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90MB ,
资源ID:39577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57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鲁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2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鲁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能力1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中()增大增大减小减小A.B.C.D.【解析】选B。大气受热过程图中,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增大。

2、2.(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

3、线,排除。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3.(2015广东高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

4、辐射减弱【解析】选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A.削弱作用减弱B.保温作用增强C.太阳辐射增强D.地面辐射增强2.(1)突破2A.温室大棚B.制造烟雾C.铺鹅卵石D.全球变暖2.(2)突破3A.平均气温B.丰雪年变化大C.最低气温D.枯雪年变化大3突破1A.削弱作用减弱B

5、.削弱作用增强C.保温作用减弱D.保温作用增强答案:1.B2.(1)A(2)AD3.B突破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归纳突破2拓展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c.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

6、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 突破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019全国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

7、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2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云是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水汽随气流上升,温度下降,凝结形成,可知云的形成和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而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 条带状与鱼鳞状并非上下分布,而应呈水平层状。第2题,水汽开始凝

8、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一天中相对湿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对农户大棚来说,棚内高湿状态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a、b、c三条曲线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据此完成35题。3.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 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说明当时 ()A.实际水汽压大 B.饱和水汽压小C.实际水汽压小 D.饱和水汽压大4.判断该

9、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A.阴天 B.多云 C.晴天 D.雷雨5.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A.早晨放顶风 B.中午放顶风C.早晨放底风 D.中午放底风【解析】3选D,4选A,5选B。第3题,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 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有可能是实际水汽压较小或者是饱和水汽压较大,因为时间是午后两点左右,此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温度高时,能够容纳的水汽多,因此应当是饱和水汽压较大。第4题,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变化明显要比其他的曲线小得多,说明这一天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也就是饱和水汽压差异较小,在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气温差异对于

10、饱和水汽压的影响较小。第5题,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中午放顶风,冬季时中午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此时适合通风散热,要放顶风,目的是降低棚内的温度,从而降低相对湿度;不能放底风,这样会使地面降温,可能会冻伤农作物。能力2热力环流的形成1.(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B.C.D.【解析】选D。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

11、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2.(2015四川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变式)若不考虑水域的影响,从城郊角度看市中心正东的近地面最可能的风向为()A.东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西北风(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烟雾的影响【解析】(1)选C,(2)选A。第(1)题,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近地面市中心形成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风

12、由郊区吹向市中心,东侧盛行东南风。第(2)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城市热岛效应下,气温较郊区高,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小;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烟雾的影响。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2A.看等压面凸凹B.析温压关系C.析风压关系D.析山谷风成因2.(1)突破2A.析温压关系B.析风压关系C.析城市风成因D.析山谷风成因2.(2)突破2A.析温压关系B.析城市热岛成因

13、C.析山谷风成因D.析城市热岛应用答案:1.BD2.(1)ABC(2)ABD突破1抓住三个关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1)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2)温压关系。(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处风向所示)突破2归纳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

14、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1、2题。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 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解析】

15、1选 B,2选 D。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第2题,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气流下沉。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加固训练】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

16、)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小下渗,增强湿度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2)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C.减小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A.不消耗能源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C.风力恒定D.风向恒定【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较大,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

17、。第(2)题,只留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第(3)题,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气在建筑物中流通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因此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空调风不是自然风,消耗电能较多,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

18、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对人体健康影响小。能力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1.(2018全国卷)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解析】选D。由图可以判断恩克斯堡岛位于70S80S,处于极地东风带,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而旗帜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故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西北方向。2.(2013全国卷)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

19、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2)题。(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解析】(1)选D,(2)选C。第(1)题,S市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第(2)题,S市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大气中的水汽不易被风带走,故易形成雾。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A.看纬度位置B.

20、看海陆位置C.看经度位置D.看气压带移动2.(1)突破1A.看纬度位置B.看海陆位置C.看经度位置D.看气压带移动2.(2)突破2A.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B.分析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C.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D.分析气压带风带对风的影响答案:1.A2.(1)AD(2)CD突破1三步法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第一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第二步,抓“分布”突破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

21、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第三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突破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气压带、风带

22、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关键信息点对降水的影响典例气压带看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低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西风影响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信风影响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中纬西风带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信风带、极地东风带(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

23、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少雨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为湿季信风带高温少雨为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该月最可能是 ()A.3月B.6月C.8月D.10月2.此时,澳大利亚 ()A.地天高云淡B.地干热风大C.地南风暴雨D.地北风酷热【解析】1选A,2选A。第

24、1题,该题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来判断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7月吹东南风,而1月吹西北风。根据图中等压线及其分布规律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而海洋上为高压,因此此时吹西北风,应当是南半球的夏季。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3月。第2题,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由上题可知,此时为澳大利亚夏季,因此天高云淡,气候比较干燥,为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地区气候干热,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多无风天气。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地区近海为低压,因此该地主要吹南风,并且为离岸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不可能有暴雨,水汽较少。地陆地为低压,因此吹北风,为迎岸风,气候比较凉爽

25、。【加固训练】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回答(1)、(2)题。(1)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A.副热带高压B.信风C.西风D.季风(2)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A.1月B.4月C.7月D.10月【解析】(1)选B,(2)选C。第(1)题,据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内,沙尘的扩散主要是由东北信风从沙源地撒哈拉沙漠带来大量沙尘所致。第(2)题,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东北信风带的最北位置可以达到北纬30,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最可能是7月。 能力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1.(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

26、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变式)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陆地上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故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

27、,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2.(2015安徽高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解析】选D。从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及特殊地理事物(如安达曼海、泰国湾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丰沛,受地形的抬升作用,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1)突破1A.经纬度定位置B.等

28、压线疏密C.等压线数值D.极地高压位置1.(2)突破1A.经纬度定位置B.亚洲高压C.等压线数值变化D.亚洲低压2突破2A.经纬度定位置B.海陆热力差异C.气压带风带移动D.东北信风答案:1.(1)ABC(2)ABC2.AC突破1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突破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气候类型亚热

29、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2020浙江联考)读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区域的某月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1、2题。1.甲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乙区域气压的形成原因是()A.陆地区域,此时气温较高B.海洋区域,此时气温较低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低压切割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高压切割【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示以北极为中心,可结合图示经纬度知道甲在亚欧大陆北部,高压中心北侧,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甲盛行西南风。第2题,图中乙地位于北太平洋上,且为低压中心。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中心

30、,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35题。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4.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A.a、bB.b、cC.c、dD.a、d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解析】3选D,4选B,5选C。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第4题,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第5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2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