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芜湖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解析】选C。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
2、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2.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
3、的分解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急剧增加,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3.(2014海南高考)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
4、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水生生态系统”“秋季迁徙”。(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相关知识。A项中,该水生生态系统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直接影响物种的数量,故A项正确。B项中,芦苇和藻类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故B项错误。C项中,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C项正确。D项中,该水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残体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故D项正确。4.(201
5、6广州模拟)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过程主要代表光合作用,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延伸探究】(1)从图中来看,哪一过程的增强会导致温室效应?提示:过程,短时间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的CO2,打破
6、了CO2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发生。(2)图中碳循环过程是否完整?若不完整,请补充完善。提示:不完整。应有“甲大气中CO2”途径。5.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含多少能量()A.550 kJB.500 kJC.400 kJD.100 kJ【解析】选A。庚的能量增加1 kJ,且庚从两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含的能量为500+50=550(kJ)。
7、【易错提醒】丙含能量为多少,题干中已经给出传递效率和各条食物链传递的能量,因此不用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和最高的传递效率,对于此类题目直接进行计算就可以了。6.(2016周口模拟)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种群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一定比c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小【解析】选D。食
8、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即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根据食物链可知,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c和d的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这将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d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不一定比c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小,D错误。7.下表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甲(生产者CO2消耗量)乙(分解者CO2释放量)丙(生产者CO2释放量)丁(消费者CO2释放量)CO2相对值100213011.5A.甲可
9、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解析】选B。甲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CO2量,即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可以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乙、丙、丁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表中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生物种类或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甲进入群落,乙、丙、丁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因此该表格可以表示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8.(2014海南高考)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
10、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营养级”“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2)关键知识:能量流动的特点;数量金字塔不同于能量金字塔。【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关系。A图中,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可知A项为能量金字塔。B图中,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B项为栎林数量金字塔。C
11、、D图中各个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既不符合能量金字塔也不符合数量金字塔。【知识总结】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模型: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一般随营养级升高而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
12、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解析】选C。植物只能利用太阳能,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A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的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10.(2016南昌模拟)下面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有关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食用菌、产
13、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解析】选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肥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11.(2016太原模拟)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援助粮食短缺地区的人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能量C.吃肉食比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选C。A项是从人
14、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而不是运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的解释,错误;B项,直接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错误;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正确;D项中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的解释,错误。12.(能力挑战题)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2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2的消耗减少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
15、呼吸作用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解析】选C。图一中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c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f过程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甲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丙是分解者,其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13.(20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16、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价值。(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解析】(1)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
17、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2)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3个: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4)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食用菌、蚯蚓。答案:(1)生产者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直接(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物种类 (4)食用菌、蚯蚓14.(20分)(能力挑战题)(2016福州模拟)下面
18、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序号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填序号)过程实现的。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填序号)箭头所示。(2)该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A外,还有_(填字母)。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个营养级。(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_(填字母)。(4)大豆、蓝藻、硝化细菌都属于A生产者,其中硝化细菌是以_作用的方式合成有机物的。这三种生物
19、中细胞结构相似的是_,主要原因是_。(5)图中释放的能量d是通过生物E的_作用实现的。【解析】(1)图中B、C、D、E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2)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食草动物的同化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3)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BCD,营养级越高,体内富集的DDT含量越高。(4)蓝藻与硝化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5)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答案:(1)(2)E4(3)D(4)化能合成蓝藻和硝化细菌它们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5)呼吸【知识总结】绘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图的要点(1)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因而在生态系统内部绘制能量流动图时,生产者只有来自太阳能的箭头,不会有消费者及分解者或无机环境传来的能量。(2)只有涉及物质循环时,才可能存在“相互传递”的“箭头”。(3)只要二者之间有有机物传递,便伴随着能量的传递,若传递的是无机物则不包含能量(此时所需能量不在无机物中)的传递,仅表示物质循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