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372.50KB ,
资源ID:400680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006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检测三对应学生用书P05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答案A解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C项错误;北宋为削弱宰相的军权而设枢密院,D项错误。2.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

2、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唐末弊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任知州,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根除”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解决唐末弊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3.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的政治

3、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C.重组中枢机构架空外朝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可知,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强化了君主用人权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殿试”环节,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A项错误;外朝是汉代时期的机构,与殿试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以下选项中,对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评价较为中肯的是()A.外患入侵,靖康之变 B.国势大振,联金灭辽C.稍有成效,未动根本 D.国势日衰,一

4、蹶不振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变法被全部废除,从而未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排除D项,选C项。A、B两项不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故排除。5.(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由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自己偶尔的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体现出重史传统对

5、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和议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40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

6、和平,北宋和西夏、金以及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正确。A、B两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7.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金的猛安谋克制 D.元朝的中书省答案B解析根据“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南宰相、南枢密”并结合所学可知,辽代为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

7、活方式,实行南、北面官制,故B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实行的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C项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8.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材料有:“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宋元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与南宋、金无关,排除A项;

8、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看出宋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政策,排除D项。9.下表为不同史籍中与崔彧有关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崔彧)拜御史中丞建言,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宜从本台选择(帝)从之新元史崔彧传(崔彧)负才气,刚直敢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彧言:“台臣于国家政事得失,生民休戚,百官邪正,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世祖)从之蒙兀儿史记崔彧传(卢)世荣居中书未十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忤旨,下彧吏按问,免官新元史卢世荣传彧居御史台久,以故人疾之。或遂以病辞,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元史崔彧传A.

9、御史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B.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C.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D.崔彧因秩卑权重而积极监察答案C解析新元史崔彧传言“拜御史中丞”,蒙兀儿史记崔彧传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新元史卢世荣传言“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元史崔彧传言“彧居御史台久”,说明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故C项正确。据新元史卢世荣传“下彧吏按问,免官”可知,御史台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不能表明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故排除B项;蒙兀儿史记崔彧传“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可知权重但不位卑,故排除D项。10.史载: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

10、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C.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D.行省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答案A解析根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对地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朝对地方的管理还有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辖地等其他方式,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行省长官由蒙古人与汉人共同掌握实权的情况,排除D项。11.考古学家在

11、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这一时期宋辽之间的民族文化交融,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2.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A. B.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正确;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是唐

12、朝武则天时期,错误。故选A项。13.(2019北京高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崇阳知县对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茶树而“不务耕织”的做法予以制止,对农民到市场买菜予以斥责,理由是没有做到自给自足,这两种做法都体现了该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代官府垄断茶利,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北宋商业

13、发达,农副产品众多,故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其他朝代商人地位的信息,不能得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的结论,D项错误。14.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可知,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易,故C项

14、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两项;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5.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发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纸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金属货

15、币的短缺也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强制作用,而且北宋纸币交子最早是民间发行,故D错误。16.下图是根据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复原的模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研究宋代对外贸易的直接证据B.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C.能反映宋朝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D.能反映宋代的对外贸易途经泉州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海船复原的模型是研究宋代对外贸易的直接证据,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能反映宋朝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故A、B、C三项表述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宋代的对外贸易途经泉州,故D项错误。故选D项。17.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

16、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请)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夜市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请)其往来传语”,均反映了南宋杭州夜市比较繁荣,说明当时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8.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提高了经济作物的产量B.加剧

17、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并未说明梯田的用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是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19.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

18、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租佃关系的规定,即佃户不能随意在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随意强占佃户的土地,需双方协商解决,该诏令的颁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紧张,A项正确。佃户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是隶属于地主的,B项错误;当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未减轻,C项错误;宋朝时土地兼并现象并未缓和,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0.(2017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

19、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强调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21.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B.构建了完整的

20、儒学体系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A项正确。B项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不能作为其地位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22.宋元时期农牧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契丹族改进制度,吸收中原文明玄奘西游天竺,传播佛教文化党项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A. B.C. 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契丹族改进制度,党项族创造西夏文字都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征,

21、正确;张骞是西汉人物,玄奘是唐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故选D项。23.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C.宋元民族交融 D.宋代经济文化繁荣答案D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繁华的东京城,交子反映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以上整体反映了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故选D项。24.宋代图画见闻志载:“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

22、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故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绘画强调意境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精”的要义在于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D项正确。25.(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

23、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五代后唐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逐渐增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2分,27题22分,28题16分,共50分)26.宋代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城市规模扩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

24、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而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材料二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高峰时期。以扬州为例,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场战争,扬州承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尽管如此,扬州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的优势,一

25、直保持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始终是两宋时期最大的瓷器外销港口,还促生了不少生产外销瓷的窑口。漆侠宋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宋代制瓷业的特点。(4分)答案(1)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8分,任答四点)(2)领先、辉煌,烧瓷技术和产品种类不断更新;产品大量外销,并带动了沿海港口城市制瓷业的发展。(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可知,解

26、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根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可知,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第(2)问,根据材料二“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可知,宋代瓷器艺术发展辉煌、领先,烧瓷技术和产品种类不断更新;根据材料二“促生了不少生产外销瓷的窑口”可知,产品大量外销,并带动了沿海港口城市制瓷

27、业的发展。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带,地处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体制比较自由,剧本可长可短,各个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种形式。材料二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这时,“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遂毙之于狱”。这便是南戏作者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实撰为戏文上演,以此伸张正义

28、的一个例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戏在宋代繁荣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戏有哪些特点?(6分)答案(1)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为南戏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队伍壮大,为了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俗文化逐渐发展繁荣;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民间艺人的努力。(16分)(2)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可知,商

29、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队伍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南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可知,吸收了宋词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艺人的努力。第(2)问,由材料二“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遂毙之于狱。这便是南戏作者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实撰为戏文上演,以此伸张正义的一个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是由民间艺人创作,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的作品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

30、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6分)答案(示例一)论题: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4分)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12分)(示例二)论题: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31、4分)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有重要关联。(12分)(示例三)论题: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4分)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综上所述,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

32、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不足。(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该观点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论题”,由材料信息“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概括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由材料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结合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则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分别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展开论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