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2630)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
2、孝子。道:正道。卜:此指选择。阙:同缺。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度 或 辄 进 余 笃 涕 居 务2翻译:目不存教 无以慰我何尔鲁钝之甚也自汝得之,于我何有!躬身稼穑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
3、读书。4理解: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27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gu),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大姓:大户。文不识:姓文,名不识。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4、解人颐(y):让人欢笑。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文言知识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思考与练习1解释:邑 怪 资2翻译: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时人畏服之如是衡从之与语质疑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28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
5、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夔(ku)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典史:县令的属官。洞庭:指洞庭湖。逋赋:拖欠赋税。阙(qu):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疏:给皇帝的奏章。不报:不答复。诏宽:皇帝下令宽贷。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万历:明神宗年号。有司:官吏。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
6、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思考与练习1解释:仕 濒 具 悯 邑 祀2选择: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3翻译:岁罹水患死者相踵遂自经于鼓下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29金农
7、与苍头寿门所得苍头,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注释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苍头:仆人。浮白:大杯喝酒。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思考与练习1解释:辄 治 顾 以 铭2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30康德涵救李梦阳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
8、阳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康海:字德涵。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思考与练习1解释:亲 脱 致 2翻译:海不与通 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