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43)1.理解性默写(1)荀子的劝学篇并非一般意望上的劝勉人们学习知识,更是劝人为“善”培养高尚的品德,由文中_,_,_可见。(2)赤壁赋中用“_,_”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3)归园田居中描写远处村庄及袅袅炊烟的两句是_,_。(4)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抒写自己毕生之苫的诗句是“_,_”。【答案】 (1). 积善成德 (2). 而神明自得 (3). 圣心备焉 (4). 纵一苇之所如 (5). 凌万顷之茫然 (6). 暧暧远人村 (7). 依依墟里烟 (8)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9).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自得、备(2)凌、顷、茫(3)暧暧、墟(4)常、作。【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
3、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文段,完成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
4、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B. 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D. 用心
5、躁也 躁:急躁。3. 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 B. C. D. 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B.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C. 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
6、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D. 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答案】2. D 3. C 4. 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D项,“用心躁也”中“躁:急躁”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心思浮躁”,“躁”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浮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选项,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本题要求为“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题干里关键词是“正面”,中“骐骥一跃
7、,不能十步”中“不能”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不折”是从反面说理,不合要求,和应该排除。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着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应首先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解答本题时应仔细分析选项,注意细节。C项,“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表述错误,劝学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故选C。【点睛】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
8、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9、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
10、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
11、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
12、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
13、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14、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梃:木棒。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耨:锄草。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 “俑
15、”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 “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6.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16、D.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 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 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 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答案】5. B 6
17、. C 7. A 8. (1)对于使老百姓饿死,又该怎么办呢?(2)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和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B项,“孔子赞成用俑殉葬”错误,根据文本“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可知,孔子应该是反对用俑殉葬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
18、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等。“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东败”“西丧”句式结构一致,在“东”和“西”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
19、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表述错误,文中梁惠王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如何:该怎么办;斯:这些。饥
20、而死:饿死。(2)制梃:拿着木棍;挞:鞭打,对抗。兵:兵器。【点睛】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
21、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
22、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中的
23、“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 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10. 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9. A 10.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24、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表述错误,根据注释作者写这首诗时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是作者无政事可做,而非“不务政事”,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
25、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为“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颔联“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好比是挣脱了世俗宦海的逍遥自在的境界。说自己可随性自在,有时逢着寺院,可以投宿。漫无目的出行,太阳西沉,自己在江边随意的走动。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颈联“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用了典故,写到了陶渊明和庾亮的典故。这里诗人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而陶渊明与庾亮都是高雅之士,都不是热衷功名之人,他们向往山水,流连自然。李明府与韦应物也是这样的人。这里表现出诗人对他们能在山水中自得其乐的向往与羡慕
26、之情。尾联“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意思是我不惧万里之遥,到京城献书,我有志于匡时救国,结果却是“君之门兮九重”。我的献书难达天听,根本就献不上去。此联表现的诗人的满腹牢骚,怀才不遇之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
27、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现代文阅读 (2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七八年。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翟天临不仅顺利毕业,还风光地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翟天
