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9KB ,
资源ID:399966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996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泸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无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泸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无答案.doc

1、 四川省泸州市2013级高一学年下期期末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煤屑/剥削 肄业/店肆 载体/装载 羞涩/跋涉B.涸辙/动辄 储备/贮藏 下坠/堕落 提醒/提防 C.诅咒/刀俎 啼唱/缔造 光纤/纤绳 霎时/刹那 D.戳穿/杀戮 作揖/稽查 混沌/馄饨 折寿/折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婆娑 贻误 病入膏肓 销声匿迹 B.坚忍 繁芜 急不遐择 集腋成裘C.萧索 蜕变 锋芒必露 趋之若鹜 D.商榷 切搓 义愤填膺 相形见绌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马来西亚政府迟迟没有公开信

2、息, 各国将主要搜救力量投放在错误区域而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2)我对清华大学的最初印象,来自上高中时读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时候读着读着似乎就走进了清华大学那个人迹罕至的 角落。(3)今年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尽管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但前来都江堰景区参观游玩的中外游客仍然 。A.以至 幽静 络绎不绝 B.以致 幽僻 络绎不绝C.以至 幽僻 不绝如缕 D.以致 幽静 不绝如缕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楼市的风险依然可控,不存在楼市崩盘的可能,我们不必夸大房地产市场对当前经济的冲击作用。B.经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的推动下,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迅速走红,引发江

3、西各地梯田景区的旅游热潮。C. 爱斯梅拉达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对我们中国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D.既拥有大城市完善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又享受城外宜人的居家环境,这个问题,成都正通过规划七大卫星城来实现。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

4、木虫鱼,无可不谈”。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的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

5、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一种是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另一种是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

6、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当然,“形散神不散”在散文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阅读散文时应了解这一点。所谓“形散”,就是前面说过的,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以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上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形散神不散”时,将“形散”概括为“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在平素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有其准确、恰当之处。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篇好的散文,

7、应该处理好“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关系,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节)5.下列有关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选材不受时空局限,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花鸟虫鱼,沙粒水滴。B.散文行文时的笔法随意,或

8、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不受主题的限制,显得摇曳多姿。C.散文的行文方式多种多样:或展示片段的画面,或叙述事件的过程,或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D.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就会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6.下列关于散文“形”与“神”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形”“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形”似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神”如一个人的精神,散文要做到形神兼备。B. 散文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形散”就是说要放得开,“神不散”就是指又要收得拢。C. “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9、。D. 散文写作时要懂得抓住文章的“神”,只要把握了“神”,就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 将“形散”准确、恰当地概括为“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在平素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B. “形”“神”皆散的散文多采用比较隐晦的组接方法,意旨较朦胧,需要调动更多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形”与“神”。C. 作者对生活现象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反复锤炼,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思想情感,这就是以神写形。D. “形”“神”皆不散的散文“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脉络分明,内容浅显易懂。三、

10、(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11、。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

12、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B.始适还家门 适:恰好C.君既若见录 见:表被动D.阿母谢媒人 谢:道歉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徐徐更谓之 仰观宇宙之大 B. 遣丞为媒人 臣为韩王送沛公C. 作计何不量 吏呼一何怒D. 其往欲何云 其孰能讥之乎四、(31分)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5分)(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13、消长也。(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7分)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承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节选自王羲之笔势论)1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划5处)(3分)12.王

14、羲之认为怎样才能练好书法 ?请简要概括。(4分)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初 夏张耒南风吹笋成修竹,园林一番新阴绿。足愁多病少欢娱,感时念远伤幽独。遥山林外知何处,倦客楼头空极目。悲笳三叠闭江城,娟娟新月啼乌宿。【注释】笳:吹奏乐器,类似笛子,流行于北方。(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回答。(4分)(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尾联所营造的意境。(4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2)女也不爽, 。(卫风氓)(3) ,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4)户庭无尘杂, 。(陶渊明归园田居)(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15、(王羲之兰亭集序)(6)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在中国鲁东北大地上,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而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

16、50人,顶上的一层,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我揣测芦花应该是一位女

17、性,周身闪烁着母性光芒,细腻、善良、温暖,像极了最疼爱我、我最亲的娘。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画面,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

18、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们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

19、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们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船在返回,雪浪翻卷。芦苇荡近了,近了突然之间,泪崩。我想娘了。(文字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15万公顷的野生芦苇荡,为下文写我们乘游船观看黄河入海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背景,又与结尾部分前后呼应。B.“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写出了冲撞

20、大海的黄河最终以失败告终,暗含着作者对不可一世的黄河的否定。C.第段通过描写我们在风中难以立足的艰难处境,突出了黄河入海处的风大,为下文写我对黄河的独特感受作了铺垫。D.因为风大,船老板无奈掉转船头返回,我却从大风中看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壮烈画面,体会到了野性黄河的巨大力量。E.“我”此行的最大收获在于欣赏到了芦花的美、黄河的“怒”,而这一“怒”也恰好是我对船老板扫兴掉船回返的情绪反应。答:( )( )16本文善用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请任举一列加以分析。(6分)17第自然段中加点字“骨子里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结合全文作答。(6分)18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芦花,有人认为重在写黄河,你的看法是什

21、么?请说明理由。(6分)六、(10分)19.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以下每则文字材料都包含一个成语,请任选四则写出与之对应的成语。(4分)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论语乡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史记淮阴侯列传)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20.以下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的描述,其中的比喻用得很妙,请依据郁达夫故都的秋,以北平为对象仿写一段话。(使用比喻修辞,

