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245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语文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

2、公共议题。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

3、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都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

4、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注:码洋:指全部图书定

5、价总额。(摘编自盛玉雷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一个公共议题,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B. 诗意人生应在空有其表的外壳上加上“腹有诗书”的内在和“书卷多情”的体验。C. 阅读不仅能在润物无声中培养人的气质,而且能培养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D. 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等现象意味着书香中国的建设效果初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开篇便旗帜鲜明地点明观点,这是论述类文本典型的开门见山式写法。B. 作者强调阅读能提升认知能力的必要性是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的。C.

6、第段例举一些农村书屋和学校图书馆的问题证明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要。D. 本文紧紧围绕观点综合运用例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论证结构严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水平。B.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的不断攀升,说明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能做到借助真正的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C. 看到美景时,只会说“厉害了”的人和心头会闪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而感动的人,他们在反应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D. 作者引述“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

7、”这句话证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生命非常重要的观点。【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B项,“应在空有其表的外壳”说法错误。原文是“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8、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是为了证明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要”分析有误,这些现象是为了证明图书的闲置制约着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将

9、被机器取代”说法错误。应是“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B项,“已能做到”说法太绝对,文中信息为“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C项,“他们在反应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说法错误。有本质的差异,其内在气质、精神体验很不同。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10、,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5年过去了,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摸索出的脱贫经验,也帮助湘西州的许多贫困村,改变了模样。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这在湘西州已成为共

11、识。在湘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十八洞猕猴桃基地,村民们正在绑枝,以确保长出来的猕猴桃均匀受光。十八洞村人多地少,当初,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在这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如今,这千亩猕猴桃已经两度挂果,村民也两次拿到了分红。仅此一项,2018年给村民带来收益88.5万元。今年,这些猕猴桃将进入盛果期。就在这个9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里,目前有48家企业进驻,他们直接或间接带动的贫困人口,达到5.1万人。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比2013年提高了7倍多。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十八洞村又迈出了

12、坚实的一步。十八洞摸索出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湘西州得到了推广、复制。精准扶贫5年多来,湘西州通过推广十八洞的“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让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更紧密更有效。全州三分之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摘编自2019年04月02日央视网)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精准扶贫,将全国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将扶贫工作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以“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村、一户、一人”为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

13、划。“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包涵了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精准管理等各环节,用精准理念贯通了扶贫开发全过程。以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以“三项制度”来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以“五个一批”来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以动态管理解决如何退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精准,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肖锐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材料三:2013年至2018年,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

14、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2018年预计还有280个左右要脱贫退出。之所以说是预计,是因为现在各省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这些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宣布。(摘编自2019年2月20日中国政府网)材料四: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吹风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2019年减贫目标是要完成1000万以上的减贫任务,

15、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主要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二是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三是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各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四是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五是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六是加大扶贫投入和监管力度;七是加强脱贫攻坚的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摘编自2019年2月25日人民网)4. 下列对“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关心贫困群众”的执政理念。B. “六个精准”“三项制度”“五个一批”分别解决了扶持

16、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C. 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对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是精准扶贫中动态管理的具体措施,体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精准管理。D. 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稳定的脱贫,全面的小康,对十八洞村来说,是正在展开的现实。正因为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十八洞村才有了今天的变化。B.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切实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方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C. “要脱贫就要发

17、展产业”,湘西州推广复制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5年多来全州83%的贫困村已经实现集体脱贫。D. 实践表明,十八大以来,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中国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6. 以上四则材料指向的都是脱贫攻坚,但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4. B 5. C 6. 材料一以十八洞村为例具体报道我国“精准扶贫”的成效。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材料三总体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成就。材料四侧重报道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工作部署。【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18、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B项,“分别解决了”分析不正确,“六个精准”本身就包括了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精准管理的问题。“扶贫思想的精髓”不是这三个方面,而是“六个精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

19、、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5年来全州83%的贫困村已经实现集体脱贫”分析有误,原文是“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收入5万元以上不等于实现集体脱贫。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由材料一“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典型

20、的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湘西州的许多贫困村,改变了模样”可知,是以十八洞村的脱贫为例,报道我国“精准扶贫”的具体成效;由材料二的标题“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可知,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由材料三“2013年至2018年,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