28、临涉嫌学术不端的背后,其实已经涉及到硕博培养模式、导师指导方式以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熊丙奇说:“在强调硕士和博士的规模的情况下,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可能就比较多。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让很多的教授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他们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地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现象。”近年来,除了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熊丙奇表示,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他表示:“学校可能是给他一个博士的头衔,
29、然后相应的获得一些资源。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出现老师在具体的培养管理过程中放水的问题。老师一方面可能比较疏于管理,而另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没想到过要去严格要求,由此就导致了这些网友很容易找出的问题。”(摘编自翟天临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多个审查环节为何全部失守?,新华网2019年2月6日,有删改)【材料二】值得注意的是,在翟天临事件发生的同时,某高校教师涉嫌篡改研究生复试成绩的消息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11日,微博网友“平凡的世界overlooker”爆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在此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束后,篡改了8位考生的考试成绩,并质疑“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是
30、否有金钱利益关系”。齐爱民(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对记者称,这两起事件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领域问题严重,可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大过法的问题,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制底线的挑战。只有构建一个完备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谌中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坚持“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应贯穿始终,并严格确保“三公”原则落到实处,相关规定获得不折不扣的执行,并通过加强监督等举措,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摘编自惩治学术不端须改革评价机制,2019年2月18日法制日报,有删改)【材料三】国际上学术不端丑闻连年不断。最近的重磅丑闻则是2018年10月
31、,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皮耶罗安韦萨有31篇论文因涉嫌造假而要撤稿。由于安韦萨曾被认为开创了心肌细胞再生的新领域,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再往前追溯,还有连累导师自杀的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事件、韩国曾获“最高科学家”称号的黄禹锡的造假事件、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舍恩制造的“物理学界50年来最大的造假事件”。国内也有受到广泛关注的韩春雨事件等。某些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观察”的榜单上以96篇撤稿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是德国麻醉研究者约阿希姆博尔特,他的一大“发现”是含有某种胶质物的羟乙基淀粉可用于静脉注射。在相关论文没有被发现造假前,一些医学机构曾将此写入注
32、射指南。但实际上人体肾功能可能因此受损,严重时可致死亡。从更深层次看,学术不端损害社会诚信和人们的信任,以各种手段“轻松”获得学业成绩或学术荣誉的造假者会成为坏榜样。美国也有类似案例。2010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的运动员马文奥斯汀发了一条推特,引发人们对其学业成绩的怀疑。媒体顺藤摸瓜发现,从1999年开始,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的许多运动员就没有正常上课,却获得了不应有的学业成绩。舆论哗然,有关机构对这项丑闻的调查一直持续到2017年,大学进行了多项整改。(摘编自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新华社2019年2月6日特稿,有删改)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
33、的硕博制度及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很多教授并没有时间陪学生一起做科研,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B. 大多数官员和名人的“博士”头衔并非“货真价实”,而是“利益交换”的产物,学校在此过程中获益颇多。C. 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并不是偶然,学术不端行为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严重破坏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影响恶劣。D.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之所以篡改8位考生研究生考试成绩,是因为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存在金钱利益关系,属于学术腐败行为。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和华南理工大学篡改分数事件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某些高校管理层
34、领导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教育机制不完备的问题。B. 齐爱民和谌中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落脚点有所不同。齐爱民侧重于教育机制的内部调整和优化,而谌中乐侧重于端正思想,加强监管。C. 阿希姆博尔特在医学领域的“假成果”一旦被应用在临床上,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D. 三则材料主题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探讨翟天临事件发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寻求解决学术造假的办法,材料三侧重强调学术造假在全球内的普遍存在。13.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1. A 12. D 13. 从学术研究人员角度来说,我国硕博培养模式的缺陷导
35、致学生可能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相应的学术训练,学术能力有限;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又促使学生急功近利的去追求任务的发表;从高校管理角度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过大的问题;各界名人与学校之间存在“利益交换”;从教育制度角度来说,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未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大多数官员和名人的博士头衔并非货真价实”说法夸大,文中说“除了
36、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原文只是列举出个别现象;C项,“学术不端行为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是因为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存在金钱利益关系,属于学术腐败行为”说法绝对,原文说“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是否有金钱利益关系”,只是一种怀疑。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材料三侧重强调学术造假在全球内的普遍存在”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某些科
37、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从更深层次看,学术不端损害社会诚信和人们的信任,以各种手段“轻松”获得学业成绩或学术荣誉的造假者会成为坏榜样”,可见材料三列举了全球范围内学术造假普遍存在的事实,更重点分析了学术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答案来源于材料,但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要求很明确,对三则材料概括,找出“学术不端
38、”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一“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让很多的教授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他们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地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现象”,可以概括出从学术研究人员角度说,硕博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学生可能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相应的学术训练,学术能力有限,而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又促使学生急功近利的去追求任务的发表;材料一“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和材料二“我国高校教育领域问题严重,可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大过法的
