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36.50KB ,
资源ID:39600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60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新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9级高一阶段一测试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一、选择题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A中央集权得以确立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C宗法制度开始形成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2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D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

2、3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A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4“西周王朝建立后,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材料意在说明西周王朝()A是单一民族国家B有一定的统一性C实行土地国有制D有一定的集权性5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

3、”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政权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C利用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控制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7“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

4、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B皇帝制C世官制D察举制8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以民为本的思想B家国同构的观念C分封

5、及宗法意识D君舟民水的理想10秦统一后,设置博士官,吸收各国士人参加政府,建立了博士制度。“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续汉志)由此可知,该举措()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旨在缓和与士人矛盾C促进了太学教育发展D有利于优化政治统治11读表1内容,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表1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少府 皇室财政 A带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B反映出平等的民族政策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冲写道:“新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

6、若千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创立皇帝制B建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颁行“推恩令”13汉初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4下表是汉高祖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年代 内容 高祖五年(前202) 徙诸侯于关中,又徙吏二千石于长安。 高祖九年(前198年) 徙齐楚犬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

7、田氏五姓于关中。 A休养生息B加强中央集权C充实关中D缓和阶级矛盾15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16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A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B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C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D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17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

8、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18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其意在强调()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19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20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

9、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21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A体现了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B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C渗透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D体现了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22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A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

10、育B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C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D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2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24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占,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11、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5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2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

12、矛盾27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A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B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C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28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A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

13、睐D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29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30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王朝都普遍重视对官员的监督。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其职责属于监察的是() 厂卫 御史台 枢密院 刺史ABCD3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

14、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漫天星斗”B“多元一体”C“本土多元”D“兼容并蓄”32“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是后人对秦汉、隋唐制度的基本概括。这里的“制”和“规”是指()A封邦建国;三公九卿和科举制B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C封邦建国和礼乐制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D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推举制第卷(非选择题共计52分)二材料题(共3小题,33题15分;34题12分;35题25分)33(15分)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

15、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16、。(3分) (2) 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2分) 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

17、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4分)

18、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6分) (3) 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2分)35(25)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建,采用了公孙弘制订的具体方案。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奋学习者,令其退学。 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100人,汉宣帝时

19、增加到200人,汉元帝时增加到1000人,汉成帝末年,增加到3000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

20、,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所设太学的主要特点。(6分)(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所设太学的影响。(7分)(3)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019级高一阶段一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商朝内外服体制下商王对外服的控制

21、力有限,但到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控制力比商朝加强,“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故选D项;秦代才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春秋后期郡县制的实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表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控制力比商朝加强,排除C项。2【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制“封邦”更“建国”,在地方建立了许多诸侯国,以拱卫王室统治地方,因此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故选C项;“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更多的是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专制王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确

22、立的,周天子并没有实行专制,排除B项;“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而西周并没有真正出现这样的局面,排除D项。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前代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政治关系”,强化了地方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相较于前代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故选B项;西周的分封制之下,地方诸侯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地方仍有一定自治权,排除A项;西周和商代对于地方的管理本质上仍是贵族政治,“中央集权新模式”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分封制实施之后,地方诸侯力量仍大,“消除隐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答案】B 【

23、解析】据材料“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可知改变了商代与各附属国关系不紧密的情况,西周借助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从而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故选B项;依所学,西周是一个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统一性,而未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国家统一性,而非强调西周的集权性,排除D项。5【答案】B 【解析】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兄弟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随之变化,故选B项;夏禹

24、死后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都有利于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排除C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D项。6【答案】D 【解析】材料“由是而生”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得出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故选D项;A项只涉及宗法制,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只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7【答案】A 【解析】材料“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

25、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选A项;皇权至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使国家治理由内外服制的松散走向严密,故选D项;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分封制地方独立性较大,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9

26、【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10【答案】D 【解析】秦朝“吸收各国士人参加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由材料“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可知博士设置的主要职能是咨询职能,有利于统治者决策的优化,故选D项;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博士主要承担咨询职能,统治者的目的仍是加强统治,排除B项;“太学教育”出现

27、于西汉汉武帝,排除C项。11【答案】A 【解析】从图表中看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故选A项;九卿中只有典客与民族关系有关,其他都无关,所以不能反映出平等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排除D项。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新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千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管理制度,