21、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2018年预计还有280个左右要脱贫退出”这些具体的数字可知,我国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由材料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2019年减贫目标是要完成1000万以上的减贫任务,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主要抓好七方面工作”可知,本部分侧重报道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工作部署。【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

22、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

23、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粮食的味道韩浩月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子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绿豆、花生有时候也忍不住用大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一两声赞叹,这是粮食啊!什么是粮食?粮食就是一口吃的东西,在超市里它是最便宜的售卖品了,消费者脚步匆忙地奔向花花绿绿的货架,没几个人愿意在买粮食时多花几分钟享受这个过程。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

24、爱吃,对他生气也不行。自己把碗端过来装作很饥饿的样子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是有了“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了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进去,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是不错,但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用小钢勺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可惜,这样

25、的米团只有家里最小的孩子才能吃到,我好像只吃过几次就失去了资格。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比如割麦子的时候,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一穗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在凝目观察这些麦粒的时候,总觉得它们像是要急不可待地逃离“家园”,想要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要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过去品尝粮食,麦子也好,水稻也好,玉米也好,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

26、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它们也会相爱吧?两株植物的恋爱多么美好,它们不说话,时而靠近,时而分离,借助风传递心声,一同守望朝阳夕阳。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的味道。不止我的母亲如此,村庄里的每一位母亲都可以。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一点儿也不觉得呛的原因是,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比如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要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小偷一样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就跑。在院子里,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

27、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来不及熬米粥或者做馒头,就会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要知道,这些地瓜通常是喂猪的,可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但又不是冰糖式的那种齁人的甜,是吃完后打个饱嗝都会涌到嗓子眼儿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里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

28、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选自散文2019年第3期)7. 下列对

29、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点出抒情对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粮食的赞叹和喜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 第段,通过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品尝粮食的过程中感受到粮食的成长经历。C. 馒头也好,地瓜也好,母亲做出的食物总让作者觉得好吃,这些食物让作者感到了母亲带来的温暖和幸福。D. 作者认为粮食的味道之所以变了,是因为现代的人们遗忘了过去食不果腹的历史,对粮食不再小心翼翼地珍惜。8. 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媒体所说的“好吃到哭”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9. 本文题目“粮食的味道”意蕴丰富。“粮食的味道”本意指的是什么?它还

30、具有哪些更深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答案】7. D 8. “好吃到哭”只是社交媒体用来形容美食的一个词语,带有夸大性。真正“好吃到哭”的食物,是人们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好吃到哭”是过去的人们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9. “粮食的味道”本意是指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在文中它还是粮食作为食物散发的香味,是粮食在大自然中生长呈现出的生命气息;它还是母亲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成食物,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

31、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D项,“道之所以变了,是因为现代的人们遗忘了过去食不果腹的历史,对粮食不再小心翼翼地珍惜”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还提及可能有其他原因。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本题的题干是“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媒体所说的好吃到哭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首先,明确“好吃到哭”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由“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可知,“好

32、吃到哭”只是社交媒体用来形容美食的一个词语,带有夸大性;由“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可知,真正“好吃到哭”的食物,是人们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和人们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

33、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首先,此题题目中的“粮食的味道”本义指是粮食本身的味道,深层意思结合段关于粮食有关的事件描写,粮食还蕴含着“温暖而幸福的味道”“成长经历和生命韵律”“饥饿与苦难的味道”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等等。【点睛】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在文本中含义,首先明确句子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句,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

34、交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

35、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

36、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B.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C.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D.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

37、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B.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C. 床,古代坐具,与“槌床便大怒”中的含义一样,也可指供人睡卧的用具。D. 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B. 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

38、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C. 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D. 王羲之自信轻狂。他自称其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对与自己齐名的骠骑将军王述甚为轻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张芝在砚池边学书法,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2)像这样过了好几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再去拜访,王述很是遗憾。

39、【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羲之雅好服食养性”,“羲之”是主语,“好”,喜欢,谓语,“服食养性”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谢安”是主语,“未仕时”作“居”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

40、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说法错误。古人自称一般称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

41、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说法错误。老道故事是另外一个故事,与老姥的故事没有关联。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书”,书法,写字;“黑”,翻译成动词,变成黑色;“耽”,沉迷,沉溺;“后”,落后,比后。第二句得分点:“累年”,多年,好几年;“竟”,最终;“顾”,拜访;“深”,很,非常;“

