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776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与测试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档版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案)【必备考点指要】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3掌握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注意联系必修2小农经济、必修3法家思想等相关知识。4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5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矛盾及其演变趋势。7掌握重要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基本特征,特别是政治上的新变化,注意联系必修2资本主义萌芽、必修3反封建的民

2、主思想等相关知识。【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地域: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3)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生产力)、贫富分化的产生生(生产关系)、文字的成熟(文明程度)、城的出现(强权象征)和礼制(奴隶制等级秩序)的初步形成。2“三皇五帝”的传说(有六种版本)(1)神话传说的价值:神话传说是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能提供考古线索,但不是历史事实。(2)传说的帝王:主要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黄帝、尧、舜、禹等,黄帝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初级阶段。3“家天下”制

3、度的开始(本质:禅让制变为世袭制)(1)时间: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3)影响: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4)评价: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商朝的政治特点:(1)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3)残酷性(如“炮烙之刑”、“人祭”、“人殉”)(二)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对象及主要诸侯国王族(姬姓诸侯为主)(如鲁、燕);功臣(如齐

4、);先代贵族(如宋)。2主要内容(1)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对土地和人民只能使用,不能转让,但可层层分封)(2)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 影响(1)积极: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三)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生的大儿子,是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是妾生的儿子,是小宗,庶子进行分封。)2目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3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

5、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4宗法制的特点: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5影响: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6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开拓疆土)1统一的进程(1)统一六国:从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2)北伐匈奴: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3)南征

6、岭南:前214前,开凿灵渠,平定岭南;秦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开凿灵渠的目的: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岭南(百越):今浙江(东越)、福建(闽越)、广东广西(南越)(4)通西南夷:秦朝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比“直道”更窄小,秦五尺相当于今三尺即一米,能通人畜,不能通马车),任命官吏,这是西南夷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统一的历史意义(1)实现统一有利于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2)统一后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3)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海内为郡

7、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背景(1)为了汲取分封制使周天子权威削弱的历史教训。(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国蜀郡)(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郡县(道)乡里(亭)。3特点及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1)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3)西汉初曾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三)百官

8、公卿1开创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家天下”)。2建立“三公九卿”制。(1)“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虎符”皇帝、太尉各一半,有时根本不设太尉一职);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是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地位相当的是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3)参政方式“朝议”中央官员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晚年的秦始皇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

9、隔,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3“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指西汉对秦朝的制度,有继承,有改变)(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称“汉承秦制”。(2)汉武帝设置十三郡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于稳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有重大意义。考点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君主专制制度)1创立: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内容(个人集权独裁)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弊端 (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10、)(1)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2)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的政治。4影响(思考“伴君如伴虎”现象背后的实质)(1)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是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权力,也有生杀予夺权力。(3)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君相矛盾,基本趋势是强化君权、弱化相权)1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由来“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强化君权削弱相权(从汉至元)(1)汉武帝削弱相权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萧规曹随”;

11、总理大臣)汉武帝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有两种方式,一是频繁更换丞相,二是用“内朝”来牵制“外朝”。“中朝”又称“内朝”,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是决策机关;“外朝”,是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是执行机关。(“内朝”官员有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外朝”官员有三公、九卿等)(2)唐朝分散相权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与会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3)宋化分割相权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

12、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副相参知政事分管行政。设枢密使分管军事。设三司使分管财政。(4)元朝大体沿宋朝制度3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主专权(最主要);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也就是司法监督和纪检制度)1发展变化(1)秦: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对地方的监察由刺史负责;对中央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负责。(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人命重案公文由御史台监察御史

13、复核;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采取非常手段。2影响(1)积极作用: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2)察举制(西汉至南北朝)推荐任命;(3)科举制(隋朝至明清)考试选拔。2察举制的演变和特征(1)汉武帝下诏举荐人才和策试贤良。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3)特征:封闭的特征。(4)局限: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3评

14、价从隋朝以来的科举制(1)进步性(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体现了公平公正。(还有如尊师重教的传统、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文学的繁荣等)(2)局限性(消极):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也可表述为:考试内容束缚思想,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3)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选官制度。(五)行省的设置(元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1)秦代:郡、

15、县。(2)汉代:州、郡、县。(3)唐代:道、州、县。(4)宋代:路、州、县。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1)行省的设置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全国设十个行省:较为特殊的有今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蒙古地区的岭北行省;云贵高原的云南行省;福建浙江的江浙行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两个单列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京、冀、晋、鲁全部和蒙豫一部);二是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川青一部)。(2)行省受中央节制民政中书省。军政枢密院。觐见制。监察制。互迁制。注意: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隋唐时期的尚书省。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1)明代:省(废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府、县。(

