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715KB ,
资源ID:401493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14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网课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测试时间:2020年5月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1.如表是考古发掘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注:表示该数据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A. 墓葬规制严整B. 等级制度消亡C. 贵族阶层没落D. 社会变动剧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作为诸侯的魏王、韩王、赵王的墓葬规模超过了周天子,说明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分封制遭到冲击,体现了社会变动剧烈,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的大动荡和大变革,没有体现这时期墓葬的规制问题,无法反映出墓葬规制的严整,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体现这时期周天子衰微,分封制和

2、等级制遭到冲击,但不能得出等级制消亡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战国时期的部分墓葬信息,没有涉及贵族阶级的信息,无法得出贵族阶层没落的结论,C项错误。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

3、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选项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C;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言论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解题,可以解读出孟子对国君的劝导,希望国君以民为本。3.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A. 经济控制加强增加了政府收入B. 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贸易发展C. 王国问题解

4、决稳定了经济秩序D. 疆域开拓扩大了税收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A项正确;当时丝绸之路开辟对于汉政府增加收入影响不大,排除B项;当时王国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秩序没有必然关联,排除C项; 疆域开拓需要更多军费,只会增加农民负担,因此排除D项。4.北宋初年,统治者非常注重朝贡的政治、军事意义,而置朝贡的经济利益于不顾;至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 南宋统治者采取务实政策B. 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已动摇C. 南宋统治者注重贸易管理D. 官方贸易让位

5、于民间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说明南宋统治者重视经济利益,系取务实政策,故A正确;南宋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不能说明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已动摇,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南宋统治者注重贸易管理,也不能体现官方贸易让位于民间贸易,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南宋时期,重名不重实的朝贡贸易开始降到次要地位,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 国家

6、统一的历史趋势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6.有学者指出,从唐到宋,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从商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A.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B. 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C. 唐宋时期政治局面

7、相对稳定D.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旨强调唐宋时期社会中坚力量已经由世家大族变成了官僚与社会精英,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体现的是制度创新对社会力量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社会力量的变迁与政治局面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世家大族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排除D项。7.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A. 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 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纳银代役、以银雇工是工匠人身依

8、附关系松驰的体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会到市场参与竞争,A项错误;材料与财政危机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排除C项。8.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 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 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 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都统多尔济提倡清政府通过边疆民间贸易的形式,既解决边疆贫

9、困人民的生计问题,又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张,而未体现西北地区商业获得发展,A错误;材料是都统多尔济提倡,为体现地方势力扩大,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青海地区,与新疆无关,C错误。9.整个19世纪下半期,在华各类外商企业中,华商附股现象极其普遍。如1862年创办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其100万两开业资本中有六七十万两是华人投资。附股现象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缺乏商办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B. 政府禁止私人投资兴办企业C. 外商企业资金匮乏D. 洋务企业不注重吸收民间资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华商附股现象极其普遍”、“其100万两开业资本中有六七十万两是华人投资

10、”可以看出华商想要投资企业,只能通过附股外商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由于国内缺乏商办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受到多重压迫,故A项正确;19世纪下半期政府并不禁止私人投资,从材料也可以看出私人是可以办企业的,排除B项;外商企业并不缺乏资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排除D项。10.下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定程度上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时间职能1645民政防务1725民政防务防务财政(海关)1843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夷务)1865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洋务)现代化项目A. 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B. 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C.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D. 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

11、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的道台不光是管理民政防务,后来还管理涉外事务,对外交事务的称呼也由“夷务”变为“洋务”,这体现了对外态度和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看出选官方式的改变;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上海道一地官员职能的变化,不能表明17世纪以来中国地方官员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D选项错误,近代清政府不是主动对外开放,而是被动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革命必先反满反

12、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A. 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B. 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C. 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D. 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分别介绍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救亡图存,分别从经济和政治层面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正确;A不适合洋务运动;B和C不适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2.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 无产阶

13、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

14、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A. 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 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C. 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 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反映出举人刘大鹏在民国建立后对新式教育的反对,这体现出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C项正确;材料没有充分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内容,且也不是材料的主

15、旨,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一个人并不能代表大众,排除D项。14.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 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

16、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15.1938年4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B. 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C. 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毛泽东指出发动并坚持游击战是可能的,主要基于游击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而抗战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故C项正确;中共领导的武装只是一个重要部分,不是其判断的主要

17、依据,排除A项;正面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有限,并不能成为坚持游击战的依据,排除B项;并不是所有抗日武装都熟悉地理环境,排除D项。第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

18、分、逻辑清晰)【答案】评分标准: 分值评分要素层次三层次二层次一(1)正确价值观念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所持观点、所选人物、所作阐释体现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2)阐释对材料的理解全面、正确,对历史人物活动交待完整、清楚,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阐释结合紧密、合理对材料的理解较为全面、正确,对历史人物活动交待比较完整、清楚,所举活动与阐释结合比较紧密、合理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历史人物活动交代不够完整,所举活动与阐释结合不够紧密、合理(3)表述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能表述成文,思路较清晰,逻辑较严密

19、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示例: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

20、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知,其主旨强调在面对宋代在面临统治危机时,有一部分士大夫挺身而出,通过改革等手段挽救统治危机。因此可结合所学从所学的熟悉的人物入手概括,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等,并对其内容和影响进行概述、评价即可。17.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

21、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2)此类案

22、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答案】(1)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2)不同: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理由: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解析】【详解】(1)特点:据材料“当知天朝法度尊严”、“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等信息,再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时间点道光元年(1821年),可知该时期的清政府坚守“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在对外交往中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天朝上国心态,第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据材料“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

23、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可知其地位交往的特点是司法自主。(2)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42年所签订的中英条约中,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据此可知,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其处理结果应该是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候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摘自南君书农战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共民哉!明主知共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24、广蓄积,以实仓凛,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摘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1)比较材料一、二中农业思想的异同。材料三 西方列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

25、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2)从上图中任选两个阶段,说明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相同: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不同:前者主张重农抑商;以富国强兵,稳定社会为目的。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商业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发展近代国民经济为目的。(2)第一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外国商品倾销,近代工业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阶段: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侵略放松,向中国输入商品数量减少。第三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一战结東,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

26、来,加紧对华侵略。【解析】【详解】(1)相同:根据“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得出二者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不同:根据“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可得出前者主张重农抑商、以富国强兵,稳定社会。根据“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可得出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商业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发展近代国民经济为目的。(2)第一阶段:从第一阶段的数据可以看出,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可从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外国

27、商品倾销,近代工业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等方面概括。第二阶段:根据数据走势可以看出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结合短暂春天的原因,即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侵略放松,向中国输入商品数量减少进行概括。第三阶段:根据数据可得出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结合所学可从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这个角度概括。19.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1)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一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材料二 “九

28、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

29、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置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问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错误之处:结论1和总结论。示例:历史学习与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史实1讲述的是曾氏家族的优势,有助于其发动武装起义,但并不能体现阶级斗争意识深入到江西乡村,故结论1错误,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 史实3说明家族组织的存在给中共武装起义带来障碍。综合三个史实,得出

30、宗族组织的存在对中共武装起义的发动有利有弊,总结论比较片面,应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家族组织是一把双刀剑。 (2)特点: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 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莫定了基础;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1)错误之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实1对应的结论有错,不能因曾氏有家族优势就得出阶级斗争意识深入到江西乡村。所以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

31、装起义的发动。再综合三则史实,把最后的结论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家族组织是一把双刀剑。(2)特点: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可得出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根据“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得出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根据“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得出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根据“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得出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根据“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问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得出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作用:根据所学可从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莫定了基础、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等角度概括。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