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615KB ,
资源ID:40265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26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复习教案含例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复习教案含例题.doc

1、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近三年本单元高考已考的知识点如下:年份及考卷考点题型分值2006全国卷税收的作用单选题4分全国卷财政的作用非选择题12分北京文综国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单选题4分广东政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财政的作用单选题4分上海政治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单选题2分个人所得税非选择题6分江苏政治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单选题4分四川文综财政的作用非选择题10分2005广东政治财政收入的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利息收入的来源单选题6分江苏文综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商业保险单选题4分北京文综运用税收进行宏观调控单选题4分天津文综财政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单选题4分2004全国文综政府运用国债等筹资手段

2、在治理淮河中发挥的作用非选择题10分江苏政治公共消费、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选题8分北京文综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非选择题10分上海政治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单选题2分单元知识网络第十讲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一、备考指导:1、高考考点:(1)国民收入的分配;(2)财政收入和支出;(3)财政的巨大作用。2、学科内知识渗透:(1)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2)用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的知识分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3)用财政的作用分析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4)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财

3、政的作用;(5)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积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3、命题趋势:本专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有涉及,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主要对某一知识点或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进行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该专题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国民收入含义的理解、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的来源、稳健的财政政策等。二、知识网络三、考点全析:(一)国民收入的分配(应注意对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正确把握)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产值中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是

4、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用价值形式表示,等于一年的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部分。解题警示:复习该考点应着重把握其概念内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高考中主要是以选择题题型居多。社会总产品(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值(价值形态)净产品(实物形态)净产值(价值形态)货币表现货币表现扣除消耗 的生产资料扣除消耗的生 产资料的价值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例题1】(2004春季高考题)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A、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

5、价值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C、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解析】该题选B项。主要考查考生对“国民收入”的记忆和理解。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故B项正确。2、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国民收入的增加,表明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增强。3、国民收入是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其源泉在于生产的发展。其增长的

6、根本途径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能力提升如何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A、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的阶级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因而国民收入的分配归根到底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从总体上来说,国民收入能够按照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原则进分分配,归要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当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

7、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国民收入分配在一定范围向少数人倾斜也是存在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分配关系受到国家的调节,归根到底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B、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首先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称为初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部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和经营方式不同的企业,初次分配的具体情况有些差别。第一, 国有企业的净产值分为三个部分:向国家交纳的税金和利润,企业留利,以工资等形式形成职工收入。第二, 集体企业的净产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企业利润,职工收入。第三,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农户的

8、净产值也分为三个部分:向国家交纳的税金,集体提留,农户收入。第四, 个体户的净产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个人收入。私营企业的净产值分为三部分:向国家交纳的税金,雇员工资,企业主收入。第五,股份企业的净产值分为四个部分:向国家交纳的税金,股息和红利,企业积累,职工个人收入。C、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内容。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部分的需要。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第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9、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国家财政既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财政通过参与初次分配,取得预算收入。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银行存贷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D、国民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10、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即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社会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后两个标准有利用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则会不利于平等,不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收入分配的平等可以用三种标准来衡量。一是劳动分配率,即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洛伦斯曲线与基民系数;三是工资的差异率。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

11、率,又要有利于平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总是则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如果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话,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4、国民收入的构成: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其中,扩大再生产是积累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

12、本途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社会物资储备是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断的重要保证。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其中个人消费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消费的需要,是消费的主要内容;而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5、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异同点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即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以便

13、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两者共同之处:(1)都属于各部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2)都以利税(其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实现其收入;(3)都是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重要经济指数。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方式和来源不同。国民收入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财政收入,是通过预算的方式确定当年的收支。国家通常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例题2】(2004江苏政治卷)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 )基金。 A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

14、费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个人消费【答案】:B【评析】本题以现实生活中我国有关部门举办的对农村劳动者进行的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为例,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关键是要知道用于对农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属于国家用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故属于公共消费。6、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关系(1)联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品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2)区别:第一,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对国民收入中的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

15、分配。第二,分配形式不同: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分配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第四,最终用途不同:国民收入经过分配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而个人消费品经过分配后主要用于个人消费。7、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积累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

16、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2)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还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就必然相应减少;消费部分占多了,积累部分就会相应减少,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因为积累与消费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其一。(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两者不可偏废。积累的最低限是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二

17、者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称积累基金,消费部分称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产中,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注意: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前者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处理好的关系,后者属于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定时期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实物形式货币形式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减去已消

