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1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教师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958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1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教师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1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教师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1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教师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1学案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复习(教师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 录历史(必修) 第一单元学案序号3课 题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 型新授课 时 1 编写人 审核人 学科联系人签字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定标自学】相关内容。2. 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体长的分工下认真准备【合作探究】相关内容;并将探究结果整理到【展示分享】栏目中,然后争取在课堂上积极展示。3. 根据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网络、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过

2、程与方法: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合作探究1】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本质相同:都是中央行政制度;

3、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结果相同:都保障了统治秩序的正常进行。不同点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 行政、军事、监察权力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丞相职权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地位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精讲点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哪些特点?(1)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

4、基础的稳固。(2) 两对矛盾、两个“趋势”: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皇权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权到中央。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和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始终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4)政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定标自学】【目标达成练习】 【目标达成练习】【目标达成练习】1、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

5、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4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6、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5、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7、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8、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9、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

8、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10、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能力提升练习】一、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

9、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

10、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二、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

11、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

12、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

13、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1、答案要点:(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