42、恨”,遗憾。【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

43、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长大后,尤其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深受他的伯父王敦、王导看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观察所有的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轻人都不错,只是一听到有人来择婿的消息后,都矜持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东西,好像没有听说这件事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

44、李充等人都因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志趣相投。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会集, 并亲自作序来申明其志。(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 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而没有买到手,于是就携同亲友驾 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感叹惋惜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坚决要买道士的鹅。道士对他说:“你替我抄一遍道德经,一定把所有鹅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拿笔,写好后,用笼子装鹅而归,很是高兴。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卖王羲之在扇子上写上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开始面有怒 色

45、于是王羲之对老妇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可以卖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王羲之笑着不说话。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类似这种情况。(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在砚池边学书法,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 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

46、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像这样过了好几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再去拜访,王述很是遗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咏怀(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阮籍:三国魏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以“不能寐”“起坐”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以琴声来排解心中的苦闷。B. 第三句写清澈如水的月光、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的清风,渲染一种凄清的气氛。C. 诗人以“孤鸿”“翔鸟”自比,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苦闷。D.

47、 最后一句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直抒胸臆,其忧思之情溢于言表。15.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的写景手法。【答案】14. C 15. 视听结合,多角度写景。明月、清风是所见,鸿号、鸟鸣是所闻,营造了夜晚凄迷的氛围。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清风营造出夜晚凄迷寂静的环境,鸿号鸟鸣却打破了夜的寂静,也更凸显夜的寂静。【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48、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苦闷”理解错误。孤鸿凄厉的号叫、盘旋飞翔的鸟的鸣叫来写环境的冷清寂静,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惶恐不安。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的题干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的写景手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鉴”“吹”“号”“鸣”是动,为了衬托环境的寂静

49、、凄清;同时,“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是所见之景,“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是所听之声,营造了夜晚凄迷的氛围。【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

50、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2)苏轼的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两句,表现出了秋天边塞的荒凉。【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塞下秋来风景异 (6). 衡阳雁去无留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

51、,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谣,诼,淫,舳,舻,旌,蔽,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座山叫井冈山,她是信仰之山。( )。走进井冈山,500里青山绿水 着她的美。井冈山,不仅是中国人心中魂牵梦绕的革命 ,更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 的反革命政变。为了挽救革命危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

52、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现在,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前来井冈山参观游览学习的人 。伫立于黄洋界,透过迷蒙的山色,我仿佛看见上个世纪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和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革命的大爱篇章。井冈山让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旅程。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装点 圣地 骇人听闻 络绎不绝B. 装点 胜地 骇人听闻 不绝如缕C. 装饰 胜地 耸人听闻 不绝如缕D. 装饰 圣地 耸人听闻 络绎不绝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

53、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井冈山,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革命的摇篮,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B. 井冈山,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摇篮C.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摇篮,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D.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B.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

54、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C.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D.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答案】17. A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装点:为

55、装饰、点缀之意。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此处用“装点”更准确;圣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人文景观用“圣地”,自然景观用“胜地”,此处与“革命”搭配应选“圣地”;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已发生之事用“骇人听闻”,不曾发生之事用“耸人听闻”,此处应用“骇人听闻”;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绝如缕”:意思是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如缕”不能表达人来人往连续不断之意。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

56、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革命的摇篮”为“井冈山”的同位语,应紧承其后;后两句在表达逻辑上应先介绍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再概括其人文自然特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

57、,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或”不合逻辑,“使”造成主语残缺;B项,“或”不合逻辑,“坚苦卓绝”与“年代”搭配不当;D项,“使”造成主语残缺,“坚苦卓绝”与“年代”搭配不当。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

58、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称的兰亭序在书法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兰亭序不仅深受历代书法家的喜爱,_。东晋之后诸多朝代的帝王都希望得到兰亭序,不过唐朝以后的君主是没有机会得到的,因为李世民在临终之前,就指名道姓要将兰亭序连同自己的尸骨埋葬于昭陵之中。由于昭陵一直没有被人挖掘,所以_。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_,这其中自然也不缺乏接近王羲手稿的临摹品,在诸多书法家的临摹品中唯独唐代的冯承素最像王羲之,通过冯承素