16、2)清代:省、道、府、县。4行省设置的意义:(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点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设立内阁。2性质: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适应了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3作用: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4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导至宦官参政,明朝政治日益黑暗。(二)(清朝)军机处1设立时间:清朝雍正

17、帝时(爱新觉罗胤禛)。2设立原因:(1)直接原因: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根本原因:加强皇权。3职能变化: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4机构特点(简、速、密)(1)军机大臣是皇帝信任的满、汉大臣,遇军国大事只能商议和遵旨照办,无决策权。(2)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3)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明显。5评价:军机处的设立,进一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清朝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2主要政策(1)在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由蒙及

18、疆藏)(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土司:当地可世袭的少数民族首领。流官:朝廷派遣的、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3历史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高考方向预测】1对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主要以材料型和情境型选择题为主,难度不是太大。2宗法制是新标教材新增加的考点,高考复习应重点关注。3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4对于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化,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和较大跨度的材料题为主,掌握主干知识即可。5试题一般与古代希腊民主制、近代中

19、国民主与专制的史实相联系,另外图片类试题也较常见。6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规律方法总结】1利用顺口溜,掌握中国古代朝代的先后顺序,增强历史的时序性夏商连西周,东周先春秋,封建战国始,秦汉紧随后,三国和两晋,南朝北朝有,隋唐大统一,五代十国休,辽宋夏金元,明清在最后。2分封制的重难点突破,可设计如下问题(1)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什么?(2)哪些人被分封?享有什么权利?必须履行什么义务?(3)分封制有什么影响?(4)分封制是一种奴隶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还是地方制度?(5)对照地图识记分封的诸侯。3运用比较法把握分封制和郡县制之所以有不同影响的原因西周推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割据,秦

20、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情致这种不同影响的原因有:(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4)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4列表巧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中央官制(君相关系)、地方行政制度、选

21、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这四类主要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分别列表,分类分时段掌握其主干知识。5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1)如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背景可适当联系必修2小农经济、必修3法家思想等相关知识。(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的衰弱趋势可联系必修2资本主义萌芽、必修3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等相关知识。【易混知识清单】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

22、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3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4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1)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2)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3)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5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

23、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6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3

24、)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7易把理藩院混同于宣政院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理藩院是清朝中央所设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及外交的机构。8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1)产生背景不同:明朝内阁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工作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2)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3)权力大小不同:明朝内阁虽是国家

25、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4)性质不同: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单元要点分析】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进行的两次分封的时间、分封制的特点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简单来讲就是“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主要进行的两次分封的时间:武王灭商之后;成王灭叛(周公东征)之后。分封制的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2西周的礼乐制度礼:是

26、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 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

27、族色彩。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主要区别实行基础 任免方式 作用或影响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前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后期地方容易出现割据郡县制以地域为划分基础官员皇帝任命、派遣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1)演变:秦朝和汉初,相权较大;汉武帝时相权一分为二;唐朝相权一分为三;宋元相权进一步分割;明朝(明太祖)废除相权。(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6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设置(1)演变: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东汉到元朝(御史台

28、,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明清(都察院)。(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变化西周世卿世禄(血缘);战国至秦朝军功授爵(军功);汉朝察举征辟(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门第,九品中正制本质上是察举制的发展);隋唐科举取士(才能)明清科举八股取士(死读书)。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从军权入手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收归

29、中央;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影响:积极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中央权力过分集中;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交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执行中央政令。(地方守全丧失独立性)(2)基础(或条

30、件):理论基础来自于法家思想;实践基础是商鞅变法;经济基础来自于小农经济;政治前提是秦灭六国。(3)实质:处理两个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掌握大权。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的政治格局。(5)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组织重大工程。(6)影响:对秦朝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但秦朝又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恶化了人民的处境。对后世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

31、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经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学科问题探究】1原理运用:周天子的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三夫人所生。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按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判断,周天子的王位应该由二儿子继承。因为二儿子是正妻

32、(大夫人)生的大儿子,即二儿子是嫡长子。2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圻,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探究的收获,你如何评价秦始皇?有人认为秦始皇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有人认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3秦朝速亡原因探讨有人质问:“周因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

33、么秦朝却很快覆亡?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试结合材料分析秦朝速亡与郡县制关系。4科举制的作用与评价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认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

34、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5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及职能演变材料一 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二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

35、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2分)【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36、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

37、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大都北京汴梁开封临安苏州益州成都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

38、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答案】:D【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

39、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重点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实际上是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做官参政的希望或机会,“团结全中国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隋以来实行科举制的本质目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

40、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

41、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解析】: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

42、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

43、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

44、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2)述: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评: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

45、析】:(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2)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的现实需要。12(2011年浙江省文综38(1)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