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编DIYIBIAN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早期思想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1)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
2、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请说明理由。思路解析第(1)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可以选取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论述,注意要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决策: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结果: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2)留。理由:秦王关键时刻采纳客卿建议,说明他重视客卿作用,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留。理由:秦王一度心胸狭窄,郑国一度险象环生,秦国一旦统治巩固,留在秦国就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
3、的地方。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史记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呈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参考答案(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3.主父偃(?前126),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他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
5、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晚上就被召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诸侯国继续分封子弟的“推恩令”,一年中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材料二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主父偃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却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了他。摘编自司马迁
6、史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主要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主父偃的主要行为。参考答案(1)主父偃的“大一统”“推恩令”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重用人才,察举征召,直接提拔任用。(2)政治才能突出,建议合理有效;敢于揭露诸侯王腐败犯罪,忠于职守;但人品欠佳,被人排斥,接受诸侯贿赂,结局悲惨。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
7、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主张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以外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史记李斯列传(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思路解析第(1)问,李斯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即可,主要是唯才
8、用人、思想专制和实行郡县制。第(2)问,“影响”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从推动秦国成为诸侯强国、为统一奠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等角度回答。参考答案(1)观点:废除逐客令,唯才用人;坚持郡县制,反对恢复分封制;强化思想控制,禁止诸子百家类书籍传播。(2)影响:力阻驱逐客卿的错误政策,推动秦国继续引进各国优秀人才,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力倡郡县制,主张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禁止除医药、占卜、种植等以外的书籍的传播,助长了专制独裁,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5.导学号221740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338
9、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
10、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参考答案(1)措施: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能臣;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2)作用:在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
11、上了正轨的前提下,诛杀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任贤用能,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班固汉书张骞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的历史贡献。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第(1)问从各方矛盾、政府支持、国力强盛和张骞自身等方面回答成功的原因。第(2)问从抗击匈奴、加强联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东西方和平交往等角度回答贡献。参考答案(1)原因:利用匈奴与西域各族的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个人的优秀品格。(2)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中西方和平友好交往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