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重视农业生产关注农民利益抑制商业发展力求社会稳定A BC D解析:材料是吕氏春秋中主张重视农业的言论,大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稳固国君统治。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2(2017肇庆模拟)“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祈求谷物
2、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答案:D3(2017湖北孝感模拟)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
3、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山东日照校际联考)“叉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解析: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5(2017山东淄博高三抽测)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 700多
4、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 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 D优选种子解析:从题干中“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可知该书涉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选种技术、育种技术,也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多个环节,说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D两项只是材料中提到的一个环节,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不存在因地制宜问题,故B项错误。答案:C6(2017广东汕尾调研)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横线“_”上为人名
5、)。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解析:关键信息:春秋、夺夷阳五田、争田、争堠田,实质。春秋提供了时间信息,结合书中记载的内容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有土地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表明争田者的身份,故A项错误;从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古代中国并没有步入封建社会时期,仅是反映土地日渐私有化,并不是地主土地兼并严重,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古代中国民族矛盾与冲突,故D项错误。答案:B7(2017湖北武汉调研)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
6、因在于()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解析:汉武帝时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通过政府的力量将国家财力、人力集中在一起,有助于新技术的开发,并通过国家力量来快速推广。故答案为A项。答案:A8(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
7、本,自然有赢”说明D项正确。答案:D9(2017广西南宁联考)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解析:解读题干,乾隆年间宫廷手工业产品工艺水平高超,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清朝时期冶铜业出现私营,D项错误。答案:A10(2017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
8、是()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C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D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礼器,故A项错误;甲骨文中出现“蚕、丝”,并不能说明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故B项错误;唐三彩是唐代陶器而非瓷器,故C项错误;人面鱼纹盆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7衡水中学模拟)2014年7月30日藏瓷网登载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一文披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
9、瓷”。北方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上述材料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南方青瓷成就卓越而北方白瓷高度发达B北方瓷器是对南方瓷器在继承上的创新C南北方瓷器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D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经越过了北方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发达,北方出现白瓷,体现出瓷器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C项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晚期北方才出现白瓷,说明北方白瓷并不是高度发达,A项错误;北方的白瓷并不是继承南方青瓷基础上的发展,而是另一大瓷器体系,B项错误;南方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此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低于北方,D项错误。答案:C12(
10、2017衡水中学模拟)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一状况带来的影响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解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并且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A项错误;C项并不是影响,而是表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
11、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
12、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
13、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12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问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
14、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14(2017温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
15、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材料三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人民币6亿元欲收购。(1)根据材料一,概括
16、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12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分)(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三中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3)问注意依据时间判断即可。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3)青花瓷、彩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