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眉山市2020届高三生物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细胞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淀粉和淀粉酶的单体分别是葡萄糖和氨基酸B. 某些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C. 磷酸基团是RNA、ADP、磷脂的组成成分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2.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单体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详解】A、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单体是氨基酸,A正确;B、某些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不是自由进出细胞核
2、,B错误;C、RNA、ADP、磷脂的组成成分中都有磷酸基团,C正确;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故选B。2. 今年爆发的肺炎疫情是由传播力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经济文化生活,给全球带来巨大损失。下列有关该病毒及其引起的肺炎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碱基种类来判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B. 该病毒可在唾沫、门把手等处快速繁殖而引起广泛传播C. 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D. 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的血清对该病危重患者有治疗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和核酸(
3、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等物质组成的简单生命体。病毒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正常地生活,可以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传染病概念: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和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具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传播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碱基种类来判定该病毒为DNA病毒或RNA病毒,A正确;B、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才可快速繁殖,B错误;C、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C
4、正确;D、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的血清内有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对危重患者有治疗作用,D正确。故选B。【点睛】新型冠状病毒也属于病毒,把握病毒的基本特点:仅含一种核酸,需寄生于活细胞。同时掌握免疫反应的基本概念,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题目。3. 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探究需要在科学实验下进行,下列关于各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未加碳酸钙,层析后的滤纸条上黄绿色和蓝绿色的色素带会受到影响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先用噬菌体侵染被P或S标记的大肠杆菌,之后再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C.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两个小桶内小球的总
5、数可以不相同,但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必须相同D.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或者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答案】D【解析】【分析】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色素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提取过程中需加入二氧化硅,目的是使研磨得充分,而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
6、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4.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需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目的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对类胡萝卜影响不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呈蓝绿色和黄绿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呈橙黄色和黄色,未加碳酸钙,则会使蓝绿色和黄绿色的色素带变窄,橙黄色和黄色的色素带基本没变化,A正确;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先用噬菌体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之后再用被标
7、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B正确;C、“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两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同,但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必须相同,C正确;D、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需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可以用碘液进行检测,D错误。故选D。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上,使用生长调节剂可获得比植物激素调节更稳定的效果B. 植物在水平放置状态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C. 水稻若未授粉
8、,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提高粮食产量D. 生长素可在幼芽、幼叶和发育的种子中大量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A正确;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放置的方向无关,B错误;C、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促进种子形成,而水稻收获的是种子,所以若水稻未授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
9、素类似物不能提高粮食产量,C错误;D、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植物细胞不能大量合成,D错误。故选A。5. 玉米第4对染色体某位点上有甜质胚乳基因(A、a),第9对染色体某位点上有籽粒的粒色基因(B、b),第9对染色体另一位点上有糯质胚乳基因(D、d),aa纯合时D不能表达。将紫冠、非糯质、非甜质玉米(AABBDD)与非紫冠、糯质、甜质玉米(aabbdd)杂交得F1。若将F1测交(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对测交后代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统计测交后代胚乳甜质性状的比例可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B. 籽粒的粒色基因与糯质胚乳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 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D. 测
10、交后代中非糯质:糯质=1:3【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由于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统计测交后代胚乳甜质性状的比例可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B、籽粒的粒色基因与糯质胚乳基因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若将F1测交(不考虑交叉互换),由于F1能够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因此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C正确;D、虽然测交后代的基
11、因型有4种,但由于aa纯合时D不能表达,因此,测交后代中非糯质:糯质=1:3,D正确。故选B。6. 焚烧和填埋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用,如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利用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生产饲料等,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样方法对垃圾填埋场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B. 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 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D. 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属
12、于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垃圾填埋场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A错误;B、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否则不能达到