18、耗的生产资料减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国民收入经过复杂分配过程积累消费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国家行政管理国防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公共消费个人消费知识拓展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 国民收入经过初级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主要是指城乡居民为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支出,同时也包括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保证消费需要,提高消费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第二,消费水平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投资是指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后形成的投资资金。投资主体是企业单位、政府、居民。投资资金主要

19、用于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进行技术改造,用于增加学校、医院、文化和体育场所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消费与投资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与投资从根本上说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消费是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投资于扩大再生产,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则是为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将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消费与投资又是存在矛盾的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一定的,用于投资的国民收入多了,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就少了,反之亦然。不过,这种矛盾是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0、,是可以通过政府进行合理的调节兼顾起来的,人民群众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兼顾消费与投资所谓兼顾,就是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要使消费与投资都有所增加。如果国民收入增长较快,就可以使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的增长速度,以便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当然,如果国民收入增长较慢甚至无增长、负增长,则要首先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或少下降,在此前提下来确定投资的规模。【要练就练经典题】1(06文综北京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重要任务。完成2426题。26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平均教增长率为9%左右

21、,而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只有6%左右。造成人均消费增长率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原因可能是积累增长较快 人口数量增长 居民储蓄增长较低快 物价基本稳定A B C D评析:本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解答好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积累促进消费,消费对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价格因素、人口因素、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积累增长过快,那么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会相对减少,因此选。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供养的人口越多,用于消费的就越少,因此选。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用于储蓄的过多,那么用于消费的必然会减少,因此选

22、。物价基本稳定是有利于消费的因素,所以不选。2(06政治广东卷)10“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评析:本题考查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和我国的分配制度等知识点。该题主要考查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和如何正确处理分配问题,由材料可知要把“蛋糕”分好,调动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20

23、01年春季第11题)11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 ( B )A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这一基本概念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目的要求。国民收入有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本题中A项所述不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而是原有生产资料的转移,C、D项所述也不只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也包含了原有价值的转移,所以,只有B项是正确的。

24、4(2000年全国,21)通过对若干国家经济史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 D )A.经济增长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B.经济增长会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C.市场经济使收入分配日益平均化D.经济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径评析:此题所给材料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与分配水平的关系问题,考查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生产水平决定分配水平,分配合理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D项是正确的选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改善收入分配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会

25、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都是错误的。市场经济可以使收入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别,而不是日益平均化,因此A、B、C项是错误的。5(1999年广东,8)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D )A.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生活消费基金B.物质生产部门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C.国家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的最终构成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属于记忆这一层次的能力要求。解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的要求,只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最终”,才能不被A、B、C三个选项所干扰,从而正确地选出D项。 6(1998年上海,21)在社会总产品中,国家用于救助贫困的

26、那部分属于( C )A.补偿基金B.社会消费基金C.社会保障基金D.个人消费基金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国民收入的用途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两个方面又都有很多具体的用途。解题时只要明确题干中的“用于救助贫困的那部分”这一限制词,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7(1995年全国,12)1990年和1991年我国国民收入示意图根据此图,1991年与1990年相比,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其原因是( C )A.积累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B.消费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C.积累

27、率和消费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D.积累率和消费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审题,解题时要仔细看清示意图中数字的变化,结合题肢的文字说明进行对照,不难看出答案为C。8(06文综全国卷)40(60分)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将如何推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12分)评析:此题考查青藏铁路建成怎样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单纯

28、从课本上看没有具体的地方论述这一方面的问题,但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基金当中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中提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从青藏铁路建成的意义看,青藏铁路的建成对于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与外地以及国际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注意将题目提供的材料认真分析提供有效信息作答。文字材料说明的是中国的铁路主权的控制特征,图说明的是中国铁路分布特征。()将材料按“战略意图”分为两层,概括层意即可。()结合地图知识再认再现“一五”期间建成的三条入藏公路。()()题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主要有:从地形剖面图上表述各段地形变化特点,并依据地形特点,考虑对青藏铁路建设

29、的影响,从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中,分析两地降水量的多少、气温高低的原因,从而确定城市名称。()()题的这两个问号都比较难以回答,因为所学的知识里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只能从课本中找到相对比较接近的知识来进行回答,不要一看见出现这样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另外本题这两个问号所考查的角度均非重要考点内容,甚至属于非主干知识的内容,这启示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掌握应该全面。答案:铁路属于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青藏铁路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考生若回答“修铁路是扩大再生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也可酌情给分)(3分)青藏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的状况,推动该地区第三产业)商品流通、旅游和文化交流等)的发展,(3分)进而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3分)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行加强该地区与外区的广泛联系(如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促进当地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或市场机制的形成、完善)。(3分)9(06政治广东卷)3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1: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注: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以前)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用GDP的增长率度量)为6.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4。在这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相应时期内经济增长

