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A.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B.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C. 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D.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分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郑、齐、鲁等均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所分封的诸侯国,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些姓氏和分封制有关而和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姓氏是分封制的产物而不是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选项C不符合题意,
2、排除;这些姓氏和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毫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2.有人指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造出了处理帝与相之间关系的模式或准则,那就是“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照这种模式或准则来处理,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帝与相之间的矛盾,其实例比比皆是。这些“实例”不包括A. 秦朝皇帝和三公坐而论政B.
3、 汉代向臣下问策C. 唐代三省长官各司其职D. 明初沿袭元朝中书省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和三公坐而论证”、“向臣下问策”、“各司其职”均体现了“君待臣以礼”,所以ABC项属于符合该模式的实例。明初朱元璋废丞相、设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同时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消除了帝与相之间的矛盾,因此不符合该模式,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的设立3.1855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父”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A. 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B. 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太平天国物资缺乏D. 洪
4、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圣库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无法满足产品分配需要。故选C。结合所学,当时太平天国处于军事上的攻势,所以A错。列强侵华使得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排除B。D不符合事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圣库制度4.有学者说: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史实是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
5、学知识可知,“西化”指向西方学习,“反西化”指的是排斥西方,所以“反西化”、“现代化”分别指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体现“反西化”;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体现“现代化”,故D正确;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反西化”, 故A错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反西化”,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和东方日本的战争,不是“反西化”,故C错误
6、。5.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历史背景是A. 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B. 日军策划攻击重庆C. 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D. 正面战场策划战略反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红军接受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故A正确;日军策划攻击重庆是在19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
7、命是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正面战场策划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中共红军接受改编的背景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合作两党协议,中共红军接受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6. 俄国某学者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 )A. 工农苏维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B. 村社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C. 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D. 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苏维
8、埃政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村社制度已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无论何种形式的组织都需要与之相适应。据此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故选A项。村社制度很早就有,并非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排除B项;C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与一战及其内部激化的阶级矛盾有关。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村社制度7.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A. 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B.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
9、活方式C. 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D. 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订餐软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排除A;材料主要突出上班族的餐饮受互联网的影响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结构问题,排除D。8.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A.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B.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C. 技术
10、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D.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答案】B【解析】“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说明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故B项正确;A中同步发展错误;C中改变社会经济结构错误;中依赖说法错误。9.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A. 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B.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D.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要求变革生产关
11、系,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虽然是借鉴苏联模式,但是这不能表明改造的必要性,排除A。 当时工作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分析的是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排除C。10.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意在A. 调解诸侯纷争B. 反对争霸战争C. 规范社会秩序D. 恢复周王权威【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BD不符合材料
12、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分析解答。11.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政治清明的表现阶级结构变化新旧思想观念冲突制度创新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要求的是三者的共同点,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政治清明的表现,所以排除,三个时期都是社会的转型时期,面临着阶级和新旧思想的冲击和制度的创制中,所以正确。12.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
13、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
14、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
15、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
16、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变迁,谈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17、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2)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型;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3)50年代护照采取中俄文对照,反映外交上一边倒,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热潮;因私护照几乎为零反映“文化大革
18、命”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80年代护照不再注明使用地域范围,反映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不结盟”政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可以从。朝贡制度所涉及到的范围、核心、主要手段和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
19、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分析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因此我们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一个是“文字”一个是“使用范围”。由此来总结各个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交原则以及建交方针,得出相应的结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
20、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
21、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解析】【详解】(1)根据“都用社会契
22、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来源、国家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根据材料一可知欧洲的国家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形成神权国家,所以欧洲近代国家观念主要是反对教会神学。而中国近代的国家观念则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其不同之处
23、的原因主要是中欧的社会传统和面临的社会现实、经济基础有关。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
24、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丁役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地主隐匿土地数量、流民增多,政府难以确定地亩和人口数量,国家赋税不稳定。(2)作用: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征税效率;以人丁为依据的征税制度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适应并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征收相对公平,政府税收
25、增加,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解析】(1)根据“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概括原因,进一步联系所学清朝经济状况回答。(2)根据“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概括,进一步分析对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的影响。【名师点睛】清朝政府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使税负与财产和负担能力挂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同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更加削弱 了,赋税货币化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有利于商品经即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改革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