13、处理垃圾的目的,C正确;D、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7. 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在适宜温度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c点时,甲植物总光合的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植物总光合的量。(2)d点后,限制乙植物光合作用进一步增强的内因有_。(回答两点即可)(3)NH4+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现提供大量的乙植物的离体根、适宜浓度的硫酸铵水溶液、氮气、氧气、奈氏试剂等,请设计实验探究乙植物根吸收NH4+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注:奈氏试剂遇
14、NH4+要生成红色沉淀,且随NH4+的浓度增加而颜色会加深。实验中所用试剂或物质对根细胞均无伤害作用。不考虑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对NH4+吸收的影响。实验设计思路:将离体根随机均分成A、B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铵溶液,_,一段时间后加入奈氏试剂,比较两组溶液颜色的深浅。预期结果和结论:若_,说明植物根细胞吸收NH4+主动运输;若_,说明植物根细胞吸收NH4+是协助扩散。【答案】 (1). 大于 (2). 酶的数量、色素的含量、叶绿体的数量等 (3). A组通入氧气,B组通入氮气 (4). A组溶液颜色浅,B组溶液颜色深 (5). 两组溶液颜色一致且都浅【解析】【分析】1、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
15、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2、分析图示可知,光照强度为0时的CO2吸收量(负值)代表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强度);a、b点分别表示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c点时,甲、乙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d点时,乙植物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详解】(1)c点时,甲、乙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乙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甲植物总光合的量大于乙植物总光合的量。(2)d点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发生变化,此时限制乙植物光合作用进一步增强的内因有酶的数量、色素的含量、叶绿体的数量等。(3)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根
16、据两种运输方式的差异,将离体根随机均分成A、B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铵溶液,A组通入氧气,B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加入奈氏试剂,根据奈氏试剂遇NH4+生成红色沉淀,且随NH4+的浓度增加而颜色会加深判断,若A组溶液颜色浅,B组溶液颜色深,说明NH4+进入细胞内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使A溶液中NH4+浓度降低,溶液颜色变浅;若两组溶液颜色一致且都浅,说明NH4+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使A、B溶液中NH4+浓度都降低,溶液颜色均变浅。【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和物质的运输,要求识记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结合题图做出判断,并通过分析题干信息设计实验。8.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病
17、毒的狡诈,目前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靠人体免疫力将病毒清除,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免疫系统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请回答有关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是_。(2)冠状病毒侵染细胞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机制有所不同,冠状病毒借助包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实现病毒蛋白质和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由此可知,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方式为_。(3)科研人员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需要对病毒RNA进行32P同位素标记,应进行的操作是_,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标记。(4)据报道,陈薇院士团队研制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且志愿者们
18、全部都产生了抗体,如果志愿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他们体内的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后会形成_,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最终消灭病毒。【答案】 (1).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 胞吞 (3). 先用32P标记宿主细胞,然后让病毒去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 (4). 沉淀或细胞集团【解析】【分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
19、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 【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非特异性免疫表现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2)冠状病毒侵染细胞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机制有所不同,冠状病毒借助包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实现病毒蛋白质和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据此可知,冠状病毒通过胞吞方式侵入人体细胞。(3)若要对病毒的RNA进行 32P同位素标记,应先用32P标记宿主细胞,然后让病毒去侵染
20、被标记的宿主细胞,从而获得被标记的病毒。(4)题意显示注射疫苗的志愿者们体内全部都产生了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如果志愿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他们体内的抗体就可以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最终消灭病毒。【点睛】熟知免疫调节和病毒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题目信息掌握新冠病毒的特殊之处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 调查发现,当某地植被覆盖率低于50%时,蝗虫可大量产卵繁殖子代,而煌虫趋水喜洼,干旱时大量蝗虫就会由干旱地区成群迁往水源丰富的地区,引起蝗灾,造成农产品大量被破坏。回答下列相
21、关问题:(1)蝗虫迁往水源丰富的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植被的“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_。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具有_功能。(2)蝗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消费者。为预防蝗灾,可采用_法调查蝗虫若虫(跳蛹)的种群密度。(3)防治蝗灾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防治方法是使用“微生物农药”,即利用绿僵菌、微孢子虫、痘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蝗虫,大大提高些虫的死亡率来达到治虫的目的,该种防治方法属于_。植物覆盖率高可更好的蓄水防旱,从而降低煌灾发生的概率,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防止蝗灾发生的根本措施是_。【答案】 (1).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物质循环和能
22、量流动 (3). 初级 (4). 样方 (5). 生物防治 (6). 间接 (7). 植树造林,增大植被覆盖率【解析】【分析】1、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2、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它所依据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捕食、寄生等关系,具有成本低、无污染、保护环境等优点。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详解】(1)植被的“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
23、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2)蝗虫是以绿色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蝗虫若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若虫(跳蛹)的种群密度。(3)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如寄生:利用绿僵菌、微孢子虫、痘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蝗虫,大大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达到治虫的目的,该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植物覆盖率高可更好的蓄水防旱,从而降低煌灾发生的概率,这种生态功能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防止蝗灾发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增大植被覆盖率。【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10. 某雌雄
