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练案19古代诗歌鉴赏(一)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一、(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郭纶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注】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寓目:过目,观看。蛮毡:毡帐,借指来犯的贼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人们却不认识他了,因为他每天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
2、曾经使用过的长矛对比,今日之落魄与往日之英勇形成了鲜明对比,形象生动。C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D这首诗语言通俗平易,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歌尾联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E这首诗借郭纶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对英雄失路的怜惜,对贼寇入侵的痛恨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答: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因为”分析不当。C“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D“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分析不当,是表现郭纶英勇而非诗人。2诗中郭纶这一人物有怎
3、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本领高强,屡建战功。他是河西猛士,使用如椽大铁槊,善飞矢杀敌。有勇于担当、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截发愿作万骑先”,说明郭纶希望截发为信,愿作痛击贼寇的万骑先锋。怀才不遇,赋闲无事。本领高强的英雄无人赏识,只能日暮在渡口闲看渡船。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郭纶本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勇士,如今的人们却都不识得他了,这位昔日的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路人只见他骑着一匹瘦弱的青白色马,却不知他曾经使用的长矛大如屋椽。郭纶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有了战况,他誓言愿冲锋陷阵。那时,我自当拭目观看,看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的军阵。答出
4、一点可得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6分。其中特点2分,分析1分。二、(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早发昌平岛沈佺期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注】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B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
5、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C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D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E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答: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分析不当。这里是乐景衬哀情。D“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分析不当。E“矛盾的内心”分析欠妥。4尾
6、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尾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的报国之志和贬谪途中孤独寂寞的内心。(2分)。采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魏阙”使用典故,表达心系朝廷之心;“泠然”直抒胸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4分)解析尾联“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三、(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56题。(11分)乱后金辛愿兵去人归日
7、,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注】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虚壁:空荡荡的四壁。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叙事,直接点题,表明将士们已经撤离,老百姓已经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中,交待了战乱已经结束。B次句以乐景写喜悦。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鲜花盛开,大雪停止飞舞,天晴万里,一派祥和景象,为下文陡转张本。C颔联由近及远地描写战后的荒芜,“荒”与“动”二字是传神之笔,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宿”与“新”对比强烈。D颈联从听觉描写饥肠辘辘的田鼠和乌鸦,从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其
8、目的在于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E尾联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自然引出人们对县吏“催钱”的愤慨。答: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以乐景写喜悦”分析不当,应为以乐景写哀情。C“由近及远”分析不当,应为由远及近,“川原”上的“荒草”是远景,“墟落”上的“新烟”是近景。D“正面描写”分析不当,应为侧面描写。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赏析。(6分)答: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
9、。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将士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战乱已经结束。“花开雪霁天”写战乱结束之后,天边花儿盛开,雪停天晴,心情本该是高兴的,但从全诗来看,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为下文张本。颔联写实,从视觉由远及近描写战后的荒芜。“荒”与“动”二字传神,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透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
10、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禁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写战乱带给人民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三字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修复,新的苛捐杂税又霜风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反差。四、(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78题。(11分)寄赠吴门故人清汪琬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注】吴门故人:指作者的挚友顾苓
11、。顾苓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作者此时身系宦途。顾恺之,东晋画家,博学多才。长洲苑、短簿祠: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将顾苓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通过对顾苓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的人生乐趣的歆羡,衬托出自己宦途的苦恼与无聊。B颔联“绿水”青山”描绘出了顾恺之所居环境的优美动人,“家临”“人在”刻画了顾恺之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间的自得。C颔联“绿水”对“青山”,“长洲苑”对“短簿祠”,既是实写景物,又使诗句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对友人生活在理想境界的自豪。D颈联从春季特有的景物入笔,芳草、归燕、落花、浴蚕
12、等景象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春天的气息,与诗人所处的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E尾联中的“恨”字下得十分传神,诗人内心苦恼、烦闷、彷徨、矛盾,明知身在官场就是对于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答: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苦恼”夸大其辞,应为碌碌无为。B“顾恺之”理解不当,应为顾苓。C“表现了对友人生活在理想境界的自豪”分析不当,这些描写通过友人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间的自得,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生活情调的歆羡。8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歆羡隐居生活。由诗题及注释中可以看出。仰慕才学。从“遥羡风流
13、顾恺之”中可以看出。喜欢写诗下棋。从“爱翻新曲复残棋”中可以看出。喜欢游山赏水。从尾联中可以看出。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读懂了诗意,结合诗中物象,概括人物形象也就有了途径。(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五、(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11分)利 州 南 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
14、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忘机:忘却俗念。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江景:宽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紧密相接,显得更加葱绿苍劲。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声音好像出于波浪;未渡者歇息在柳荫下,等待渡船返回。C颈联写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只鹭正在飞翔,这些描