28、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排除D项。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汉朝初年,经济凋敝,修养生息,因此从俗而治,巩固政权,故选D项;家天下指的是王位的传承,和地方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留下地方割据隐患是分封制的影响,分析不全面,排除B项;郡国并行是汉初经济实力衰弱的体现,不能加快解决边患问题,排除C项。14【答案】B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汉高祖实行强制性人口迁移的对象,是诸侯和资产丰厚的官吏以及豪门大族,将他们迁到长安及关中地区,主要目的是为了是控制和监督他们,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并不利于休养生息,因此汉高祖迁移人口的目的并

29、不在于此,排除A项;充实关中也是汉高祖人口迁移的目的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如果是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采取的措施应该涉及对立阶级双方,但材料中的措施只是针对官僚贵族而言,并未提到其他阶级的情况,因此无法体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排除D项。15【答案】A 【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选A项,排除B.C.D项。16【答案】A 【解析】历代统治者对“孝”的重视,体现了封建王朝利用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把孝经与儒家经典并列,体现出对道德教化的重

30、视,故选A项;“孝”不属于神秘化,排除B项;民间信仰与材料论述内容无关,排除C项;儒学复兴是唐代韩愈为应对释、道冲击所倡导的一系列文学改革,排除D项。17【答案】A 【解析】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排除B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除C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D项。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

31、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项。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故选C项;材料强调对饥民进行救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是并不能反映国家统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排除D项。2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绝”“弃”“去”的做法及采取这些做法可达到的结果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故选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节俭尚贤是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道长

32、存于天地”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老子这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B项;老子代表的是没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并应用于实践”可知,孔子教学注重德育与实用才能的相结合,故选C项;孔子教学除了进行古代优秀文化教育外,还主张应用于实践,排除A项;孔子教学注重的是通过读书识字获得“理想”“圣德”来应用于实践,而不是文字与实践的相结合,排除B项;适应当时社

33、会功利现实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23【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倡导的“礼治”无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最终法家“刑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决定的,故选A项;法家的思想本质上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法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B项;法家的“刑法”是指法律条文、严刑峻法,“法治观念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法家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社会矛盾激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4【答案】A 【解析】由材料“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抓住了时代脉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故选A项;“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34、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墨家的主张,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的思想,排除C项;“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的思想,排除D项。2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君制民之产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所学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可知安居乐业的目的是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故选A项;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是安居乐业的表现不是目的,排除B项;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反映孟子的思想不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26【答案】D 【解析】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据材料“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

35、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说明社会进步付出代价,故选D项;材料“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是代价不是社会潮流,排除A项;材料“老子”和“孔子”的保守思想不能说明先秦诸子都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保守性一面不是复杂性和多样性,排除C项。27【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可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说明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故选A项;礼之三本强调的是自然及伦理关系,看不出法家、道家思想,排除B项;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先秦儒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不涉及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

36、承问题,排除D项。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墨家如“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受到重视,说明时人关注政治问题,故选D项;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前者是没有阶级或等级之分的,排除A项;墨家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支,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B项;材料中能够得出“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重视,但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时人重视”的结论,换言之,墨家只是部分内容被接纳,排除C项。29【答案】C 【解析】材料“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说明天为民而立君主,君主应当使民安乐,体现民本思想,故选C项;材料“天立王,以为民”说明是民本不是专制,排除A项;材料体

37、现儒家的民本,强调以德治民不是法家和道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君主应重视民本不是“无为”,排除D项。30【答案】D 【解析】“厂卫”是明代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属于监察机构,故正确;御史台是封建社会中央的监察机构,其职责是监察百官,故正确;枢密院在封建社会的中央机构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军政,故错误;刺史是西汉时期用于监察地方的机构,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31【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西辽河等地区都有中华文明起源的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体现了“本土多元”的基本特征,故选C项;“漫天星斗”学说是由苏秉琦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

38、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漫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A项;“多元一体”学说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大的整体,但其中有很多小的文明,各个文明在相互竞争、独立发展过程中,彼此又有很多交流互鉴,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B项;“兼容并蓄”主要表现为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32【答案】B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秦朝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唐袭隋规”突出表现为三省六部和科举制,故选B项;封邦建国指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推举制是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非继承

39、秦朝的制度,排除D项。33【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4分)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3分)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2分)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2分) (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 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据材料一“皆为郡县”得出秦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

40、“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亡的教训。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二“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分析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综合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4【答案】(1)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4分) (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2分)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

41、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2分)【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得出儒家主张德治、仁政、礼法并施;由材料一“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由材料一“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可知法家崇尚法治;由材料一“墨家舍周而法夏”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2)第一小问指导思想,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大一统”思想。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42、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得出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由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由材料一“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材料二“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得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35(1)太学生的选拔权在官方;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太学生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6分)(2)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一般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逐渐走向独

43、尊;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7分)(3)示例(12分)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