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B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C三教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冲击传统观念2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
2、己任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C墨子D荀子4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A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B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宗法血缘选官制渐趋瓦解5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
3、老之学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希望恢复具有秩序性的周礼7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8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
4、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9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已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10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
5、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11李贽童心说中强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童心说”的主要意义在于A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C破除了对孔子的盲目崇拜D视童心为最高的道德标准1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这些言论出自A焚书B明夷待访录C船山遗书D日知录13明万历三十二年,东林党人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6、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江南商品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展B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影响广泛C王阳明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D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4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A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B宗教思想主宰希腊政治生活C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1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不断地与人辩论,形成了一套严明的辩证科学,即问答式的方法来考查
7、一切已有见解,并认为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将为个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材料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主旨是A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B继承捍卫智者学派C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善D重视人的道德力量16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A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B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C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D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17下表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法国斯特拉斯堡各类印刷出版物所占百分比的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
8、主要表明:宗教书籍古典书籍(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占星术、几何、代数等)15世纪末60%10%30%16世纪初27%33%40%A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薄B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C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18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教皇尼古拉五世说:应该通过精神文化活动而不是任何武力去完成整顿教会、强化教皇权力的任务。同时,他在财政上大力资助人文主义者完成研究与创作。由此可见A教皇借文艺复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B教会政权已经转化为世俗封建政权C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D教皇利用古典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19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
9、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使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20德国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了A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B东方缺少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C西学东
10、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D亚洲商业城市的发展产生不了资本主义21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信仰的束缚22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就遭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严厉谴责。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A便利了美国进行大规
11、模的商品输出B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C美元取得同等黄金的特殊地位D操纵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3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二战后A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联系密切C大国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各国加强了在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协调24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
12、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A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D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5“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生产某一产品时把生产的各个阶段放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发展中国家往往进行劳动密集型阶段的生产,发达国家主要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的生产。这反映了A国际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的计划性B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更具有依存性C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D全球化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二、材料分析题26.(24分)“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13、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
14、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12分)(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6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6分)27.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
15、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和不存在事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
16、社会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摘编自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容?从经济、政治角度阐述这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容。(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成因。(16分)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参考答案1. B 【
17、解析】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B正确;“尊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A错误;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是在魏晋时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拜金逐利盛行的信息,D错误。2. 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的是孔子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人伦秩序,故B排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排除
18、。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排除。3. D 【解析】“隆礼”“重法”,是荀子基于人性恶理论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主张。从材料中的“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来看,这位思想家主张礼法并用,属于荀子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4. D 【解析】据材料提到,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君主可根据需要选拔、任免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处于战国时期,当时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官僚政治萌芽,故D正确。察举
19、制在西汉时期,以孝廉为依据,材料未涉及,故A排除。官僚政治使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到破坏,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故C排除。5. C 【解析】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项与题意不符;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D项错误。6. 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适应各诸侯国发展国力巩固统治的需要,因而都从不同方面
20、为统治者提出建议,使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儒家、法家等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并非是争夺对政权的控制;C选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D选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不是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 B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体现了汉初的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汉初采取的“无为而治”,中央不干涉地方王国事务的结果,“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材料强调了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发展,无法得出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
21、并且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初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无法得出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8. A 【解析】“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董
22、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9. A 【解析】依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道家的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儒家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地位受到了冲击,但到了宋朝兴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地位复苏,因此宋代出现以儒家著作诠释论语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停滞,排除。10. 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古代思想,尤其是主流思想往往与统治阶级利益相通,其根
23、本目的在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故D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11. A 【解析】从材料“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可知“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的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肯定了人的
24、主体价值,故选A。材料中不能体现“否定了君主专制”在信息,故排除B。C项“破除了”明显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视童心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信息,故排除D。12. D 【解析】由“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四国乱。”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两个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所以应当查阅顾炎武的日知录,D项正确;焚书是李贽的著作,A项错误;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思考,B项错误;船山遗书是王夫之的作品,C项与题意不符。13. 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表现。材料中的“事事关心”、“爱国”等处可以看出经世致用的思想,结合材料中“引起
25、学者普遍响应”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最合题意;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江南经济和手工业发展的现象,故排除A项;C项说法正好与题意相反,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学者的学风造成的影响,而非官方的推动,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14. A【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根据“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可知古希腊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密切,故A项正确;根据“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可知宗教思想虽然影响到政治生活,但并未主宰政治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性与宗教的关系,未突出理性对学科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故D项错误。15. A【解析】“苏格拉底式对话”是通
26、过诘问的方式,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因此其主旨是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故答案为A项。苏格拉底的主张与智者学派不同,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6. 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均认为法律对城邦管理、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中法制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法律的至高无上,排除。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阐述,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法律对人性的约束作用,排除。17. C【解析】从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法国”某市印刷品统计中,“宗教书籍”比例下降;“哲学、文学、艺术等”
27、古典文化类上升最快,“占星术、几何、代数等”自然科学相关书籍也有较快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在西欧扩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所以C项正确;“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薄”在宗教改革尚未展开的情况下,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只是表面现象,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与16世纪文艺复兴的高潮在意大利的史实不符,D项错误。18. A【解析】根撂材料“通过精神文化活动去完成整顿教会、强化教皇权力的任务”可知教皇借助文艺复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A项正确。当时的欧洲社会呈现二元结构,教权与王权分离,教会主张教权要高于王权,而非转化为世俗封建政权,故B项错误;C项中
28、的“都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人文主义挑战了教会的神权统治,所以教皇的目的不可能是宣扬人文主义,而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D项错误。19. C【解析】据材料“义人必因信得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C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打击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故A错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B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主张信仰上帝,故D错误。故选C。20. B【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中韦伯所说的“精神酵母”,指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新教的兴起,思想的解放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
29、与本题无关,故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C错误。材料中突出了亚洲的宗教未进行改革,从而使亚洲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而非“产生”,故D错误。21. A【解析】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B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没有很大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错误。22.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这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故也才有了材料“
30、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的批判,故选C。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是资本输出,而非商品输出,排除A;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扩大经济影响力,但不可能操纵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涉及贸易层面内容,排除D。23.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国际社会吸取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加强了在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由此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故D项正确;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二战后,国际格局出
31、现了两极对峙,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联系受到阻碍,故B项错误;大国间关系由战时合作走向了战后对抗,故C项说法错误。24. D【解析】从材料“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体现了欧盟的多样性;从材料“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欧盟的统一性。所以答案选D。欧盟目标是促进欧洲经济发展,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5. B【解析】据材料“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生产某一产品时把生产的各个阶段放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发展中国家往往进行劳动密集型阶段的生产,发达国家主要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的生产”信息可知,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更具有
32、依存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垂直型国际分工”的生产,与A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D错误。26.(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任答两点4分)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经济产生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是是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时期。(8分)(2)主要措施: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或监督君权的功能;地方分权。(6分)(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儒
33、家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步性2分,局限性1分,任答两点6分)27.(1)强调人的价值或树立人的尊严或人是万物的尺度。(2分)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高度发展。(4分)(2)以人为中心;关注现实、现世;批判神权;追求财富。(4分)(3)不同之处:中国: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4分)西方: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实现个人价值。(4分)成因: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君权神化,使中国缺乏宗教权威。(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