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812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商王朝的盘庚继位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叫做“殷”的地方,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搬迁,于是盘庚便求助于巫觋,看看上天的意思。这表明商朝A. 统治者没有主见B.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C. 未形成刑法制度D. 借助神权进行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盘庚便求助于巫觋,看看上天的意思”体现的是商王借助神权来维护自身统治,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 史书载:“谱碟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谱牒是记

2、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谱牒和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首领让位制度,A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制度,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C错误;世袭制是王位继承的制度,错误。【点睛】家谱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对现在的影响是考试重点。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之为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主律令司法,是为秦代中央决策、执法的显要管理。该官吏的职称为A. 郡守B. 御史大夫C. 太尉D. 公卿【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三公中御史大夫属于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并负责监察百官,B正确;郡守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A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有设置过,C错

3、误;公卿属于三公之下的官僚机构,D错误。4. 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 中枢机构人员变化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丞相的犯罪率比较高D. 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贤臣【答案】B【解析】【详解】“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体现出汉武帝频繁换相,“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是建立中外朝的体现,这些措施体现出中枢机构人员变化,显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B正确;材料中措施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A错

4、误;材料中汉武帝频繁换相,并不是因为丞相犯罪率高,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错误;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并不一定数都是贤臣,D错误。5. 唐太宗曾定下制度:“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人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唐太宗定下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三权分立,分化相权以加强君权B. 提高谏官和史官地位C. 以制度约束高层权力,减少失误D. 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的意思是利用谏官、史官来监督官员,显然是利用制度约束高层权力,以减少失误,正确;唐朝并不实行三权分立,错误;材料中是利用谏官和史官来约束高官的权力,不是提高谏官和史官

5、地位,错误;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内涵,D错误。6. 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文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这表明元代A. 行省拥有大权,不再受中央节制B. 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C. 地方集权于中央,地方无自主权D.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故

6、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由此推断行省有一定的权力,C错误;D与材料无关。7. 观察下面图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秦朝开启中央集权制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C.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D. 宋代实行的“二府三司”【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只属于皇帝管理。图中六部只属于皇帝管理,内阁的出现可知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C正确;秦朝是三公九卿制度,A错误;三省六部制下是尚书、中书省和门下省,B

7、错误;宋代二府三司是枢密院和中枢门下省,D错误。【点睛】解答图示题一定要根据图中关键信息,找准题眼,本题的题眼是内阁,六部以及地方上的三司。由此可以判断出是明朝的机构。8.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A. 国家四分五裂是专制强化的根源B. 中国专制呈现螺旋式的不断强化C. 专制的强化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D. 强化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分裂必将会导致统一,而“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正确;材料并不是

8、说明国家四分五裂是专制强化的根源,A错误;材料也不是分析中国专制呈现螺旋式的不断强化,B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专制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不是说专制的强化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C错误。9.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人诗中提到“通川(州)烽火逼,(咸丰帝)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导致“仓皇幸热河”的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在位皇帝是道光皇帝,且英国军队没有攻破北京,排除A。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洗劫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故选B。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在位

9、皇帝是光绪帝,排除CD。10.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A. 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C 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D. 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这突破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范畴,故A项与材料观点不一致,但是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

10、追求小农经济,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这些都符合材料的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BD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晚清中央集权,符合材料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定答案。11. 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 使中

11、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 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由材料“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亚洲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即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当时爱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12.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

12、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 辛丑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南京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使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排除BCD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3.

1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 推卸战败责任B. 谋求制敌之道C. 缺乏理性反思D. 改进外交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中古的国家,不明白近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非推卸战败责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

14、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谋求制敌之道;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改进外交策略。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A. 革命理论不断发展B. 太平天国走向成熟C. 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D. 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

15、农民起义的大同思想,而资政新篇是随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由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主要是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而不是革命理论不断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虽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也不能体现太平天国的走向成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5. 古代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的最主要措施是A. 废除债奴制B. 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C.

16、设立“陶片放逐法”D.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答案】B【解析】据题干“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血缘部落限制,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废除债奴制,故A项错误;设立“陶片放逐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成立十将军委员会,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学生再结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相关知识,对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 雅典公民大会的立法权需经陪审法庭批准,这能体现A. 公民制约权力B. 权

17、力制约权力C. 司法高于立法D. 民主重于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的立法权需经陪审法庭批准”可知,雅典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权,陪审法庭具有司法权,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也就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而不是体现公民对权力的制约,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但不能据此说司法高于立法,C项错误;材料没谈到民主和专制的问题,无法得出民主重于专制的结论,D项错误。17. 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A. 推动

18、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来看,为了保护罗马市民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万民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罗马法,排除;C项万民法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并

19、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18.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的扩展,帝国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如何看待外人在罗马的财产,就是个挠头的问题。当时罗马统治者的明智之举是A. 发动战争,转移矛盾B. 浇铸铜牌,明示法律C 扩大选举,民主建国D. 完备法律,诉诸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罗马面对对外征服的扩展,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通过制定万民法来应对,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明智之举,排除。19. 17世纪80年代末,英国“根据一个折中方案,这对夫妇共同继承英国王位,一个为女王,一个为国王。一个空前绝后的双王君主制出现了”。该“国王”是A. 威廉B. 查理二世C. 玛丽D. 詹姆斯二世【答

20、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威廉夫妇入主英国,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20.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片段: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赞成对26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华战争的议案,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B. 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D. 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答案】A【解析】英国议会通过侵华战争拨款的决议,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排除B。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

21、中并没有实权。故选A。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首相的信息,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顺国王、首相、议会、内阁等关系,是判断的关键。21. 在美国,“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主要体现了A. 民主原则B. 中央集权原则C. 联邦制原则D. 分权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主的原则,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22. 英国一位

22、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1787年宪法最“美妙”之处是( )A. 规定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B. 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C. 理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D. 保证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最大成就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了美国共和政体,而美国共和政体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故应选D。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政治体制1787年宪法23. 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总统权力,错误的是A. 掌握最高

23、行政权B. 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统帅C. 任期四年,可以连选连任D. 拥有特赦权【答案】C【解析】【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的任期是七年,可以连选连任,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统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实行特赦,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4. 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里所说的“方式”和“进步事业”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B. 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C. 议会选举、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

24、布D. 王朝战争、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近代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俾斯麦完成的事业是德国的统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方式,故选D;俾斯麦的方式是王朝战争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A错误;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是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为了颁布宪法,B错误;德国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来完成的,不是议会选举,伟大事业应该是指德国的统一而不是颁布宪法,C错误。二、非选择题25.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

25、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

26、目的。(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

27、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独相”是指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是指明朝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等信息分析得出。26. 阅读下列材料,

28、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

29、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影响: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

30、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解析】【详解】(1)起因:由材料“英国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影响:由材料“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可知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由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可知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由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可

31、知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由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可知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由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可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88年阶级妥协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会先后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规定非经国会下院的同意,国王不能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规定王位必须传给新教徒。摘编自潘香华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材料二 这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

32、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688年阶级妥协”所代指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88年阶级妥协”及之后通过的法律的历史意义。【答案】(1)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特点:采取和平方式,运用法律手段;妥协性;渐进性。(任意两点)(2)意义: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解析】【详解】(1)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88年阶级妥协”所代指的历史事件是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特点需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做答,如采取和平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体现了妥协性和渐进性。(2)意义:根据“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阶级妥协”及之后通过的法律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英国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