”意为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优胜劣汰”意思是犹优胜劣败,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根据“强盗逻辑”的提示,选择“弱肉强食”与之感情色彩一致;“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此处指态度的始终如一,应该选择“一如既往”。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及后文“从中学

50、到”“更加坚定”的提示,全句主语为“中国人民”且应将其放在“尽管”前,排除答案B、D;从时间先后与程度轻重上呈递进关系看,应该是“侵略、凌辱、掠夺”的顺序,排除答案A。故选C。20.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藻类有潜力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当承受压力时(例如饥饿),藻类为了节省能量,会进入休眠状态,_,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而TAG刚好是生物燃料的原料。当压力解除,藻类退出冬眠状态,_,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_的困境是: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TAG,但生长发育不良;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

51、TAG。【答案】 (1). 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 (2). 开始消耗能量储备 (3). 制造生物燃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介绍藻类有潜力成为高价值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来源。第一处,根据“当承受压力时(例如饥饿),藻类为了节省能量,会进入休眠状态”“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而TAG刚好是生物燃料的原料”“藻类退出冬眠状态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知,此处补写句子为:停止生长和分裂功能;第二处,根据文本“会进入休眠状态以淀粉和三酰基甘油(TAG)的形式存储能量”“压力解除,藻类退出冬眠状态”“恢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知,此处补写句子为:开始消耗能量储备;第

52、三处,根据文本“压力使藻类产生更多的TAG,但生长发育不良;无压力的藻类不能产生足够的TAG”可知,第三处语境补写句子为:制造生物燃料。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8月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图全面形成。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表示,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

53、,分两个阶段目标推进。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答案】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目标,目标分两阶段推进,2035年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新闻属于叙事类文体,所以压缩时可以采用提取要素的方法进行压缩。首先,这则新闻叙述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发布及其内容;其次,明确纲要的内容: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

54、国铁路的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目标推进;第一个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第二个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因题干有字数限制,第一个目标可去掉修饰语,压缩为:到2035年,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第二个目标可以压缩为: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这样,考生可在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的前提下,对上述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

55、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故

56、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好!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处即为故乡。再读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游子惊喜垂泪?先生,你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你们的后辈已经处于其中了。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

57、有喜泪。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游子在外总是牵念着故乡。由此,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先生,有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他们将历史的

58、记忆抹除,拆掉珍贵的民居建筑,一味地追求“现代美感”而遗忘自身特色,将乡愁的根拦腰截断。好在鲁镇并非如此,我立于酒店旁,还依稀可见孔乙己的身影;我行舟河上,仍可见两岸的稻香夹着豆香的水汽扑面而来。故乡焕发了新面貌,但仍保留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可以说,我不见乡愁。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您的后辈:周飞某年月日【解析】【详解】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一:鲁迅自己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此前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材料二:黄文秀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

59、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材料三:很多人热爱家乡,又有人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通过对三则材料的提炼,可以发现,三则材料均指向有关于“乡愁”的主题,亦即:因为热爱,所以有乡愁;因为出走,所以有乡愁。从这个角度及题干中“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提示去思考立意,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走:出走或许是为了回归,所以要回去,建设我们美丽的乡村,让乡愁不再存在;或者谈而今乡村大焕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作文任务很明确:以鲁迅后辈周飞的身份,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主要展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从文体控制的角度看,写成一封书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60、;至于信的正文部分,建议写成记叙文或抒情类、议论类散文。参考立意:()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2)美丽的乡愁,终将成就最美丽的乡情(3)与时俱进又要放慢速度,让乡村真正展现它的美丽(4)所有的出走,正是为了归来,让乡村呈现传统下纯真的美丽(5)今日乡村依旧在,新颜引得众人来(6)伟大的时代和繁荣的国家给了乡村最美的期待可用素材:(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码头上,一座绿色的小岛正酣甜地

61、睡去。路灯在黑夜里无声地战栗着。车站里开走了最后的一班车,夜归的人静静地走过乡间的小路。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3)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蓝。而故乡,却永远留存在心得最顶层。(4)夜夜那是一条梦中的彩虹,连接着心与故乡的距离。日日,那是一

62、腔滚烫的江河,默默流淌着心灵的乡情。那是谁,在黄河边,声浑厚的豫腔,又将我迁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谁,在嵩山上,一句思乡的诗句,又将我带回心灵的故园。(5)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6)思乡的人啊!思乡是以无法抚平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吗?是的!岁月的消逝

63、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7)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

64、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9)从“美丽中国”到“山水乡愁”,这些清新诗意的文字被写入中央文件,触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期许。中国要美!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当这些生存必须成为民生的最要关切,当这些个人追求汇成亿万人共同梦想的最大交集,保护生态 坏境、建设美丽中国,慢不得,等不起!农村更要美!(10)美丽乡村,承载着人们对乡村所寄予的美好期望与幻想。抛弃过往乡村所在的诟病:垃圾围村、臭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让这一切沉浸在历史的长河 里永不复醒,顺应当时把大的号召,顺应广大民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65、“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中来,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11)古谚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乡村的自然美和城市的现代美,不应割裂,也不应混淆,应当高度统一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相融相长的存在!农村和城市不能有巨大的反差,更不能没有区别;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只有传承乡村文明 ,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只有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和谐互补,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行文结构:本文可以以“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为题,然后以“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

66、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开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接下来以回忆形式写鲁镇的过去,再写鲁镇今日的大致状貌,这样承上启下,对比鲁镇新旧风貌,点明“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写作主旨。然后转入议论,指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归来为家乡奉献的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

67、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于承转合之间,由上文鲁镇新旧面貌的对比,转而想到为家乡做出奉献的人和事,说理进一步提升本文的立意高度,拓展写作视角。接着再次深入探讨乡愁的内涵,彰显题目“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主旨,“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点明乡愁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最后,以“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结束全篇,展望未来,“再无乡愁”的美好愿望寄托深远。行文中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事、议论和抒情。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