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68KB ,
资源ID:39791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791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10页,6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

2、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每题1分,共60分)1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B.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C. 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D. 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2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3、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3.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 实行分封制B. 实行宗法制C. 实行禅让制D. 实行郡县制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武王克商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5.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

4、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 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 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 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 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6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7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

5、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A. 男耕女织B. 精耕细作C. 自给自足D. 土地私有8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 农耕文明的扩展C.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 三公九卿制的施行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

6、,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1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A.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B. 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C.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2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徳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秦始皇的意图是A.

7、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B. 歌功颂德宣示权力至上C. 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D.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13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 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 D贵族政治的发展14秦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A. 公元前2世纪早期B. 公元前2世纪晚期C. 公元前3世纪早期D. 公元前3世纪晚期15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 刘秀建

8、汉B. 武王伐纣C. 陈胜吴广起义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16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17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18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19

9、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大半之义)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 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 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 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 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20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 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 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21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

10、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 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 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 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 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2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出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23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11、。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2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南北对峙阻断交流25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指山西、河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

12、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2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7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

13、. 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 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 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28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崇文抑武,大兴文治A B C D29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

14、控制30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31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3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

15、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解释是A. 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 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 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 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3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34“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

16、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35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 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 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36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17、37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 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 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 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3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3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18、。这种变化说明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40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4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

19、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4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 11 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43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17000人,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釆取的主要措施是A官员择优录用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保甲措施 D取消世卿世禄4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

20、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4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46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

21、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47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48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

22、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党项、蒙古、女真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4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50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

23、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51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A木炭 B煤 C石油 D铁矿52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经历从

24、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53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54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55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

25、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层逐渐趋向发展壮大56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从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5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蔟;五月鸣鸦舅

26、,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58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5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儒学强调

2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60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政权是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61题16分,第62题24分,共40分)6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

28、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8分)62(24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

29、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

30、史作用。(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8分)佛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级历史期中考试题历史答案及说明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良渚古城遗址,能阐明其通过了考古证实,距今时间、地域、历史时期和文明程度等相关历史要素的,属于历史解释范畴,D选项符合题意;具体针对良渚古城的地点、范围和表现进行介绍的,属于历史叙述,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2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

31、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3A【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关键信息“周朝”“部落政治”等,据此可知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据此可知应该是分封制的推行,取代了原来禅让制下的局面,故A项正确,C项排除;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权力划分的原则,不属于地方制度,故B项排除,实行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故D项排除。4D【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

32、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5A【解析】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6D【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主张天下统一,

33、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主张,排除C项。7B【解析】根据材料“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对自己有限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才能养活一家人,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讲到手工业方面,排除男耕女织,A错误。材料强调有限土地上投入全部精力,没有讲到是否能自给自足,C错误。土地私有是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是农业生产特征,D错误。8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

34、成效,这是秦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 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朝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 9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它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统一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正确;B不是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与材料无关。10C【解析】奉常、郎中令、少府、宗

35、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11D【解析】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如果A项正确,后来的行省制则无需出现,故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无法根除,排除C。12A【解析】秦始皇强调“

36、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徳之始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意图是通过五行相克理论为秦朝建立寻找合法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歌功颂德,故B错误;材料信息和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也无关,故CD错误。13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在秦汉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

37、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14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1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项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

38、,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6C【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17C【解析】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

39、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 18B【解析】黄帝内经包含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故选B;A是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排除。C主要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故排除;D主要是药物学著作,故排除。19D【解析】材料表明秦朝征收重赋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而非生产力破坏,故A项错误;汉景帝的做法体现汉朝初年黄老治国思想,不能表明取

40、代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 反映秦汉赋税与百姓生活状况,未提及经济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同理汉初轻徭薄赋、百姓生活富足,反映了赋税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关系,故D项正确。20B【解析】依据题干曹操主政期间的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不拘泥于是否孝廉,反映出当时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故选B项;唯才是举只是曹操的选才标准,察举制度在当时还有影响力,排除A项;“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说明世家大族并未垄断政治特权,排除C项;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即王位后确立的,排除D项。2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域虽不能尽”、

