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线索:线索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2)仿行制度,追求共和。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为首
2、的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线索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提出“中学
3、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4)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新思想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2)读书人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3)读书人与统治
4、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代表人物(1)林则徐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2)魏源著作:海国图志。思想:“_”,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3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2)为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代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
5、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影响(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教材补
6、缺 体用之争“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三、维新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7、家富强。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_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_,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_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6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通过变法以
8、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3)要求建立_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四、民主共和思想兴起1背景(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_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9、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2表现(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张,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3)1905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确立为奋斗目标。(4)19051907年,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_政体展开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特别提示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坚持改良主义道
10、路。五、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_成立。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平均地权”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_”,统称为“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_,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_的纲领。易错辨析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
11、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4评价(1)进步性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对结束_、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2)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12、5实践(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2)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多次失败;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含义(1)民族主义:突出_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意义
13、:是第一次_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图示明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七、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2)思想:袁世凯掀起_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_。(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3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
14、主,反对愚昧与专制。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鲁迅在_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4影响(评价)(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15、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易错辨析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十月革命前_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
16、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背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工读互助团等社会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2)传播方式三次论战:_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通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组织学会
17、:1920年,_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们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理论指南(1)趋势: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向_指导思想转变。(2)表现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3)影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图示明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
18、 “师夷长技”思想(一)历史概念“华夷之辨”“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二)读图明史“经世致用”思想解读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
19、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系统认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三)史料探史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史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
20、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解读 联系鸦片战争的背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比分析。试答: 系统认知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近代化。(1)从被动到主动鸦片战争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21、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从“天朝上国”到平等交往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为“夷”,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夷务”。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逐渐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这反映出统治者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四)史料探史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史料 “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
22、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探究 概括史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读 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试答: 系统认知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
23、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维新变法思想(一)史料探史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 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史料二 邑聚千数
24、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解读 两则史料的结尾句均为其核心,抓住这两句核心语句分析是关键。试答: 系统认知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
25、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二)归纳总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
26、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2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
27、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新文化运动(一)历史概念“民主与科学”“问题与主义之争”1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2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
28、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二)读图明史打倒“孔家店”解读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三)史料探史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史料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
29、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探究 依据史料,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试答: 系统认知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
30、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四)归纳总结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三民主义(一)历史概念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
31、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二)史料探史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史料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这里节制的“资本”既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经济
32、思想及其提出的原因。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反映了此时的三民主义已经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解答问题的时间限制反映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受苏俄新经济政策影响体现了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说明了节制资本的目的(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是中外古今思想融合的产物,也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相联系。结合所获取的信息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试答: 系统认知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满族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
33、联合政府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相同点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作用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三)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从纲领核心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
34、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0山东卷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
35、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22020全国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表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32020江苏卷,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
36、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4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37、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52020江苏卷,9右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62019全国卷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
38、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72019全国卷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82019海南卷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
39、洋务运动的局限92019天津卷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102019江苏卷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11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
40、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22018全国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132018全国卷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
41、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自主学习一、2(2)师夷长技以制夷三、4君主立宪5(1)孔子改制考(4)进化论6(3)君主立宪四、1(2)辛丑条约2(4)民主共和五、1(3)同盟会2(1)创立民国(2)民族、民权、民生3(2)共和国(3)土地问题
42、4(1)封建君主专制六、3(1)反帝4国共合作七、1(2)尊孔复古2(1)青年杂志(3)民主与科学思想3(2)狂人日记八、1(1)梁启超(2)庶民的胜利2(2)问题与主义李大钊3(1)社会改造互动课堂考点一(三)答案: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四)答案: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
43、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点二(一)答案:(1)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考点三(三)答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考点四(二)答案:经济思想:发展实业,节制资本。原因:中国工业落后的现实,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孙中山在欧美的经历及与时俱进的精神。随堂训练1解析:赖尔关于地质变化规律的理论之所以在中国受到欢迎,是因为该理论与中国社会变化
44、的实际相适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危机,面对这种局面,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治国思想。很多有志之士认为面临变局,中国应当慢慢地进行变革,故C项说法正确。赖尔确实对地质的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但这不是其理论在中国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受欢迎的原因在于赖尔的理论适应了中国变局的需要,故A项错误;传播西方知识也不是其理论受欢迎的原因,故B项错误;“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也不是其理论受到欢迎的原因,D项排除。答案:C2解析:1876年正处于洋务运动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这一时期近代企业在中国兴办,近代科技在中国有较大的需求。格致汇编开设的“互相问答”栏目反映了西方科技在中国受到较大关
45、注,这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当时兴办实业的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有关科技知识的问题占大多数,这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传播,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科技的需求,但不能体现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潮,故D项错误。答案:C3解析:根据光绪生前的脉案、清宫档案揭秘的记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检测可知,在历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而不应该偏执一言,故选B项。原始档案不一定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排除A项;通过文献记录能够探寻历史真相,但并不能保证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综合多种历史记录有可能更接近客观事实,但“确认”说
46、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B4解析: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以及对演讲内容的分析可知,演讲者希望劳动者有知识、不做别人的工具,这表明演讲者是要让劳动者有所觉醒,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答案:C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锤子、铁镐、齿轮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禾苗、稻穗代表的是农民阶级,天空中的白云如同握紧的拳头,这实际上寓意工农大众应该团结起来,故B项正确。“开始传播”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一九二”“第一期”等信息可知,该杂志创刊于1920年,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所以该封面内容不可能明确反映党的中心任务,更不可能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故排除C、D项。答案:B6解析:材料表明,
47、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答案:A7解析:“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意思是中国传统道德压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
48、起来可以看出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并未主张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认为清政府应该仿效日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船炮等法,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开放了通商口岸;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仿效日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要求,并非是学习日本政体;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答案:B9解析:材料“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
49、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表明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先进,但并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答案:D10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体用”“旧学”“新知”等可知,该校歌推崇的是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与西方先进技术的结合,D项正确。答案:D11解析: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错: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错: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50、,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C错: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答案:D12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A错: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指导思想,与题目时间不符。B错: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目不符。D错:材料中并未批判传统礼教。答案:C13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A错: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B错: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材料也未体现代议制的相关信息。D错: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