22、不超过80字)。(6分)例句:(巴黎)这种大漏斗似的城市,一个国家的所有精神词汇、所有自然词汇,都统统流到这里汇集;又可以说是文明之井,一个民族的一切生命、一切灵魂,都一滴又一滴,不断在这里沉积。七、(60分)21.作文请以“跟着 一起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一、(12分,每小题3分)1.D(A.xi/xu, y/s, zi, s/sh; B.zh, ch/zh, zhu/du, t/d; C.z, t/d, xin/qin, sh/ch; D.chu/l, y/j, dn/tun, zh/sh)2.A

23、(急不暇择、锋芒毕露、切磋)3. B(以至:“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以致:“因而造成”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幽僻:幽静而偏僻;幽静:清幽寂静。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4.A(B项,句式杂糅,应把“经过”改成“在”,或把“下”删除。C项,语序不当,应在“青年学生”后添加“来说”。D项,“问题实现”搭配不当)二、(9分,每小题3分)5. B. (“不受主题限制”错。)6. D. (“只要就”说法绝对。 )7.

24、B. ( A. “准确、恰当”说法错误,原文是“有其准确、恰当”之处,并且这是作者的观点。C. 张冠李戴,表述的内容应该是“以形传神”; D. “浅显易懂”原文无依据。)三、(6分,每小题3分)8.A (B.适:出嫁 C.见:用在动词前,相当于第一人称“我” D.谢:谢绝)9.C. (副词,多么;A. 代词,它,指再嫁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 动词,成为/介词,替 D.代词,这/副词,难道)四、(31分)10.(10分)(1)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读古人文章时也曾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由、契、嗟悼、喻、句意,各1分。)(2)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

25、,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逝者、盈虚者、卒、莫、句意,各1分。)11.(3分)若平直相似 / 状如算子 / 上下方整 / 前后齐平 / 此不是书 / 但得其点画耳。(划对1-2处1分,3-4处2分,5处3分)12.(4分)勤加练习;意在笔先;博采众长(或承传今古)。(三点4分,二点3分,一点1分)13. (8分)(1)塑造了一个足愁多病,感时念远(2分),哀伤孤独的倦于漂泊的天涯游子形象(2分)。(2)诗人登楼眺望,只见新月如钩,啼乌归巢,而阵阵笳声使得全城都笼罩上一层浓郁的悲凉色彩(4分)。14.(6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2)士贰其行(3)慨当以慷

26、(4)虚室有余闲(5)齐彭殇为妄作(6)挟飞仙以遨游(一句1分,见错包)五、(22分)15(4分)B E(B项“对不可一世的黄河的否定”的说法有误。E项对黄河的“怒”理解有误,文中的“怒”表现的是黄河的野性与血性。)16(6分)答案示例:在首段中,“白亮亮的雪花”和“燃烧的白火焰”运用了比喻手法(3分),把芦花比作白亮亮的雪花、燃烧的白火焰,既写出了芦花的洁净美、旺盛美,又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喜爱之情(3分)。(举例并答出修辞手法3分,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17(6分)指芦花“烈女子”般的烈性(坚韧)。细腻、善良、温暖的母性;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野性;不惧生死的血性。(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7、得6分,文字可以有增减,意思对即可。)18(6分)持以下任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一:重在写芦花。因为芦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不仅正面赞扬芦花具有坚韧顽强、勇敢无畏的品性,而且通过黄河的野性反衬出芦花细腻、善良、温暖的母性光辉,让作者想起了自己最亲的娘。睹物思人,卒章显志。 观点二:重在写黄河。因为芦花的“怒”是从黄河而来。作者想通过芦花这个见证者,表达对连大海都敢冲撞的不甘、不屈的黄河的敬意,并认为黄河的野性、血性、义气就是中国人的秉性。从芦花到黄河,从黄河到民族,层层推进,升华主旨。 观点三:两者都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因为芦花、黄河的本质特征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芦花用细腻、善

28、良、温暖的母性包容黄河的野性,而黄河的野性又赋予了芦花不惧生死、勇敢无畏的内涵。一刚一柔,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使得中国人的秉性更加丰富、更加完整。六、(10分)19.(4分)人言可畏 侃侃而谈 明察秋毫 螳臂当车 背水一战 车水马龙(一个1分,写对4个满分)20.(6分)参考示例一:北平如同秋天的画卷似的,一个世界的所有色彩、所有回味,都统统堆积在这里酝酿;又可以说是诗歌散文抄,一个民族的全部歌颂、全部悲啼,都一篇又一篇,结集在这里显现。 参考示例二:北平如同沧桑老人似的,一生岁月的所有春天、所有秋天,都统统镌刻在他的脸上;又可以说是深沉的诗歌,一个民族的全部意境、全部姿态,都平平又仄仄,融合

29、在这里升华。(内容与课文相符3分;修辞得当3分) 七、作文(60分)21.参照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参考译文:刚学书法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式。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前。不论写两行三行,开始临摹必须掌握润泽和劲剑。不可只数数写了几遍就算完事。 准备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先磨浓墨,集中精神,静静地思索。要事先设想所要书写的字体形状的大小、俯仰、平直、顿挫涩进的用笔,这样,写出的笔画就可能筋脉相连。要意在笔先,然后写字。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形状就像是计算数字时所用的竹制的筹码,上下方正,前后齐平,这就不是书法,只不过得到一些点画罢了。起笔落笔,要细思。在研习中要吸收众多有价值的说法,要追踪各种技巧风格的缘故,从而承传古今的优秀传统。有智慧的人借助于书法获得自身的荣誉,并有益于社会人生,这时候才会怀念自己在书法艺术上浸渍滋润之深;而愚钝的人则听不进去人家有益的言谈,就像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放着锦绣。生而有天分的人发奋研习,通过学习才有所领悟的人连吃饭也会忘记。(这样)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会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