31、的长期趋势或正常水平。材料2:1978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基本情况年均增长速度标准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19.8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13.47.3注:在这里,标准差反映了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年均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标准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围绕着年均增长速度而上下波动的幅度越大。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率)平均为37.6,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不超过20;19782005年间我国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1)材料l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什么特征?(7

32、分)(2)从经济增长的波动和长期趋势两个方面看,材料2、材料3和材料1具有什么联系?(7分)(3)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超过了44,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很难继续提高的 比率。请问:在投资率不可能再继续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 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4分)(1)从材料l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3分)(注:若考生答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可以加1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依然有比较明显的波动(2分)。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

33、度比改革开放以前更高,实现了国民经济盼长期高速增长。(2分)(2)利用材料2可以看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凰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不断波动,使得改革开旌以来盼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渡动;(2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说明前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后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2分)(注:若考生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波动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样得2分)利用材料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的高积累、高投入。(3分)(3)在积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

34、要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分)10(2003年上海、33).图一:近年来上海GNP与职工工资总额情况。(图中单位为亿元,采用1990年不变价格)图二:2001年上海职工平均年工资与周边地区对比情况。(图中单位为元)(1)请分析图一反映的国民财富(即图中的GNP)与工资总额之间的关系。(2)图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3)请结合图一、图二,谈谈你对上海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看法。评析:此题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运用

35、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高考试题中最高层次能力要求。第(1)问尽管回答的是关系,但实质上,考生只要能读懂图表,完成语言转换,就可以回答出来,读此图表,一是从横向上看,1990年和2001年的职工工资总额都低于GNP总额,二是从纵向上看,1990年到2001年两者都增长,但工资增长依赖于国民财富增长。第(2)问一是完成语言转换,把图表换成文字语言,二是推理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这需要考生运用辨证思维来回答,既回答有利方面,也回答不利方面,要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回答。第(3)问要分析如何才能保持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该题以上海市的具体情况

36、为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其答案无法在课本中找到,但又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学生如果仅从课本去找答案,是不可能答好的,答案的许多内容都在材料中,这也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这就是学会分析材料。答案:(1)第一,工资总额低于GNP总额,说明国民财富不能全部用于社会成员的生活消费。第二,GNP总额与工资总额都在增长,说明国民财富的增长是社会成员收入提高的前提。(2)目前上海职工平均年工资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对上海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水平也可能增加企业成本,

37、削弱上海经济的竞争力。(3)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水平也在逐步升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上海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注:如果考生回答出,只有坚持“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才能提高上海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可给予加分。(二)财政收入和支出(以选择题题型出现可能性较大)1、财政的基本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在社会范围内的集中性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2、国家预算与决算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

38、主要环节。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的期限通常为一年,预算具有年度性。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构成了国家预算的体系。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其次,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决算:预算的执行就是财政收支的筹集和使用过程。预算执行的结果就是国家决算,也就是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预算和决算的关系(1)区别: 含义不同。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决算是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地位和作用不同。预

39、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有效地进行管理,引导国家和政府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的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过程的终结阶段。决算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 (2)联系: 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是预算的评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3、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从动态上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从静态上看,表现为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

40、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国家投资主办的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以及国家从股份企业中得到的股金分红收入。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不具有固定性。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如国内发行的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在国外发行的债券以及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借款等都属于债务收入。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其他收入包括国家机关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工商登记、商标注

41、册等服务而收取的费用,这部分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但不具有无偿性;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的罚款,这部分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不具有固定性;国际组织的捐赠收入,这部分具有无偿性,但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它们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国家通过这些形式取得财政收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而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是绝不允许的。 能力提升 1。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异同 (1)区别:含义不同。国民收入指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财政收入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

42、起来的货币资金。来源不同。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它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债务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是税收收入。 增收的途径不同。增加国民收入最主要的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增加财政收入,最主要是靠国家严格按税法规定增加税收。 在分配中处理的关系不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2)联系:两

43、者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增加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部分用途相同。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支出有的用于经济建设(积累),有的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国防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公共消费)。 2费改税 这是一个现实热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费改税”是一个简称。这里的“费”一般是指游离于财政预算收入之外的各种“收费”和“基金”,由各部门、各地方进行收费和使用。近年来,许多地方、部门越权设立收费、基金项目,

