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2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能力要求考向定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认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2、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手工业的发展知道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和艰难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了解中国手工业响誉世界。商业的发展了解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知道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 政策。【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归纳】发展阶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石斧、石刀刀耕火种水稻、粟集体劳动、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商周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除草、培土、沤肥、
3、治虫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集体劳动、石器锄耕、耜耕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个体劳动两汉耦犁、出现犁壁、耧车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个体劳动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个体劳动隋唐曲辕犁、出现犁评筒车个体劳动宋高转筒车个体劳动明清一年二熟、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个体劳动(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内容、演变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如何?A内容:奴隶社会:A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的土地私有制。B土地国有制:由国家经营,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封建社会:A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
4、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B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演变过程: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
5、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C趋势: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灭亡。新建立的封建政权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
6、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政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了。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农业生产的重心逐渐南移。南移在宋代完成,“苏杭熟,天下足”就是有力的证据。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7、本特点。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4)均田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巨大威胁,引起了社会动荡。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均田令,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隋唐时期都曾沿用这一制度。均田制的实施理顺了土地占有与征收赋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 发展。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的,一旦土地授完或者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无法抑制,均田制就必然瓦解。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和买卖造成土地集中,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就瓦解了。(5)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点。A小农经济的
8、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B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主要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
9、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D小农经济的影响:积极作用:在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为维持生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消极作用: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其先天不足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经济
10、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小农经济下,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严重地恶化了生态环境。(6)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经济:其生产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费或
11、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例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A简单协作B分工明确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明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答案】D【方法技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所问
12、之核心问题进行解答。【例2】下列关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表述,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B地主的巧取豪夺是兼并土地的主要方式C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D土地兼并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形态【名师点睛】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的买卖就成为了土地兼并的主要方式,而能够买卖则是土地私有的显著标志。土地的兼并造成了自耕农的减少,但地主把占有的土地出租给个体农民经营,因此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模式。【答案】A【方法技巧】解答此类问题重在对历史概念的全面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解答时可用排除法将错误选项BCD排除。【变式训练】1春秋战
13、国时期,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A井田制的解体B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C诸侯国的变法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解析】小农经济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答案】B2在导致古代中国的江南经济发展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南迁 D水利设施完备【解析】在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因素。古代中国江南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答案】C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点2 手工业的发展【知识归纳】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中
14、,是仅次于农业的两大支柱之一。复习时,可从冶铁、陶瓷、丝织等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成就入手,概括归纳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女织” 与“男耕”紧密结合。(1)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冶炼:A.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体现:司母戊鼎B.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
15、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并且大量出口。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 烧成青花和
16、釉里红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及其地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
17、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但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最为明显。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是为农业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手工业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3)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的区别:比较项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技术与组织手工技术,小生产手工技术,大生产机器大生产规模与分工规模小,简单协作规模大,分工细规模更大,分工更细性质封建师徒关系雇
18、佣关系来源:学.科.网雇佣关系注: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关系即性质不同。工厂与手工工场的生产关系相同,根本区别在于生产技术不同,工厂是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手工劳动。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例1】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名师点睛】
19、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材料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且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未涉及商品经济。【答案】C【误区警示】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易错选A项,因为课本上重点介绍了苏州、景德镇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其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不能将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例2】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制瓷业的技术发展史。秘色瓷出现于唐朝,青花瓷在元代的景德镇首先烧制出来,五彩镂空云凤瓶是明朝的杰作。所以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明清。【答案】
20、D【方法技巧】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在对基本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可以确定该收藏家一定不能生活在他自己的藏品问世之前的大时代里。【变式训练】1右图为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煤块,这说明()A汉代时巩县有煤铁共生矿B汉代冶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C汉代冶铁已经使用煤做燃料D煤在汉代时得到广泛应用【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冶铁遗址发现煤块,反映了已经在冶铁过程中使用了煤做燃料.难以反映冶铁业的发展,更不能说明煤的广泛使用.【答案】C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制瓷技术飞速发展时期。其中北朝在制瓷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是()A烧制出青花瓷B烧制出白瓷C烧制出五彩瓷D烧制
21、出青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晚期,已烧成青瓷。南北朝时烧制出白瓷。元代烧成了青花瓷。明代烧成了五彩瓷。【答案】B知识点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知识归纳】把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归纳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由此分析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根本原因。(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
22、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西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隋唐: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发展表现:a.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
23、、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宋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
24、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和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2)古代城市的发展周秦至唐: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市坊分开;县以下禁止设市;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不大。唐代:长安城的 城市布局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市坊制。宋代:宋代城市的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 直接控制;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 时间的
