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3古代中国的农业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3页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白城模拟)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
2、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 BC D解析:据材料提到,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社会重视农业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故正确,故A正确。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导致商业发展,不属于农业文明特点,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答案:A3(2017长沙高三统测)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
3、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本质上属于自然经济范畴,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排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从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就相对缓慢了。故选C。答案:C4(2017烟台期末)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
4、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材料涉及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并未体现“重农”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误农时”的思想,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农业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广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
5、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6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虽然材料有节俭内容,但材料更多的是表明萧何买田置地为后世子孙谋后路,与为官执政无关,故C项
6、错误;仅从萧何买田置地并不能看出土地兼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答案:A7(2017信阳高三第二次调研)有史书载,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该记载表明()A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土地制度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解析:宋代朝廷对土地兼并采取了放任的政策,而封建地主往往隐瞒实情,偷税漏税,造成政府的赋税收入比其前代要少,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8(2017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
7、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
8、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纳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