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编 最佳满分篇第3节 深阅读之美等4篇深阅读之美2010年甘肃一考生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
2、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阅读的深,让我们获得更多,很多人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书,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只剩下了自己的会心微笑,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却
3、可以有一个大大的内心世界。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本文文采飞扬,读来令人击节赞赏。考生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语言进行论述分析。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抒情还是举例,始终围绕题旨来构思,频频设喻,张弛有度。在极力赞赏“深阅读
4、之美”的同时,对“浅阅读”也不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不偏执,不武断。语言精致而有韵味,情感哲理兼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名师点评】立意辩证,见识深刻。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深度,坚持心灵的深度。”考生的个人喜好显然是深阅读,但立意上却并不以排斥浅阅读为前提。在考生看来,浅阅读简单轻松、实用有趣;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能让人拥有一份闲情,清明淡雅。这样的立意是辩证的、深刻的,显示出考生看问题的全面性。贴近自身,感悟真切。文章论述深阅读之美,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令人信服乃至叹服,原因之一就是考生的说理始终紧扣自身实际,不做架空分
5、析,更没有任何的大话、套话。开篇设置的情境,已然将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拟的诗意氛围之中,仿佛成了一个与考生一起读书的书虫。文章的加分亮点在于其灵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内涵。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不同句式的巧妙组合,使得文章在叙述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文采飞扬。诗意与哲理的融入,增强了语言的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品位,显示出考生思想之美、智慧之美,读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考生极力赞赏“深阅读之美”,但也不是简单地否定“浅阅读”,很注意说话的分寸感,也顾说理的辩证深刻。正所谓“唯有辩证方能服人”,才有深刻的可能。和而不同的中国之美2009年上海一考生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
6、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
7、:“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
8、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名师点评】高远立意,眼界独特。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
9、新人耳目的立意与构思,高远不俗,认知卓越。考生没有就事论事地谈论“板桥体”是如何的与众不同,而是透过字体表层,将“板桥体”与“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深刻挖掘“板桥体”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大智慧,挖掘其中“包含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视野开阔,认知独绝。能从板桥的字中读到“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已然非同凡响,又能从“和而不同”中读到做人的境界,读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气度,更是独绝高峻,难能可贵。考生深谙行文之道,不仅能深入地“读”进去,更能从容地“跳出来”,以一句“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艺术审美与心灵观照的自然切换。笔法之娴熟老练,着实令人惊叹。文章采用对话体来写,开篇设
10、置情境,为下文对话的展开做铺垫:主体部分证。“我”教书法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由表层的字体独特,雨次深人中物其、中国实化的是面去探讨,并由此联系到做人的境果,步深入,环不累扣,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文章的句式整饬灵动,用语活泼而又饱含哲理智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书法等知识非常丰富,足见考生的阅读积累功力。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2010年安徽一考生那是洛阳城里富丽堂皇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笑靥绽放的一瞬,倾国倾城。中原的厚土,萌发了朝霞般热情的牡丹。那是天山峰顶冰清玉洁的雪莲,美得脱俗,美得惊心,美得销魂,莞尔一笑的刹那,沁人心脾。天山的冰雪,滋养了明月般纯洁的
11、雪莲。那是干涸的罗布泊上寂寞的胡杨林,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穿越生死的刚强,亘古不变。西北的烈风,催生了战士般无畏的胡杨林。正是这每一方独一无二的水土,孕育了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神奇。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正如江南水乡“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那一片生机盎然的和谐。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法则,掌握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与自然共生的机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令大肆捕杀狼,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超越了环境
12、承载能力而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幻化早已寻常事;时代更新,岁月交替,时光不依人意志。坐看日落星闪,享受自然,更重要的是需春种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自然法则虽然神圣不可亵渎,却可以加以利用。那种在深处的菱角、浅处的稻秧,还有不深不浅处婀娜多姿的荷花,不正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规律而留下的美好诗篇吗?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
13、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要说:“人类在左,
14、自然在右,在地球的舞台上唱和共生的旋律。”我希望有一天,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手握橄榄枝,走在蓝天下,心系大自然,且行且珍惜!【名师点评】本文的智慧在于将大众化的“因地制宜”的论点转化为“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使得阅读者眼睛为之一亮。通过排比段引出论点后递进式论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法则,掌握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与自然共生的机会”、“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达到充分的展示。本文的另一亮点就是语言优美,富有意蕴,再加上适当的引用名人名言,更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不足的是
15、开头排比句的俗套。丹墨莲梅2010年陕西一考生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自古便有“乱世
16、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片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
17、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名师点评】本文是从整个材料入手,抓住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一中心来布局谋篇、构思行文的,充满辩证色彩。构思上按照引、议、联、结的方式布局谋篇,思路清晰
18、,逻辑性强。开头引述材料,接着引用古人言论,由材料到古人言论,自然而然地论述了文章观点的一个方面“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然而文章的重点却不在于此,第三段用“但是”转折之后,第四五段展开联想,用大量事实说明,“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最后文章戛然而结,强调“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文章的重点在于论证“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却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起笔,明确“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欲扬先抑,迂曲迴环,耐人寻味。论述重点时,笔触开阔,纵横详略,说服力强,如第四段广泛罗列,旨在横向展开论证,第五段选取林则徐事迹,意在典型剖析,纵深论证。作为考场作文,如此精到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