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815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4 烛之武退秦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目标引领:1了解左传的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破解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互助和全班交流小结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关键指点: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四、学程引领 第一课时目标引领: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3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学程之一:了解左传

2、及作品背景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

3、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学程之二:熟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完成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汜(

4、fn) 南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 秦伯说(yu) 共(gng)其乏困 阙(ju)秦 函(hn)陵 逢(png)孙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句读。3组内检查朗读情况。学程之三:组内依组号翻译课文,划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讨论。达标检测:1.注音 贰、 汜、 佚、 缒、 说、 戍、 敝、 共、 逢、 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3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5、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4.翻译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第二课时学程之一:研读课文 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后,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后展示在小黑板上: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大兵

6、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明确:(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抓住“利”,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列出烛

7、之武的游说层次: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苦苦哀求。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

8、境界,知其褒贬好恶),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秦伯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学程之二:结合原文语句分析本文人物的形象明确:烛之武: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

9、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

10、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佚之狐:能洞明事理,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第三课时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学程之一: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得当。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3、叙事详略得当。学程之二: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 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

11、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

12、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义义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