39、问题”,可以概括出从高校管理角度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过大的问题;各界名人与学校之间存在“利益交换”;材料二“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坚持“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应贯穿始终,并严格确保“三公”原则落到实处,相关规定获得不折不扣的执行,并通过加强监督等举措”,可以概括出从教育制度角度来说,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未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与谁聊天白旭初老头子走了。女儿也走了。天国没有回程的路,老头子永远回不来了。女儿在南方的台资企业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女儿
40、回南方前对老妈说,老爸的手机您用着吧。又说,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会常打电话给您的。老妈本地再无亲人,加上腿脚不太灵便,每天除了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外,就是靠在沙发上,盯着茶几上的手机发呆。她期待和在南方的女儿说说话,但手机沉默着一声不响。这天,老妈毅然拿起手机,拨了女儿的号码,但传来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老妈又连续拨了几次,还是关机。她生气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傍晚时分,老妈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接着传来女儿焦急的声音:老妈,您给我打了5个电话,家里有急事?您还好吗?家里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老妈说,你怎么把手机关了呢?我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刻也
41、不能停手。女儿说,而且,上班时间接打电话要罚钱的。老妈说,你这么晚了才下班?嗯,天天加班。女儿打了个哈欠,说,下了班就想睡。老妈泪眼蒙眬,说,下班了抓紧时间休息,不给我打电话不要紧,打长途挺费钱的!女儿想,老妈真可怜,今后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给她打电话。一天,女儿轮休,她上街买日用品时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语音提示却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好事呀,老妈终于和别人有往来有联系了。女儿买完东西后,又给老妈打电话,语音提示还是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这电话打得够久的了,老妈和谁通话呢?女儿不记得重拨了几次,老妈的手机终于接通了。女儿问,老妈,和谁打电话呀?打了这么长时间
42、!老妈说,一个熟人。女儿说,聊些什么呢?老妈顿了一下,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女儿和老妈聊了20多分钟。挂了电话后,还沉思了一会儿。又一天,女儿上班时,流水线突然出故障停机了。趁流水线抢修间隙,工人们都走到车间外透气。女儿忙打开手机给老妈打电话,奇怪的是,语音提示又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隔一会儿重拨一次,直到流水线修好了,老妈的手机也没能接通。晚上,女儿又给老妈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却说,有事吗?没事别打电话,费钱哩!女儿说,老妈您开电话会议呀,和谁聊天呢?老妈说,也是熟人。女儿说,聊些什么呢?老妈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女儿想,老妈是不是有相好的了?女儿说
43、,和您聊天的是个老头儿吧?老妈不语,只嘿嘿一笑。女儿暗暗思忖:老妈还不到花甲年纪,有个老来伴也是一桩美事啊!女儿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一探究竟。女儿刚进家门,老妈的手机就响起来了。老妈把手机举到耳边,问,你好!你是谁?你找谁?老妈说,哦,你要我猜你是谁?哦,我猜不出。老妈说,你要我仔细听你的声音,我也听不出你是谁。老妈说,哦,你是湖北的,我猜出来了,你姓董吧?老妈说,怎么样?我猜对了吧!我还知道你是我老头子的亲侄子呢。老妈说,哎呀!伯伯得癌症住医院了?借两万块钱,没问题。老妈说,别急!叔叔到上海出差,等几天才能回来,到时会把钱送到医院去。老妈说,啊,不要叔叔送?好哩,他回来后,就把钱给打过去女儿
44、再也听不下去了,大声说,老妈,这是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老妈就急忙把通话结束键按了。老妈说,我早知道他们是骗子。当年你老爸就上过当。女儿说,知道是骗子干吗还聊得起劲?老妈说,骗子打电话给我,我就当是聊天呗!老妈又说,只要不把话说死,不揭穿他们的鬼把戏,他们就会天天打电话来。女儿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有删改)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小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小说中写老爸离世,只剩老妈独居,女儿外出打工太忙,再加上上班身不由己,很少给老妈打电话。B. 老妈开始时期待女儿给自己打电话,但到后来却对女儿说没事别打电话,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
45、老妈对女儿的体贴和关爱。C. 老妈在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前就急忙按了通话结束键,是因为怕骗子得知骗局被识破后,不再打电话过来,自己就没人聊天了。D. 小说结尾处女儿的流泪,是为老妈的孤独而流泪,为自己没能够尽孝心陪伴老妈而流泪,也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自然而感人。15. 小说以“打电话”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6. 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答案】14. D 15. “打电话”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以此为中心叙事使故事情节更紧凑;通过“打电话”这件事,成功地展现了老妈作为空巢老人的孤独形象和女儿的孝顺的形象;通过“打电话”这件小事,展现了空巢老人的
46、生活状况及心理,表达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爱的深刻主题。 16. 主题思想深刻。小说涉及人物不多,却以小见大,描写了空巢老人的现状,揭示了当下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精神空虚,亟须得到关怀的深刻主题。艺术感染力强。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如结尾处写老妈知道打电话的是骗子,却不愿拆穿骗子的骗局,出人意料,使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不
47、合文意。从文中来看,母亲明知道来电话的是骗子还要接电话并与骗子聊天,主要是因为母亲孤身一人在家,生活孤独寂寞。女儿得知真相流泪,表明女儿了解了老妈的孤独,为自己没能尽孝心陪伴老妈而内疚。【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中从情节结构和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叙述了空巢老人“老妈”“打电话”的故事,连接故事情节的枢纽是“打电话”,小说是通过“打电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彰显文章主题的。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打电话”展开:老妈打不通女儿的电话,为后面与骗子通电话的情节埋下伏笔;女儿打不通老妈的电话继而回家,然后发现老妈与骗子通电话。这就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打电话”
48、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目要求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来谈,这就明确指出了答题的范围。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小说虽然写的是“老妈”和骗子“打电话”的小事情,但反映的却是空巢老人孤独悲凉的生活的现状,以小见大。从艺术构思方面来看,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回答时可以先总结,然后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点睛】第2小题考查的是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揭示小说主旨);在结构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
49、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三、语言文字运用(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_。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让很多人沉迷其中_。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含量低、质量_,这些零星、不完整的信息很难带给阅读者深层次、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其所能够达到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质量有限。_,我们就无法建
50、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甚至也会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根本和全部。必须引导他们跳出碎片化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来追求高质量的阅读。唯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阅读的品格,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乐在其中 不能自已 参差不齐 旷日持久B. 乐此不疲 不能自拔 参差不齐 长此以往C
