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中关于家族企业的传承思想源于中国古代 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故B选项正确;禅让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故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指把土地人口分封给子弟功臣建立诸侯国,血缘关系不是唯一条件,故C选项错误;郡县制
2、是秦朝时建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故D选项错误。2. 中华古姓多源于图腾崇拜,自古就有“姓氏者,标示家庭血缘之符号也”。然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由此可知,商鞅的姓氏来源于A. 古老商业图腾B. 殷商的后裔C. 秦王赐封的商地D. 母亲的族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姓氏者,标示家庭血缘之符号也”“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可知,商鞅的姓氏来源于秦王赐封的商地,C正确;商业图腾与题干无关,排除A;商鞅不是殷商的后裔,排除B;母亲的族姓与题干中“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不符,排除D。3. 有学者指出,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
3、政治制度,皇帝可以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这体现出A. 皇帝制度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 皇帝独尊的特点C. “家天下”政治观念逐渐形成D. 中央权威的渗透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可以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可知,皇帝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皇帝独尊与题意无关,排除B;皇帝制度建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家天下观念,排除C;中央权威的渗透力与题干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4. 秦朝时期,大多数的郡守、县令、县长、郡尉和监察机构的监御史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除此之外,地方上的部分官员可以由郡、
4、县长官任免,但是都要听命于中央。由此可见,秦朝A.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 地方所有官员均由皇帝亲自任免C. 地方官员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D.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明显与题干“地方上的部分官员可以由郡、县长官任免”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地方官员完全听命与中央政府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表象,故C选项错误。5. 西汉会要中写道:“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能够印证这一观点
5、的汉代政治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三省六部制C. 王位世袭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兼用之”,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时高祖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就是郡国并行制,故A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的创新,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王位世袭制自夏朝即开始沿袭,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三公九卿制从秦朝才开始出现,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6. 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A. 限制了各诸侯国势力的扩张B. 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6、统治C. 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D. 旨在调整中央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削弱了丞相为首的中枢官僚权力,有助于加强皇权,B正确;题干举措与诸侯国势力变化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排除C;材料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调整中央决策机构,排除D。7. 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B. 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C. 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D. 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答案】C
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魏晋时期,寒族在统治阶层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士族所占比重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C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孝廉”为唯一选官标准,排除A;人口锐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地方在操控人才选拔,排除D。8. 唐代沿袭隋制在中央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置御史大夫为台长;御史中垂为副职。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大夫、中垂及三院监察官各有其执掌,职责分明。这一制度A. 强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制衡B. 有利于监察职责的明朗化C. 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D. 淡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8、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阐述了唐朝监察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有利于监察职责的明确,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也不能体现地方对中央的制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权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9. 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七品通判以分州权”,一州之内,“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说明A. 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B. 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C. 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D. 地方诸侯残余势力被清除【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在地方上设置品级较低的通判,以分州权,
9、一州之内,“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即通过通判限制地方权力,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地方体制的变化,排除B;“强干弱枝”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表述绝对,而且与题干信息无关,且不符合宋代历史特征,排除。10.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B. 元代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C 行省制赋予地方较大权力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10、”等处可以看出行省负责地方各方面事务,权力比较大,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在地方虽有很大权力,但是还是要受到中央中书省的绝对领导,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受中央领导,不能与中书省相互制衡,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11. 明成祖时,“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明世宗朱厚熜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A. 六部受内阁控制B. 内阁地位有所提高C. 内阁制约了皇权D. 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
11、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了明世宗时,“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说明内阁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故B选项正确;六部受内阁控制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故A选项错误;内阁制约皇权与史实不符,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权力来自君主所授,对皇权制约作用有限,故C选项错误;皇权高度集中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选项错误。12. 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这最能体现军机处的特点是A. 灵活性B. 高效性C. 集权性D. 临时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
12、朝雍正年间,最初始于西北用兵需要,材料中的“没有正式衙署便于召见议事,无专官,无衙署。”等处反映出军机处具有临时性的助理性质,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其灵活性,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高效性确实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不是该材料的主旨,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突出的是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和衙署,更不能说明其集权,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13. 对于封建时代的历史循环变迁,史学家们常常用一个成语加以描述,便是“换汤不换药”。对“换汤不换药”解读正确的是A. “汤”是指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 体现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 “药”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D. 清代对宰相制度得以变相的恢复
13、【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这一制度形成了历史循环,因此“药”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并未呈现出扭曲混乱的特征,排除A;B无法解释“循环”,排除B;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未变相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14. 有学者指出,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的封闭大门时,采用了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这里的“外部力量”首先是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日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先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其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A正确;法国
14、、俄国和日本与题干中“首先”限定不符,排除B、C、D。15. 俄国以“代为收复”的名义武力强占了我国伊犁地区,如果清廷不去剿灭阿古柏政权,阿古柏盘踞的中国土地,也会像希瓦、布哈达、浩罕这几个中亚汗国一样变成俄国的下一份盘中餐。为此A. 三元里人民进行反抗斗争B. 左宗棠欲将收复新疆C. 邓世昌力战强敌不幸殉国D. 刘永福黑旗军大战台中【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清廷不去剿灭阿古柏政权,阿古柏盘踞的中国土地会变成俄国的下一份盘中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派遣左宗棠收复新疆,B正确;三元里抗英发生在广州,与题干所列地区无关,排除A;C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事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涉及的是台湾地
15、区,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16.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B. 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C.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D. 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D排除,17. 有学者指出,庞大的清帝国在付出骇人的代价中国人口从1851年的4.36亿减少到1867年的大约2.8亿之后,终于开
16、始缓慢地恢复了秩序和元气。1851-1867年中国人口减少主要与哪一事件有关A. 太平天国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义和团反帝运动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是时间即可判断出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1895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时间不符,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1901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18.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乐善堂和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他们收集了大量情报,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为登陆点,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这表明A. 清政府缺乏对海防建设的重视B.
