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盐城期中)旧唐书桓彦范传中记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遽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解析:选D材料大意为宰相桓彦范进谏劝阻皇帝用方术之人为官,但
2、当时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说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依然尖锐,故D项正确。A、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2019汕尾质检)史学家翦伯赞说道:“中国古代独裁政治发展到顶点的时候,连自己御用的中央政府,也是不要的。他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枢权力体系完备B地方的自主性遭到了削弱C君主集权渐趋强化D宰相逐渐退出权力的重心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最高统治者通过重用身边的侍从以加强自身权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枢权力逐渐削弱的现象而非体系完备,
3、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B、D两项。3(2019南京二模)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解析:选D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宋太祖的诏令规定从法律上否认了公荐制的合法性,有效防止了选官结党营私,为考生创造了一个公平
4、竞争的环境,故选D项。4李华在中书政事堂记中写道:“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地方权力C有利于政治清明 D不利于商业发展解析:选C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政事堂的设置可以限制君主行为,约束大臣言行和诛戮专权擅兵之人,说明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清明,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权力以及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A、B、D三项。5(2019东台月
5、考)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解析:选A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等信息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6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
6、4.5%46.4%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解析:选D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政府中为官。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选D项。A项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影响因素,排除;材料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社会主流地位,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7(2019南京六校联考)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称赞其效率较高:“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
7、指()解析:选B根据材料“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日灌田二十亩”可知描述的是依靠人力驱动的水利灌溉工具翻车,故选B项。A项为冶铁鼓风工具水排;C项为高转筒车,D项为筒车,筒车是依赖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8(2019泰州、宜兴联考)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解析:选C材料信息“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说明宋代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环境相
8、对宽松,使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故选C项;对新兴行业管理宽松,说明政府对部分经济的控制放松,而不是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政府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并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专制统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新兴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作用,所以不能得出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排除D项。9(2019南京四校联考)宋人陈亮在四弊中论述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9、商品经济较快发展解析:选D依据材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可以得出材料的观点为突出农业和商业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D项。10(2019徐州期中)梦粱录中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解析:选B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勾引观者,留连食客”,注重宣传效应,而不是社会时尚,不属于市民的娱乐活动,故排
10、除A、C两项,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故排除D项。11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过程,故B项正确。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儒道思想影响扩大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1
11、2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选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3(2019如东考前模拟)如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
12、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笔画圆匀,庄严厚重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故A项符合题意;字体方正,规范标准为楷书特点,排除B项;随意挥洒,任情纵性为草书特点,排除C项;笔画圆匀,庄严厚重为小篆特点,排除D项。14(2019南通调研)据新编中国史记载,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其时“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备受后人珍视。这一记载可以表明()A活字印刷技术精湛 B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C造纸技术得以改进 D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解析:选B
13、据材料“监中官刻与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纯熟”等信息说明宋代雕版印刷成为图书生产的主流,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2019东台月考)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选B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自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有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
14、;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排除D项。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所以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现象,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摘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二“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
15、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摘自杜佑通典卷十四材料三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
16、(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5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第(2)问,根据察举制的弊端和材料二所述“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分析背景所在。相同点可从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不同点从两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上来分析。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两种选
17、官制度的弊端上分析总结。认识可从选官制度影响的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孝廉。(2)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被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门阀士族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异: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3)不足:察举制: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认识: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的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