41、“无岁不奉朝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西域国家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 。分析选项,只有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2D【解析】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故选D项;曹操并未代汉建立政权,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并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实际效果,排除C项。23B【解析】题干中的宋书和南朝说明是三国两级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说明江南农耕经济发展,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

42、力,北民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工具技术,导致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故选B项;社会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A、C项;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排除D项。24B【解析】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25A【解析】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

43、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且C与材料无关;D说法违背史实。26D【解析】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C项。27D【解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

44、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正确;A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B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28A【解析】唐太宗吸取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而短暂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故正确;唐太宗借鉴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而持久的经验,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正确;武则天“首创殿试,完善科举”,故错误;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9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尚书

45、省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体现,监察各地的刺史与尚书省联系;节度使制度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体现。题干中代表中央政府权力的尚书省的职能已经逐渐被地方藩镇节度使所取代,这反映出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刺史由唐前期对尚书省(中央)负责到唐中后期对节度使(地方)负责,未提及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地方)实力的增强,并未体现刺史权力的增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故D选项错误。30C 解析 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交换在市价一千以上的,

46、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政府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项错误。31C 解析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材料只是

47、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B项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32D【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选项排除。33C【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新的经

48、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34A【解析】把考核和选拔州郡官员僚佐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35C解析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使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项正确。A项,“废止”不符合史实,错误。B项,据材料宰相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错误。D项,设置政事堂使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错误。36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

49、析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37B【解析】根据“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可知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所致,故选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三教合一出现于唐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38C【解析】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

50、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39C【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4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要遵循的原则,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比较注

51、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处理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处理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41C【解析】试题分析: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辨”都对当时书家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使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达到自觉和成熟的高度。所以在汉魏六朝书法成就空前,综合题目的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ABD项错误。42C【解析】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宋两个政权并立,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故选C项;辽

52、在北宋的东北方,排除A项;辽在西夏的东方,排除B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排除D项。43A【解析】由材料“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17000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 低”可知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基于此王安石推行改革对官员择优录用,故选A项;北宋初期已经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改革冗官的政治改革,而非军事改革,排除C项;商鞅变法取消世卿世禄,排除D项。44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可以看出

53、,中国人心目当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中央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故选C。A项错误,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割据的根源;D项说法正确,但是本身并未体现。45D【解析】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BC,而选择D。A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46C【解析】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材料主旨

54、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47C【解析】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不利于区域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根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55、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这种划分是元朝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排除D项。48A【解析】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契丹”;都城在兴庆,并创制“西夏文字”,模仿北宋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长期对峙,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局面“大定之治”;1279年统一中国,并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行省制度)的是“蒙古族”,选择A项符合题意。49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56、,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50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都是“内”的范围。51B【解析】宋代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苏轼这首诗名为石炭,石炭指的就是煤,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52D【解析】题干叙述了纸币从北宋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即从富商联合发行到临安府印造,体现了

57、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D项正确;到封建社会结束,纸币都没能取代金属货币,A项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北宋之前早已出现,C项错误。53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54B【解析】由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是“保证了南

58、北录取比例的平衡”,A项错误。南北分卷制度不会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分卷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地位,故D项错误。55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项错误;C项与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而且与历史事实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56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59、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核心内容与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宗教化、哲学化无关,从而直接排除A、B、D三项。“八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道德化,C项符合题意。57B【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58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

60、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宋朝时,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思想,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心学”,排除B项;济公是南宋佛教高僧,故D项错误。5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A项正确;B项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矛盾,排除;C、D两项是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0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并用在了科举考试中,故选C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61、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61题16分,第62题24分,共40分) 61(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1分)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1分)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4分)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一点2分,任答二点给4分)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

62、,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原因,我们一方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

63、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可知其特点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可知其特点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二中“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成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成功之处是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缺陷是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62(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

64、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一点2分,任答四点给8分)(2)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4分)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8分)【解析】(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依据材料二可知,当时看,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控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等方面,归纳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