44、以及巧立名目乱收费等,愈演愈烈。 收费、基金的迅速膨胀,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弊端。一是加重企业负担。国有工业企业各种不合理负担大体占实现利税的20左右,与实现利润相当。二是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被强行抽走作为收费或基金的钱财后,税基相应缩小,直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三是收费养人,使征收成本提高,机构人员膨胀。人浮于事,坐吃社会。四是导致一些地方乱投资,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衡。五是滋长腐败。收费、基金成了一些地方、部门的“小金库”的重要来源。(2)“费改税”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税收为主体、辅之以少量规费(规范收费)的政府收入分配体系。要用若干年时间,使我国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降至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水平,

45、使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实行“费改税”,首先是要对现行过多过滥的收费(基金)项目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整顿。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对需要保留的收费、基金项目,要进行分类处理: 第一,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收入“费改税”范围。 第二,保留必要的收费,但要制定办法使其完善和规范。 第三,对一些不再体现政府的职能,属于市场经营行为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并依法纳税。(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从动态上看,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上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条件,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

46、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包括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能力提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1)区别: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47、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

48、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科捧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3)财政收支状况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财政支大于收,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坚持支出收入相适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

49、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例题3】(2004年上海政治卷)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首次突破2万亿元。与此同进,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参考答案:D评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及财政本质的记忆和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是要审好题目,看清题目中提到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家用于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

50、事业支出之间的关系。A、B本身不正确,C项不合题意。 解题警示:(1)考试时容易错误认为“财政收支平衡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2)国家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不能把国家预算等同于中央预算。同时也不能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要练就练经典题】1(06文综上海卷)3结合下图,分析我国“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 ( GDP )与财政收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选项有( B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财政收人状况每年GDP大于每年财政收人 GDP和财政收人增长幅度相同 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人也增长 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决定GDP的增长幅度 A B C D 2(2004年江苏卷

51、)12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 基金。(B) A. 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费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个人消费3(2004年北京卷)33. 政府拨付的用于防治“非典”和艾滋病的款项不属于(A)A. 商业人身保险 B. 社会保障资金 C. 公共消费基金 D. 公共卫生事业资金4(2002年全国文综第28题)28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C债务收入、外汇

52、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评析:实际上外汇收入不是财政收入,在我国实行外汇管制的情况下,各类经济主体通过与国外和境外企业经济活动收入的外汇,都应由主管和经营外汇的部门和银行负责,它不是政府的一项收入。答案:A5(2002年上海第15题)15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有所上升。以下关于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是 ( C )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B不需要对财政赤字加以控制C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D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评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课本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求学生能够回

53、忆课本中所讲到的关于财政赤字的含义,能够对财政赤字这一知识点有正确的理解,对出现财政赤字这一现象能进行正确的评价。首先,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现象,它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因此B项不正确。其次,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能增强财政支出的能力,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使用得当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说明A项不能入选。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很多,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市场上货币币值不稳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故D项不能入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6(2002年广东广西19题)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调节财政收支所凭借的权力是 A、 经济权力 B.社会权力 C.政治权力 D.法律权

54、力 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财政概念的掌握。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再次分配和使用,国家的收入和支出称为财政。但是国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占有这部分社会产品,才能形成财政收入。因此正确答案是C。 7(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文综,18)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总规模达到5100亿元人民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 A )A.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B.扩大商品进口的数量与规模C.扩大商品出口的数量与规模D.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对现

55、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到2001年,我国已经连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以前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A项是正确的,可以入选,D项不能选。B、C两项是错误的,扩大对外开放不能只是注重数量与规模,应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8(2000年上海第17题)17财政是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分配与再分配。财政收入只能源自于 (B )A社会总产品中的补偿基金部分 B社会总产品中的国民

56、收入部分C社会总产品中的个人消费基金部分 D社会总产品中的扩大生产基金部分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财政”这一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总量中归国家占有和支配的部分,所以,反过来看,财政收入只能源自于社会总产品中的国民收入部分。综合分析,应选B项。9(2003年江苏广东、39).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9分)表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指标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018.54.2200213.44.8表2 我国消费与投资单位:亿元指 标2001年2002年指 标2001年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7595409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

57、89843202其中:其中:城市消费零售总额2354325898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2640131020县及县以下消费零售总额1405215013集体经济投资5189590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3086280注: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表3 我国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拉动2002年GDP增长率的因素2001年2002年投资贡献(%)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7.784.33.40.3(1)表1、表2和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和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评析:本题考查财