59、的作品,我们也能够欣赏到兰亭序之美。【答案】 (1). 而且后世不少帝王都想得到它; (2). 兰亭序的真迹(手稿)便无人知晓 (3). 而是后代书法家临摹的作品【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根据上文“兰亭序不仅深受历代书法家的喜爱”以及下文“东晋之后诸多朝代的帝王都希望得到兰亭序”,可以推知,第一空的意思后世的许多帝王也想得到兰亭序,故填写“而且后世不少帝王都想得到它”;

60、由上文“不过唐朝以后的君主是没有机会得到的,因为李世民在临终之前,就指名道姓要将兰亭序连同自己的尸骨埋葬于昭陵之中。由于昭陵一直没有被人挖掘”,所以第二空处的意思应该是兰亭序的真迹下落不明,故应填写“兰亭序的真迹(手稿)便无人知晓”;由上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下文“这其中自然也不缺乏接近王羲手稿的临摹品”可推知,此处说的是现在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临摹的作品,故此处应该填写“而是后代书法家临摹的作品”。21.请结合苏轼赤壁赋一文的相关内容,围绕文中的句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以第一人称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80字。【答案】答案

61、示例:桂木作棹兰木为桨,我与朋友泛舟于波光粼粼的江面。江风凉爽惬意,月色清丽柔和,烟波澄澈浩渺,夜色下的赤壁恍如仙境。桨起棹落,水声哗哗,小船像一片苇叶在如镜的水面轻快滑行。于天光水色中且行且歌,倍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清凉。【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苏轼赤壁赋一文的相关内容,围绕文中的句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以第一人称描写一个场景”“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80字”。同时,解答此题,是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

62、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我们也会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懂事。请以“开始懂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答案】例文:开始懂了这是个美丽的夜晚,月亮高高的挂在了天上。与往常一样,九点五十,我下了自习了。刚出教室,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虽然是晴朗的初冬夜晚,风吹在脸上还是会冷,两手插在口袋里,走在弯弯曲曲的出校园的小路上。出了校门我用眼睛扫了一下和父亲实现约好的地方,没有看到往日那个熟悉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还是没有。一种委屈感涌上心头,明明说好来接我的,怎么没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嘀咕着这件事,好像父亲犯了错误似的,想着回

63、家怎么去责怪父亲。平时很少自己走回家,二十分钟的路程显得格外的长。快到家的时候,远远看见妈妈开的花店灯还是开的,一个熟悉的身影佝偻着腰,在寒风中插着花篮。我加快了步伐,走上前去,说:“不是说好去学校接我吗?一点都不守信用,这么冷的天让我一个人走回来。”父亲沉默了一会,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过了一会儿,说:“我和你妈妈今天很忙,有很多花篮要插,到现在连饭还没吃上,实在是没时间去学校接你。”我顿时语塞了,望着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两鬓微白,眼泪不禁涌了出来,从未发现父亲变的这样苍老,忙碌到现在还没吃饭,我竟然对他这样说话都是高中生了,还是这样不懂事。几年前,父母因为企业内部改制双双下岗了,为了生活和我今

64、后的学业,开了一家花店,自从那以后,两人就终日忙碌,就连年三十晚上也要插花,没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春去秋来,父亲却从未停止过接送我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父亲也渐渐苍老。我曾感动于寒风中工作的清洁工,感动于电视剧里的煽情画面,却从未对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有过丝毫的感触,甚至还幼稚的认为,那是父亲应该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倍感惭愧。朋友,请擦亮你的双眼,看看你身边的人,你的父亲,寒风中等你放学,深夜时给你端来牛奶,失落时给你安慰,在成长的路途中一路陪伴着你走过风风雨雨,关心你,爱护你,深沉而伟大。我开始懂了,父亲的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

65、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审题】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审题过程:题中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时间过程概念“开始”,要写出自己“懂”过程;二是“懂了”,要写出懂了什么。作文中要有恰当的景物描写烘

66、托,具体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还应有恰当的抒情。【立意】该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开始”;一个是“懂了”,里面暗含一个“我”应该是事件的亲历者,“懂了”是我的感受,“懂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明白了、理解了,整篇作文应该写一件我明白或者我理解的一个经过。【素材】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

67、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洁却永恒;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亲情,亲情!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最美丽的彩虹。假如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假如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假如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不经意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彰显

68、了其中某一个人的什么品性,由此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点睛】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求: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故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