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75.50KB ,
资源ID:40215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215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2).doc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

2、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过渡时期,主要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文革”结束,为曲折发展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基本分期如下:【考点概要】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建国初期(19491952):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3、,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背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巩固国防,需加快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借鉴苏联经验。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核心:一化三改造。特点:革命(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起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

4、义工商业改造的初步基础。特点: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工业化建设发展生产力A重点建设:a行业: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b区域:东北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B主要成果: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A目的:适应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B改造含义及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C过程:D结果:a1956年底基本完成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为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

5、66):十年探索,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1956年秋):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建立先进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总任务:集中精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正确认识了国情,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未能坚持下去。(2)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

6、求改变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大跃进(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特征: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宣传语:“工业生产以钢为纲,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放卫星、全民大炼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超英赶美平常事”,等等。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5)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特征: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用农民财产)。具体表现: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宣传语:“鼓足干劲

7、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评价:超越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力,造成经济困难。教训:生产关系的改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调整与恢复:指导方针: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效果: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1962年底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3)调整:1971

8、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被“四人帮”阻断。4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考点2: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2)1978年夏,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

10、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3)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4)法制建设方针: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恢复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考点3: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开始)(1)原因:人民公社存在严重的弊端(管理集中,平均分配,农民缺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2)举措: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特征:“包产到户”,统分结合。实施:首先开始于安徽、四川,随后全国普遍推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促进了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意义:促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改革农村行政机构,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后全面展开)(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的鼓舞和推动。(2)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内容(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13、,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企业活力,效益显著提高,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

14、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5、制纳入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范畴。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考点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的历史教训;借鉴亚洲四小龙和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2、对外开放的目的: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平等互利。战略:引进来,走出去。3对外开放

16、格局的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城市:1984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划定经济技术开发区。(3)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4)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5)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

17、放的重点和标志。4、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5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6对外开放的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知识整合】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

18、济建设为工作重心。2建国后农村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原因: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

19、8年以来):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高速度,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调整主。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

20、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建立股份

21、制现代企业。原因:党中央在认清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4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1)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2)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革后,工业化进程受阻,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扩大。(3)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4)2002年十六大后,开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巩固练习】1旧中国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

22、进口的国家”,为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A大跃进B改革开放C工业化建设D三大改造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C注重市场机制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4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

23、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5右图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选项是A1949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B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C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所致D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6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

24、人们这样做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毛主席在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从这段话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体现出发展经济要协调发展8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人民公社化 以阶级斗争为纲 大跃进 农业合作化ABCD9有人说,“十一届三中

25、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和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 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AB C D10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11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

26、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A B C D12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入注目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地里精耕细作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13“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有:建立人民公社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 设立经济特区A B C D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