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讲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成就考点清单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发明成就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整体把握用“一启示、二影响、
2、三特征”巧记古代中国科技史论共识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此,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特别强调“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载人航天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飞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3、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整体把握新中国科技成就史论共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准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主题一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西方的影响造纸术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4、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火药对于军事与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用于做爆竹推动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成为摧毁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看风水;应用于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了与诸国的联系,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但无益于国计民生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史料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鲁迅在电
5、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信息解读这段史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和鲁迅对同样的科技成就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了中国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鲁迅揭露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样的科技成就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主题二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生
6、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基准考点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主题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主
7、题二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史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信息解读史料生动地说明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主题三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
8、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史料二“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信息解读史料一、二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其侧重点有所差别。史料一反映了“文革”期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
9、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具有政治意义。而史料二则反映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具有经济意义。主题四新中国科技之最杂交水稻史料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信息解读史料反映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主题五科技进步在现代化
10、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例1 (2012海南高考)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审题突破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题干清楚地表明康
11、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B项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答案B例2 (2012上海高考)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审题突破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发明、研制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答案A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通过钱学森等科学家考查新中国的科技)右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
12、钱学森的海报。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据此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
13、立意核心概念: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与下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某烟标反映的史实匹配最贴切的概念应是()A“南优2号” B“东方红一号”C“神舟”5号 D“银河号”答案B解析该烟标是为庆祝“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而设计的。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3(立意科技进步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影响)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所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答案A解析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
14、境4国防科委张爱萍主任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亿万星辰汇银河”:中国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B“世人难知有几多”:中国航天人不知流了多少辛勤的汗水C“神机妙算巧安排”: 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D“笑向繁星任高歌”: 21世纪初这一科技里程碑令人倍受鼓舞答案C解析A、B项把“银河”定位于航天领域不正确;1983年,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D项“21世纪初”这一时间定位不正确。对点训练考点一古代中国的
15、四大发明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答案D解析“有利于改革思想传播及教育推广”是材料中隐含的信息,只有D项与此关系最密切。2有学者认为:中国文明在13世纪达到高峰。下列各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三大发明问世B书法艺术发展成为自觉的艺术C京剧艺术诞生,古代戏曲走向成熟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广泛应用答案D解析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在13世纪被广泛应用,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文明达到高峰的显著标志。A、B、C三项时间错
16、误。3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的相关史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人的头”所对应的是A项;“阿拉伯人的口”所对应的是B项;“法兰西人的手”所对应的是D项;而这句名谚并没有否定欧洲人创造新技术,所以C项违反材料本意。4“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
17、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两位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答案B 解析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以甲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和文化专制导致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所以乙正确。考点二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
18、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答案C解析1973年袁隆平选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中国是第五个爆炸原子弹的国家,中国是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是第三个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国家。6右图是我国首台每秒运算速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这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 ()A“银河号”B“嫦娥一号”C“银河号”D“东方红一号”答案A7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
19、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神舟5号”载人飞船C“神舟7号”载人飞船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答案B解析从题目中“俄罗斯国旗”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16日,杨利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乘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故选B项。8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A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它有助于解
20、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答案C解析A项是从国内意义论述,题干要求从国际意义考虑,A不符合。B、D两项说明的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不能说明该发明的结果。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深化训练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宽松的经济环境发达的工商业繁荣绚丽的文化科技发明大量应用A B C D答案D解析以上都属于宋朝社会积极开放的一面,都符合题意,故选D。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
21、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促进了欧洲由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3从“两弹一星”、“一箭多星”到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其必要的前提和原因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正确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A BC D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制度
22、的确立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据此可知正确。中国政府在1949年和1958年分别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说明正确;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并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说明正确;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归国,说明正确。4嫦娥奔月,千年飞天梦成真。我国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步最关键的科技成就是 ()A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B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6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涉及的航天领域及其关键词“第一步”可以判断,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
23、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
24、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材料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并分析原因。(2)材料二所说的“进取的阻力”指的是什么?(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中费正清的观点。答案(1)特征: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原因: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一套封建统治思想和完备的封建制度。
25、(3)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统计表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所占的比例70%58%29%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26、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7、?(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乏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曲折。(3)国际背景: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分析表格内容;第二小问则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所举事例提炼特点。第(3)问需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概括。第(4)问注意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