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8: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精讲精练)【必备考点指要】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3了解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5归纳明清思想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注意其时代特征。【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2)“大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
2、建立。(3)“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2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百家争鸣”主要学派
3、、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学派的三个代表A孔子(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奠基(1)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民本思想,抑制暴政)、“礼”(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1)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只是教化人的手段不同,目标一致)(2)评价: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
4、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2道家学派的两个代表A老子道家创始人(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辨证法思想。(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思想评价:哲学上,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上,持消极悲观的态度。B庄子继承发展(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2)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一)“焚书坑儒”的批判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1)原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
5、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焚书:焚书的范围;不焚的书。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消极: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二)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局面: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
6、得到巩固。(2)改造: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政策: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客观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办学校。(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太学建立的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
7、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回顾必修一):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对文化的影响:(1)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3)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4)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考点三:宋明理学(一
8、)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汉末以来,“子杀父”、“臣篡位”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挑战自董仲舒以来儒学所构建的封建伦理道德。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应运而生。理学学者努力寻找儒学纲常的本体论依据,希望通过对天与人的贯通,重新修正君臣父子、上尊下卑的现实伦常秩序。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李翱。(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2)修养论(方法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9、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
10、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考点四: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学思想(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明朝“第一思想犯”。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1)提出“穿衣
11、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2)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1共同点:(1)都属于反传统的思想家,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2)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3)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
12、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4)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启蒙精神(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开清代考据学先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
13、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代表作船山遗书)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专制暴政,主张变革求新)(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专制君的大胆批判)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2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
14、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3评价(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高考方向预测】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多采用选择题形式,侧重对知识的准确掌握与灵活运用。2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
15、重点和热点。3从内容上看,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明清进步思想的主张及影响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4从命题角度看,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古代哲学名著设置情境,古今中外思想史内容进行联系比较等,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方式。【规律方法总结】1本专题涉及人物、思想众多,建议以列表方式,从时间、派别、人物、主张、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以形成系统知识和分类比较。3复习本专题知识,要把握一条主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改造)和批判(1)春秋战国时期,经孔子的创造和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儒学勃兴。(2)汉代董仲舒
16、对儒学加以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3)程朱理学是两宋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明代王阳明(王守仁)又将理学发展到了新阶段,宋明时期成为中国儒学的重要发展时期。(4)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4复习本专题知识,要突出四个重点(1)先秦时期儒学产生和初步发展相关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3)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
17、张和历史影响。5注意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6宋明理学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质上是儒学的新发展,但二者也有不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对宋明理学的评价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其落后于时代、不适应时代变化的一面。【易混知识清单】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百家争鸣”本身是一种状况、一种局面,不是指内容。因而这一局面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2春秋战国时期的民生与文化一般规律下的特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连绵,纷争不休。按一般规律,人
18、们往往认为这一阶段经济残破,民生凋敝,文化园地百花凋残。孰不知这一时期恰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底层成员处境改善,文化极为繁荣的局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园地的百花争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3孔子、孟子“仁”的思想的比较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不同(1)孔孟“仁”的思想的比较: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
19、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不同: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4儒墨法三家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5道教不是道家学说道家学说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重要经典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
20、系统。6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与今天“依法治国”思想的本质区别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了人民,而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10如何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时代特征(1)民主思想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产物。(2)明清民主思想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21、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造成的。(3)黄宗羲在经济上反对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也是国家之本,反映了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这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就不再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了,只有工商皆本,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有着进步的民主色彩,影响十分深远。(4)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
22、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这里可以引出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单元要点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意义(或影响)(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几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
23、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3)百家争鸣的意义(或影响):百家
24、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孟子的历史地位、思想主张和评价(1)历史地位: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性本善”。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
25、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荀子的历史地位、思想主张和影响(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3)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4对韩非子思想的辩证评价韩非认为
26、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5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孔子“仁”的思想的核心是“爱人”,具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家
27、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二是对他人要有理解、宽容的态度,三是统治者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孔子又强调说“克己复礼为仁”,因而孔子“仁”的思想应该涵盖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方面;用这个思想来指导实践,他进一步提出了“德治”思想和“礼治”思想。但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必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他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6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及基本内容(1)思想来源: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的新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28、,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2)基本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要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主张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施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29、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7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继承、综合、创新、文化专制、适应集权需要)(3)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为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实行民主政治,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9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1)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
30、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2)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3)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31、影响很大。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1)积极方面: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宋代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理学的实质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学说。宋代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少内容属于旧道德范畴,应当批判
32、;“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宋代理学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1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队伍扩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3)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
33、境。(4)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专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1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李贽大胆挑战宋明理学,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五论”;三大思想家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黄宗羲和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唐甄对专制君主进行了大胆的批判。(2)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都是经世致用思潮的倡导者与推动者。(3)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李贽提出
34、“童心说”;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4)指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学科问题探究】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现实启示(1)含义: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2)现实启示: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2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
35、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3怎样对儒学思想的现实影响进行辩证、客观的评价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利轻义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
36、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5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及发展历史(1)演变脉络: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2)发展历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儒家思想不被重视,因为大动乱时代需要法家的变革自强)。重创:秦朝,“焚书坑儒”(秦朝崇尚法家,实行暴政)。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冲击: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教
37、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发展:宋明时期,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封建统治需要)。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6归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认识?(1)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抗清、反专制思想可知)。经济背景: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黄宗羲重商思想可知)。思想背
38、景:程朱理学;“西学东渐”。(从“经世致用”思想和王夫之哲学思想可知)(2)规律性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亡国与亡天下”的关系对应A,排除A;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
39、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D两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2(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答案】:D【解析】:按文化常识,“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及其他书籍,“集”指历史诗歌文词等文学作品;汉代的乐府民歌属于文学作品,应选D。3(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40、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5(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6(2011年安徽
41、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项是“迎江寺”,是佛教建筑,排除;项是“老子庙”,含道家理念,排除;项“牌坊群”和项“包公祠”与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四维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吻合。7(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A项主要体现墨家的“兼爱主张”,不选;B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可选;C、D两项主要是宋明理
42、学的张,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不选。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答案】:A【解析】:区分朱熹和王守仁二人在“良知”主张上的不同。前者指圣贤书的道理;后者强调内心反省。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黄、顾、王等人的思想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儒学思
43、想的进一步发展,“承前“应该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因此排除项),“启后”是指对宋明理学(明代心学)的批判,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传统思想基础;三人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10(2011年山东卷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
44、君,名异而实同矣。(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答案】:(1)“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3)考生应作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45、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解析】: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46、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47、(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2)“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解析】: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观和历史观(放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13(2011年福建省文综38(1)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