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赤壁赋相关知识精讲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2、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2.整体感知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遭到迫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
3、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
4、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3.鉴赏要点(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
5、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散文的笔法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4.乌台诗案(苏轼)又以事不便民
6、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注】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鸦数干,俗称乌台、柏台。5.文章体裁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
7、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扣舷()酾()洒横槊()扁()舟匏()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举酒属客通(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3)举匏樽以相属通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倚歌而和之()(4)不绝如缕()(5)苏子愀然()(6)正襟危坐()(7)山川相缪()(8)是造物者之
8、无尽藏也()4.根据已提供的句子,写出与其相衔接连贯的文句。(1)清风徐来,。(2),凌万顷之茫然。(3),望美人兮天一方。(4)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5),抱明月而长终。(6)相与枕藉乎舟中,。5.根据下列要求,请从文中找出句子。(1)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写景的句子。a.b.c.(2)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的文句。(3)表达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的文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9、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从此段中分别找出写景、议论和抒情的句段。(1)写景:(2)议论:(3)抒情:2.本段大肆渲染古人曹操“一世之雄”,其用意是什么?3.从本段中分别找出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知识拓展与发散思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10、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节选自苏
11、轼的后赤壁赋)1.比较阅读,回答下列问题。(1)两文所写的景物相同的有:(2)借助景物,两文所表达的相同的情感是()A.悲B.乐C.悲乐交加(3)皆游于赤壁之下,而游的方式(位置)不同:赤壁赋:后赤壁赋:(4)所写的季节不同(从文中找出词语填写)。赤壁赋:后赤壁赋:(5)摘出两文描写月的佳句。赤壁赋:后赤壁赋:2.根据文意,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徘徊于斗牛之间()我有斗酒()(2)纵一苇之所如()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23.前赤壁赋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一、1.2.(1)属、嘱(2)冯、凭(3)属、嘱3.(1)阴历每月十五日(2)冯通“凭”
12、,乘(3)同声相应,唱和(4)细丝(5)容色改变的样子(6)端坐(7)缭、盘绕(8)宝藏4.(1)水波不兴(2)纵一苇之所如(3)渺渺兮予怀(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5)挟飞仙以遨游(6)不知东方之既白5.(1)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其声呜呜然泣孤舟之嫠妇。(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二、1.(1)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2)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由“固一世之雄”引出“而今安在哉”这一议论句,以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3.(1)固一世之雄也(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而今安在哉知识拓展与发散思维1.(1)客、歌、风、月、酒、肴(2)B(3)泛舟,举上(4)七月既望(秋),十月之望,霜露既降(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白风清,山高月小2.(1)星宿名酒器(2)往、像(3)过了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