25、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经济功能为主的 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3)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商业活动不断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步减少。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
26、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商人群体活跃。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分别带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完成的。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
27、交通条件:比如,秦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疏浚大运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货币发展:货币的统一,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长期以来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及明清采取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5)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如何及其在清代缓慢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那些?A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其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以自由雇佣劳动力为特征。但发展缓慢,仅在局部地区的个别生产
28、部门稀疏出现,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占主导地位。具体情况: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在棉织业中心的松江,商人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计件付资,商人控制生产,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B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
29、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C在清代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增广D缓慢发展的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同时封建
30、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流通不便;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所以,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6)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在联系。明清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的改进,丰富了产品种类,分工细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提高了手工
31、业品的产量。这些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明清手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一部分富裕的作坊主成为早期的资本家,一部分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拥有自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例1】明朝后期,浙江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指()A浙江农村的商品经济B棉纺织品交易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材料揭示了商人打
32、入生产领域,采取分散的经营方式,其中蕴含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答案】C【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理解题意,其次是应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例2】唐代以来,中外贸易的重心由陆路交通转向海上交通,与这种转变的相关因素是()北方战乱,商业萧条 经济重心的南移 造船、航海技术提高 陶瓷制作技艺的提高ABCD来源:学+科+网Z+X+X+K【名师点睛】只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的缘由,不能说明海上交通发展的原因。【答案】A【方法技巧】本题可用排除法进行解答 ,排除包括的选项。【变式训练】1右图为宋代刘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
33、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免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D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里能够反映或说明什么便是什么,不要凭主观臆造,否则就会错谬。该印记本身是不能说明生产钢针是从宋代开始的,也不能说明它就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更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雇佣关系。【答案】D2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
34、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清朝政府限制手工业的发展B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纺织业有很大发展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到了清朝前期,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材料所示清朝限制“机户”拥有百张以上织机,反映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答案】D知识点4 “海禁”、“重农抑商”和“闭关守国”政策【知识归纳】“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小农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阻止和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海禁”是明清两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的法令。二
35、者都严重地阻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注重理解政治对经济反作用的表现。 (1)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A原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B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简述古代中
36、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基本史实及对其评价。A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B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C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D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37、”。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E评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消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
38、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3)“闭关守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A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
39、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B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守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守国”政策的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C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守国”,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0、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启示:中国只有实现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例1】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名师点睛】重农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也便于封建官府按户籍人口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变式训练】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41、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机房”是早期手工工场,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答案】D2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一条鞭法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秘白银流通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流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原来流通的铜制钱币显得格外不便,因而白银取代了铜钱的地位。【答案】A【经典例题精析】【2011高考】来源:学科网1(201
42、1年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对稳定【解析】:按明朝“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按此政府,官府只能勒令有较多田地的田主(地主)交纳银两,即税收政策的变化。2(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
43、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 B C D4(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解析】: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
44、意思的准确概括。5(2011年广东省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
45、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答案】:C【解析】: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9(2011年四川省文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答案】:A11.(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来源:学科网【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
46、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12.(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图8A B C D 【答案】:D【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13.(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
47、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5.(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商代兽面乳灯纹鼎;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 B C D【答案】:B【解析】:从图片的形制上看,可明确判断标签“鼎”是第三幅图;标签“编钟”是第四幅图;剩下的标签、分别是“石斧”、“玉琮”更易判断。1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
48、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解析】: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1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
49、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1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2)杜
50、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答案】:(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解析】:(1)简要归纳提炼材料一中有关农业人口的流向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信息。(2)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多数人进入非农产业的原因;影响即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20.(2011年安徽省文综35(1)材料一(王
51、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答案】:(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解析】:(1)首先找出材料中的“推广牛耕”、受灾赈谷反映的农业经济脆弱性,再引申到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特征精耕细作。【2010高考】1、(10年广东卷)1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
52、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C 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疑:“庄园”一词,是不是北魏之后出现的?汉代的豪强地主没有庄园么?)来源:Zxxk.Com2、(10年新课标卷)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表2反映
53、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3、(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
54、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解析:此题考
55、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56、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答案】B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图8(1) 图8(2)【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57、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答案】D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
