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士阶层的兴起1孔子“仁”的思想2孟子对无道君主的批判3荀子强调“礼”的作用4孟子的天人观5法家思想适应社会现实6墨家与儒家相比注重实利7道家顺应自然、逍遥自得的理念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9东汉时期外儒内法,礼主刑辅10儒学对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11汉代以来儒学的功利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6广东清远调研)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
2、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 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D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D项符合题意。2.(2016安徽安庆模拟)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 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C.顺应社会转
3、型的调整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D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3.(2016山东日照二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
4、达了怎样的思想()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D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4.(2017山东潍坊摸底)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
5、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解析:D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5.(2016河南重点高中联考)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
6、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
7、时间最为久远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解析:C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流传时间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不一致,B项错误;从“起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产生于不同的诸侯国且代表人数较多,既说明了法家思想是异地而同心,又说明了法家思想是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的,符合时代需求,C项正确;商朝旧贵族被封宋地而非楚地,D 项错误。7.【新题速递】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8、()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 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 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
9、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8.(2016陕西汉中模拟)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智者乐水,仁者乐山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解析:C材料所述中国园林的特点体现的是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万物皆备于我”强调“我”,也就是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的是人,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理念,故C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9.(
10、2016中原名校联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 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两者之间的共性。【新知生成】 孔孟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宋代儒学主张回归论语孟子等原典,回归孔孟,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0.【经典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
11、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表现的主要是礼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思想,反映的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11.(2017河北保定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2、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解析:B“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系统,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当时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12.(2017山西临汾摸底)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
13、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功利化 B.儒学思辨化C.儒学理论化 D.儒学宗教化解析:A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政府”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理论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的现象,故B、C两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
14、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1)实行仁政
15、;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4.(2017山东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
16、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7、”,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可得出一个主题:孔子的道德观;依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另一个主题:孔子的法律观。在历史评价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的道德观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