51、. 乐此不疲 不能自已 良莠不齐 旷日持久D. 乐在其中 不能自拔 良莠不齐 长此以往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我们深度阅读的大量时间也被挤占了B. 它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也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C. 它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D. 它在满足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行为习惯对于
52、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B.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C.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D.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答案】17. B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53、。“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第一处,是说大学生们沉浸在社交媒体上,不觉得厌烦,应使用“乐此不疲”。“不能自拔”,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第二处,是说社交媒体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解脱,应使用“不能自拔”。“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第三处,是形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的质量不整齐,如使用“良莠不齐”,则对象不当,应使用“参差不齐”。“长此以往”,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旷日持久”,荒废时日,长期拖延。第四处,后面说“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
54、体系,甚至也会以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不好的结果,应使用“长此以往”。故选B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前面说“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可见括号中应是说“社交媒体”有利有弊,根据后面“让很多人沉迷其中”可知,括号中应先说利,再说弊,且重点应落在“弊”上;B项,先说弊,再说利,与后面不连贯,排除B项;A项,后半句的主语是“我们深度阅读的大量时间”,这与后面“让很多人”的主语不一致
55、,排除A项;C项,“它满足了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是利,“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是弊,利与弊之间的关系不当,没有突出“弊”,排除C项,故选D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前半句并列短语顺序不当,应先说“价值观”,再说“人生观”,最后说“世界观”;后半句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有优劣高下之分,而后面说的只是对“
56、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A项,“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是“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B项,“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序不当,且“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D项,“世界观和人生观”语序不当,“具有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故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
57、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
58、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
59、,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三处不得体的词语(或短语),加以改正。本人毕业于化学专业,大学本科,是一名有四年工作经验的高中化学教师。得知敝校
60、招聘有识之士,很希望能到敝校高就。现附上我的简历,恳请尔等慧眼识才。不胜感谢!【答案】两处“敝校”均改为“贵校”;“有识之士”改为“教师”;“高就”改为“就职”或“工作”;“尔等”改为“你们”或“领导们”;“慧眼识才”改为“考察后聘用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连贯、准确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文体特征,结合所给材料内容分析谦敬词语的使用是否得体。这是一份求职信,应谦虚客气。本题中 “有识之士”“ 高就”和“慧眼识才”是敬辞,不适合用于自己,应改为谦辞;“敝校”为谦辞,此处表达对求职方的尊重应该用敬辞“贵校”;“尔等”有蔑视意味,此处表尊敬,应改为“你们”
61、或“领导们”。21.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
62、的“儒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答案】(1)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2)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3)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每点2分,其它能言之成理的结论亦可。)【解析】试题分析:由“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可得出第二点。由“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可得出第一点。综合鲁哀公的话可得出第三点。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很难翻译的文化经典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将考查重点放
63、在了对古代思想家思想内容的考查上,这更符合考纲对文化经典的要求。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奶奶,您听我
64、说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
65、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成是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一大堆的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哎呦,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不管是您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别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
66、寸金莲”的小脚,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瓣”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了这让我们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是“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确实不高兴了,哪个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说实话,一开始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
67、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到那些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花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扎出直直的线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莫名地觉得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别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
68、:“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还行!”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上,从材料中提出主干对考生来说并不困难,从材料中可以筛选出对长辈的认识过程:自以为了解重读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成长与成熟,读出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从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话
69、题,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入手,立意为“重读长辈这部书”。行文时,一定要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写作方法上:一、抓关键“重读”,把握表意重心。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长辈”。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五、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