58、犁耕技术的进步。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
59、,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答案】C 【解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
60、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13.(09年全国卷二)13.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14.(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D【考点
61、定位】清王朝由盛而衰: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工业革命。15.(09年上海卷)12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汗康熙十五年(1676)192丁0丁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康熙三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A三藩之乱 B. 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 大兴文字狱来源:Zxxk.Com【试卷总体评价】考查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难度较大【答案】A【解析】三藩之乱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当时福建是在反叛清廷的靖南王耿精忠的统治之下
62、,所以无法统计。B发生在西北地区,C是在台湾,D是文化思想领域【考点定位】康乾盛世的成就:国家的统一;人口的增长;16.(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
63、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符合题意。17.(09年广东卷B)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B【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
64、不投放市场。【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18.(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
65、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66、,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
67、,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
68、涉及主干知识点有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建国后50年代到60年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以及2006年我国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相关史实。材料都为大家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从设问难度看,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只要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扎实、认真审题,回答好本题难度并不大。另外,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比较高,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知识迁
69、移等方面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设问有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备考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第(2)问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难度一般。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政方针、政策的关注,因此本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考生作答时要注意思维发散,多觉度回答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
70、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高频考点突破】考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热门依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鉴于当前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在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考查覆盖面广,题型多样,但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也有所涉及。今后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命题角度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的发展状况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该题运用形象的图片资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商朝农耕生产”问题的识记、判断能力。A项反映的不是农耕生产状况;而BD两项分别出现于西汉、春秋时期;C项所反映的正是殷商时期的土
71、地制度井田制。【答案】C 2、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来源:学科网ZXXK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解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符合题意。结合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符合题意。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带的CD两项。【答案】B 命题角度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
72、业的表现(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芍陂【解析】依据前两句,可推知此工程起到了旱涝保收的积极作用;而第三句话,可推知此工程位于蜀地,即今四川境内。故只有A项都江堰符合要求。【答案】A命题角度三 对小农经济的理解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耕”和“织”,正确
73、理解材料。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答案】A考点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热门依据】商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这方面的默认较为丰富,而且拓展的空间较大,因而命题资源丰富。近年来考查过的知识主要集中在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广州的历史地位、唐都长安和洛阳城市经济的繁荣、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在商业活动方面的变化等,题型多样,但以材料题型为主,考查能力层次较高。因此学生除了要对隋唐、宋元及明清商业发展变化特点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外,还要注意探究其内在的社会原因和影响。命题角度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和商人地位的变化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
74、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解析】在殷商时期,由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C是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内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选D为恰当。【答案】D2、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大运河图略)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
75、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1)读图(大运河图略),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解析】交通线的意义: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1)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的信息尽量做到全面,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运河作用有为京师转运粮食、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答案】(1)为京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
76、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命题角度二 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 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周秦至唐对市实行严格的限制;市场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市与民居分离,县以下禁止设市)限制;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商业贸易受政府直接管理的控制。草市是城外的市井统称。【答案】C命题角度三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77、()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答案】B 【2012高考押题】1.“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2(2011杭州模拟)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78、)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5(2011南京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
79、,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6(2011徐州模拟)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7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8.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
80、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 9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0.(2011南京模拟)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
81、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11(2011海淀模拟)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13、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1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
82、化程度高 1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16、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17、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 18、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
83、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19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自耕农经济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BC D 20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今使乌获、藉蕃
84、(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2: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2010年8月18日,新余绣娘加班加点赶绣出的国内首套牛郎织女“夏绣邮票”面世,与真品邮票相媲美,将被中国邮政博物馆收藏。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材料3: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
85、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1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6分)(2)材料2和3哪个更能真实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7分)(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7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材料2:2010年7月21日上午7时许,汕头“南澳号”打捞船“南天顺”满载着出水的1万多件文物离开南澳海域,由广东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全程护送驶往广州,这些文物会运交广东省博物馆进行进一步处理、保护,今后可能再运回部分文物在南澳当地展出。汕头“南澳号”水下考
86、古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今年水下考古计划。(1)据材料1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我们从“南澳一号”可能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87、,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材料2: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3: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1)材料1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
88、)依据材料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3)根据材料2,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3观点的理解。(8分) 24(2011济宁模拟)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材料2: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明清山东运河区城市社会变迁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