17、中国在情报搜集方面落后于日本C. 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D. 情报战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之前,他们收集了大量情报”可以看出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把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因此不能得出中国落后,排除B项;情报只是战争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决定性的,故D项错误;19. 下面为1900年西方创作的名为迎接龙的挑战的漫画。这次“挑战”之后A.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两方列强获得了开设工厂的权利D. 清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00年这一时间,与迎接龙的挑战这一信息可得知,画中涉及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C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迎接龙的挑战中的“龙”指代清政府这一信息。20. 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
19、流B. 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C.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D. 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这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反清,故C项错误;D项错在“全国民众广泛支持”,故错误。21. 1927年6月底,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形成的对华政策纲领第八条规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据此可知,东方会议A. 直接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B. 引起了中国
20、方面的高度关注C. 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D. 放弃了对东北三省的觊觎【答案】C【解析】【详解】东方会议中确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满蒙地区觊觎已久,通过东方会议确定了“政府满蒙”的方针,C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排除A;题干并未列举中国对于东方会议的态度,排除B;D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22. 从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度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到1949年的近二十年间,获得这一殊荣的一共有192人,而在历次授勋中因为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而获得此勋章的将领人数最多,达到了49位。这是因
21、为A. 国民政府肯定了长城抗战的历史意义B. 长城抗战有效阻止了日本的侵略扩张C. 长城抗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D. 长城抗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答案】A【解析】【详解】因长城抗战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将领人数最多,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对长城抗战给予了充分肯定,A正确;B不符合史实,长城抗张并未有效阻止日本的侵略,排除;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C排除;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23. 下图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A. 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B. 有力地配合了太原会战的进行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D. 使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
22、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地图中“五台山”“娘子关”等可知是以山西为中心的战役,结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可知是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这场战役大大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A正确;太原会战是抗日防御阶段战役,B错误;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是平型关大捷,C错误;百团大战打击日军嚣张势力,并不是使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D错误。【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
23、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4.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由此可知,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建立B. 国内外人民同仇敌忾C. 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D. 中国民众的团结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战胜利
24、的根本所在,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因素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故答案为D。25. 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为此曾大量印行宣传的通俗小册子诸如太平诏书待百姓条例等同时还注意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当时人称之为“讲道理”。据此可知,太平天国A. 注意提高农民素质B. 注意打破封建礼教C. 注重组织动员农民D. 重视基层政权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同时还注意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说明太平军注重发动群众,对民众进行思想上、口头上的宣
25、传,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摘编自中外
26、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材料二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目的
27、。(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答案】(1)特点:对周王与诸侯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分封制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目的:扩大疆土,“以藩屏周”。(2)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秦朝建立使人民感受不到统一的益处以及各阶层对分封时代的怀念;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需要。主要区别:汉朝的封国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政治上实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分封制,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对周王与诸侯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授民授疆土”,“将同
28、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可知,分封制主要依靠的是血缘关系,因此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通过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分封制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目的: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为开疆拓土,维护周的统治即“以藩屏周”。(2)原因:根据材料“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可以推出,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根据材料“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可知,秦朝建立使人民感受不到统一的益处以及各阶层对分封时代的怀念;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可以推出,汉高祖刘
29、邦审时度势;根据材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可知,汉初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需要。主要区别: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而汉朝的封国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西周分封制建立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西汉的封国制在政治上实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选官考试的先河;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
30、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大部分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摘编自林日举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不仅科目繁多,过程也趋于合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统治者对以往尊重士大夫的传统完全抛弃和藐视。士大夫过去那种“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了为自己挣名声的“彰君之恶”,这种环境下的科举制度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清后,中国社会日益
31、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摘编自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原因并说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当今人才选拔的认识。【答案】(1)原因:隋唐之前选官制度多样,无统一标准;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显现。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认识: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正、择优录取、量才使用等原则;选用人才的途径要多样化、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解析】【详解】(1
32、)第一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中的“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一处得出:隋唐之前选官制度多样,无统一标准;从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改变这种弊端”一处得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显现。第二小问的影响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选官、社会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等。(2)该题属于相对开放的试题,回答是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紧扣材料中的主旨,两一方面要言之有理,语言简洁,例如: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正、择优录取、量才使用等原则;选用人才的途径要多样化、灵活性,
33、以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等。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
34、,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答案】(1)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封建
35、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缓慢;清政府在战争方面准备不足;军队管理僵化、操练废弛、缺乏民族观念;顽固派的避战自保等。(2)特点:时间长;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的主战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3)启示:不能遗忘历史;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强国方能御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缓慢;根据材料“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可知,清政府在战争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材料“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可知,军队管理僵化、操练废弛、缺乏民族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顽固派的避战自保等。(2)特点:根据材料“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的主战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战是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3)启示:从铭记历史、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和平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