24、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植物,其茎秆高度由基因(A/a)控制,叶型由基因(B/b)控制。现选取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回答:(1)高杆杂交,后代出现高杆和矮杆的现象称为_,F1中高杆植株的基因型为_。(2)若控制叶型的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图示杂交所得F1中b基因的频率为_。(3)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实验,证明控制叶型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设计思路:_。预期实验结果:_。【答案】 (1). 性状分离 (2). AA、Aa (3). 2/3 (4). 实验思路:选取宽叶雄与细叶雌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5). 预期结
25、果:杂交后代雌性全部表现为宽叶,雄性全部表现为细叶【解析】【分析】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详解】(1)根据性状分离的概念,高杆杂交,后代出现高杆和矮杆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由于亲本全为高杆,F1中出现高杆和矮杆,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全为Aa,F1中高杆的基因型为AA或Aa。(2)若控制叶型的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F1中宽叶:细叶=1:1且雌雄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只考虑宽叶、细叶这对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宽叶雌)和XbY(细叶雄),F1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其中b基因的频率为2/3。(3)选取F1代中的宽叶雄(XBY)与细
26、叶雌(XbXb)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出现雌性全为宽叶(XBXb),雄性全为细叶(XbY),则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要求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断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以及通过设计实验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BDP)是淀粉与可降解聚酯的共混物,废弃物适合堆肥或墳埋等处理方式,能被微生物完全分解,可持续替代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塑料,从而避免“白色污染”。回答下列问题。(1)从填埋BDP的土壤中分离BDP分解菌的步骤是先从土壤取样并接种在液
27、体培养基上,进行为期5天的_培养,以增加该菌的浓度;再将样品进行_后,涂布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以进一步分离纯化该菌。(2)当淀粉被淀粉酶分解后,经稀碘液处理,培养平板上会出现以BDP分解菌为中心的_。提纯淀粉酶可以采用凝胶色谱法,该方法是根据_分离蛋白质,所用凝胶的化学本质大多为_。(3)淀粉酶适宜采用_法固定化。某同学选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制备固定化BDP分解菌,制得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其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选择(或富集) (2). 系列稀释 (3). 透明圈 (4).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5). 多糖类化合物 (6). 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 (7). 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或针
28、筒离液面过近使高度不够)【解析】【分析】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颗粒,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凝胶材料一般为多孔性的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固定化酶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酶和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将细胞与一定的载体相结合,使细胞仍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制备固定化细胞常用方法是吸附法和包埋法。制作固定化细胞时,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
29、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尝试。【详解】(1)根据题意,为了增加BDP分解菌的浓度,可先将取样的微生物置于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再将样品进行系列稀释,涂布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以进一步分离纯化该菌。(2)该培养基以淀粉为唯一碳源,当淀粉被淀粉酶分解后,经稀碘液处理,培养平板上会出现以BDP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淀粉酶是蛋白质,可采用凝胶色谱法提纯,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所用凝胶的化学本质大多为多糖类化合物。(3)酶分子小,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故一般不用包埋法进行固定,因此淀粉酶适宜
30、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某同学选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制备固定化BDP分解菌,酵母细胞溶液能在饱和的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若得到的凝胶珠可能不是圆形,很可能是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或针筒距离液面过近。【点睛】本题结合土壤中BDP分解菌的分离和纯化,重点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的操作方法,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某科研团队将某种病毒的外壳蛋白(L1)基因连接在GFP基因的5末端,获得
31、了L1-GFP融合基因(简称为甲),并将其插入质粒P0,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1,其部分结构和酶切位点的示意图如下,图中E1E4四种限制酶产生的黏性末端各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推断,该团队在将甲插入质粒P0时,使用了两种限制酶,这两种酶是_。使用这两种酶进行酶切是为了保证_,也是为了保证_。(2)将P1转入体外培养的牛皮肤细胞后,若在该细胞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则说明L1基因在牛的皮肤细胞中完成了_和_过程。(3)为了获得含有甲的牛,该团队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将能够产生绿色荧光细胞的_移入牛的_中、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4)为了检测甲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某同学用PCR方法进
32、行鉴定。在鉴定时应分别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_(填“mRNA”“总RNA”或“核DNA”)作为PCR模板。【答案】 (1). E1和E4 (2). 甲的完整 (3). 甲与载体正确连接 (4). 转录 (5). 翻译 (6). 细胞核 (7). 去核卵母细胞 (8). 核DN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核移植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核移植技术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特别是明确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及其作用、限制酶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
33、解答。【详解】(1)要保证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够正确表达,目的基因的首端应有启动子,尾端应有终止子。甲是将某种病毒的外壳蛋白(L1)基因连接在GFP基因的5末端而获得的L1-GFP融合基因,据此结合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该团队在将甲插入质粒P0时,如果用E2或E3,则目的基因不完整,而使用E1和E4这两种限制酶进行酶切保证了甲的完整,而且也保证了甲与载体正确连接,因此,使用的两种限制酶,是E1和E4。(2)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1中含有GFP基因,而GFP基因的表达产物“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若在导入P1的牛皮肤细胞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则说明L1基因在牛的皮
34、肤细胞中完成了表达。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3)若要获得含有甲的牛,可采用核移植技术,即将能够产生绿色荧光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牛的去核卵母细胞中获得重组细胞,并将该重组细胞在体外培养成重组胚胎,再经过胚胎移植等获得含有甲的牛。(4)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缩写,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断的核酸合成技术。若利用PCR方法检测甲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则应分别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核DNA作为PCR模板。【点睛】本题难点在于对(1)的解答。解题的关键是:以题意“获得L1-GFP融合基因(简称为甲)”的过程为切入点,围绕“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及其作用”和图示呈现的“酶切位点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