58、政的巨大作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考查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演绎能力。第1问,要求分析三个表格分别说明的经济现象,只要认真审读表格不难答题。注意审读表格要做到三看:看标题、看内容(数据)、看备注,通过比数据(纵比、横比、类比),找结论。第2问,首先要搞清问题要求,从知识范围看,要求运用经济常识;从问题指向看,要求谈谈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从特定要求看,要求综合题中三表并运用(时政)有关知识。然后综合上述知识和要求发散思维演绎题目答案。该题设问明确,答案内容适中而且灵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尤其是第二问涉及多个知识点,所给答案紧密联系材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特点,是一道理

59、论联系实际的好题。答案:(1)表1显示:从20012002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表2显示:从2001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增长。我国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有力的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农村消费量不如城镇消费量,且增长也慢;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及其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远远落在后面。表3显示:从2001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从2002年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净出口即为外需。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内需贡献了7.7%,外需贡献了0.3%,说明

60、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2)为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10(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 表1 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单位:亿元 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其他 1991 2327.97 548.70 359.22 194.86 1992 2608.16 575.01 37

61、3.75 187.22 1993 3082.20 850.76 552.25 245.06 表 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和盈亏总额 单位:亿元 年份 固定资产 利税总额 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1991 9507.19 1661.15 367.0 1992 10982.65 1944.12 369.27 1993 13304.37 2454.70 452.64 (1)这两个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现象? 评析:该题是一道表格式论述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应用和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涉及财政收入.所有制结构.国企改革等。题目的第一问属于“是什么”的问题,要求考生审读两

62、个图表归纳出各自反映什么经济现象。考生在审题时,一是不能忽视两个表格各自表头语,这是十分重要的,它明示了是何种经济现象;二是比较表格中横排,竖排的数据变化,从中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从表1中可看出: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等,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最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从表2可看出: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在逐年扩大,向国家提供的利税也逐年增多,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在增加,说明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还不高,国企面临扭亏为盈的艰巨任务。题目的第二问属于“怎么办”的问题,既然,表1国家财政收入是由国有经济为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的,我们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

63、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表2中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和利税总额表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亏损额的增加表明必须采取措施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要点(1)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成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也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2)近年来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在扩大,对国家的贡献在逐年增加,但亏损额也在增加,经济效益还不高。 (3)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4)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搞好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对

64、企业中至关重要,而且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会突出考查财政的巨大作用)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这种调控的手段之一。(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

65、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可以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结构施以影响,使之趋近于预期的目标。例如,通过财政支出,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物价稳定;通过财政支出,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状态。(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状况,一方面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分配状况。财政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

66、。一方面通过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发展,为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的这一作用是与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直接联系的。在我们国家,人民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少数敌对分子还存在;霸权主义时刻还在企图干涉别国内政,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

67、,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的原因;而分配政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道路。具体地,如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堵塞漏洞,依法治税;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坚决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法行为,等等

68、。3、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致使国家财政困难增加,赤字不断扩大,“瓶颈”产业发展缓慢,科、教、文、卫事业经费不足,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有些地区和人口尚未脱贫等问题。因此,必须改变上述“两个比重”过低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两个比重”,把“开源”和“节流”结合起来,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人和支出总童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人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

69、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人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

70、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难以取得及时效果,而采用提高银行的货币利率政策,则可收到积极效果,可见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例题4】“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增加财政收入。”请简要评析上述观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及如何处理国家、企业、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要求考生

71、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确的。因为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政权的巩固。(2)财政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正确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是正确的;但如果不管经济发展水平,不合理地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增加财政收入,则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72、和财政作用的发挥。笼统地说千方百计地增加财政收入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解题警示: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首先要增加财政收入。在复习时,应联系社会现实区别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作用。注意: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不同。【要练就练经典题】1(06政治江苏卷)21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 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A B C D2(06政治广东卷)13我国每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正是依靠这笔支出,

73、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A经济稳定作用 B资源配置作用 C收入分配作用D经济发展作用3(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27题)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回答 27. 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过大时,政府为抑制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手段是( ) A. 提高存贷款利率,降

74、低税率 B. 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 D. 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财政支出4(2005年天津文综卷第29题)近一时期的宏观调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回答 29. 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A. 调节资源配置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实行经济监督 D. 巩固国家政权5(06文综四川卷)38 (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

75、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2)运用经济常识,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

76、能的实现,提出措施及建议。(10分)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财政的功能,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鉴于目前农资价格上涨等现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安排和监管,(如有其它建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分)。6 (2004年北京卷)41. (49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5)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拨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9分)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调节农村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稳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