15、写强烈地渲染了诗人心境的不平静。D尾联表面是说如今没有谁能懂得诗人乘一叶扁舟去追寻范蠡的足迹,逍遥于江湖,言外之意,诗人像范蠡一样心愿淡泊,与世无争。E这首诗描写诗人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景物描写中,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浓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答: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紧密相接,显得更加葱绿苍劲”分析不当。诗句的意思是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C“渲染了诗人心境的不平静”分析不当。诗中这样描写,主要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E“色彩浓丽”分析不
16、当,应为色彩清丽。10前面三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些图景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阐述。(6分)答: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诗人把渡头所见景物描写得如此之美,为后文生发归隐之念作了铺垫。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图景概括3分,作用3分。六、(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11分)临江仙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17、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1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两句写当年在午桥豪饮的都是英雄豪杰,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当年仰慕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B“长沟流月去无声”以下三句活画了一幅高士宴饮图,午桥之上弯月当空,午桥之下长沟流月,笛声悠扬不绝于耳,英豪端坐畅饮达旦。C“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描写往事
18、如烟,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家境沦落,表现了生不遇时的感慨。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将古今国家兴盛衰亡之事,收拢到三更的渔唱之中,给人以空灵凄忱、叹惋缕缕、余韵袅袅之感。E这首词描写了词人追忆当年游赏聚会的一段情景,以浓语写哀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沉。全词在豪放中见到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答: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当年仰慕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分析不当。作者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B“活画了一幅高士宴饮图”分析不当。应是英雄豪杰游赏聚会图。E“以浓语写哀伤”分析不当。应是以谈
19、语写哀伤。12“忆”字在词中有何作用?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1)引出当年英豪相聚豪饮欢乐的生活画面,使上阕的欢乐场面与下阕中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了靖康之变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之情。(2)抒发了世事沧桑、盛衰交替的感慨之情。解析这首词写作者追忆当年的游赏聚会,因北方沦陷,无法归去,他想到故乡洛阳,不禁无限感慨。词中以淡语写哀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沉。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又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中兴名臣。上片开头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传诵
20、之名句,情境俱现,风格俊朗。上片是关于“洛中旧游”的回顾。下片是感慨抒怀。过片一句推进到当今,“如一梦”、“堪惊”等言,往事如烟,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尽括其中。末尾将古今兴亡,收拢到三更渔唱,空灵凄忱,余韵不尽。尾二句化用张升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之意。“三更”只是为了押韵,不必拘滞。尾二句宕开,故作旷达语,尤觉叹惋之意袅袅不绝。胡仔评曰:“清婉奇丽,简斋惟此词为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第一问4分,每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第二问2分。七、(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书情寄上苏州韦使
21、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 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清淡寡欲地生活,聊度平生。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
22、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答: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A“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只是无政事可做。B“清淡寡欲地生活,聊度平生”分析不当,应为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所愿。E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14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答: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解析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
23、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颔联“云外”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诗人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
24、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像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八、(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11分)苏 秀 道 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
25、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5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二者感情基调相近。C颔联从正面突出了一个“喜”字,透过这一“喜”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倾向。D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答: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6、;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二者感情基调相近”分析不当,应为二者感情基调迥异,杜诗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表现了对雨的欣喜之情。D“忧国忧民”分析不当,应为体恤民意。E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16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特点:雨大,及时。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
27、“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九、(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11分)鹧 鸪 天宋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
28、”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词人自叹仕途太迟。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E本词篇末用典,借助欧阳修的诗句,倾诉满腔的愁怨,满腹的思情和满怀的祝愿,读后令人心灵受到艺术震撼。答: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词人自叹仕途太迟”分析不当。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
29、间太长。C“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E“心灵受到艺术震撼”夸大其辞。18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答:示例: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解析本词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山城当指南方某地,作者与情人分离之处。“雪照”可见是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示分离的凄清寒意。“羌管”即竹笛。“一声羌管
30、怨楼间”似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化出,羌管悠悠,离愁满目。景是寒景,情是离情,景情切合,相映相辉。“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羌笛幽怨,不禁使人回想江南梅花的花开花落,几度春秋。岁月无情染白主人公的青青双鬓。追忆往昔别离状,恍如就在眼前。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大抒思念情怀。“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天涯霜月又今宵,星牵思绪,月照哀愁,满脸愁绪只有开怀畅饮,倒流银汉方可罢休。“倒流银汉”意指饮尽银河,痛快淋漓,忘乎所以的畅饮也许才能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然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而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爱。”相思情牵,即使纵酒也难掩,因而又放笔疾书,倾诉满腔的愁怨,满腹的思情,满怀的祝愿。千言万语难尽说,因而只好借助欧阳修赠王安石的成句,动用“翰林风月三千首”来表达了。朦胧间,词人好似看到情人吴姬翻阅着情词,泪眼模糊,心弦颤动的景象。此情此景着实令人幡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