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12月联考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的发现,直接见证了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社会的发展。如图反映出良褚文化时期A. 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B. 已具备早期国家形态C. 开始走向定居生活D. 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有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等。因此根据材料中的“王城”可以判断出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正确;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农耕经济,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良渚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D排除
2、。故选B。2. 春秋时期,身处蛮夷之地的楚国征伐随国,楚君熊通强迫属于西周宗室的随国向周王说情,要求提高楚国的等级爵位,遭到王室一口回绝。熊通大怒,“王不加我位,我自尊耳”,随即自立为武王。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 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C.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 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楚国自立为王的做法显然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战国时期,排除。故选C。3.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陆续出台一系列解决财政危机的政策,宣布盐铁官营,对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
3、贷者征收财产税,第二年又发行五铢钱。这些措施反映出西汉A. 抑商政策正式确立B. 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 经济恢复社会发展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盐铁官营政策及中央统一发行货币的政策都体现的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A排除;材料中的措施属于经济措施,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推行的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裤,名“裤褶”,褶在式样上为左衽袍服。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体现
4、了A. 少数民族引领服饰的潮流B. 国家分裂政局动荡C. 汉人在服饰改革中居主导D. 民族交流交融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在裤褶传入南方后,加宽了衣袖并改为汉族习惯的右衽,后又传回北魏并对其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对汉人服饰的影响,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D正确;AC属于度材料的曲解,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5. 963年,宋太祖“惩藩镇之弊”,在直属朝廷的府、州、军、监等同级政府中设置通判,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逐渐使“昔日节度之害尽去,据此可知通判A.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B. 主要
5、承担监察与行政职能C. 是府州军监的最高长官D. 强化了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可知宋朝的通判主要承担监察与行政职能,B正确;封建国家割据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A排除;通判主要负责监督知州,并非是是府州军监的最高长官,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6. 宋朝婺源张村村民张时,“所居临溪,育鹭鸭数十头,日放溪中,自棹小舟看守”;荆门军长林县民蹇大,薄有费业,即“常为人佣,跋涉远道。在家之日少:农村外出经商者也不乏其人”。这些现象反映出A. 雇佣关系逐渐普及B. 农村经济结构的根本
6、变革C.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D. 国家对农民控制相对松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常为人佣,跋涉远道。在家之日少:农村外出经商者也不乏其人”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相对松弛,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普及”,排除;当时农村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小农经济,B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排除。故选D。7. 明太祖时设置司礼监,掌宫廷礼仪,明成祖时宦官开始专征、监军和分镇,明英宗时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上述现象反映了A. 文官制度极不成熟B. 君主专制的腐朽性C.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D. 内阁权力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
7、期宦官的权力不断扩大,甚至掌握了皇帝的批红权,这反应的是君主专职的额腐败性,B正确;宋朝时期的文官制度就已经十分成熟,A排除;司礼监太监不属于帝国的中枢,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8. 清初小说家李渔笔下有一个穷皂隶(衙门里的差役)蒋成的故事:“只因为蒋成在衙门中,做了许多好事,感动天心,所以神差鬼使,教那华阳山人,替他改了八字,从此便改变了命运。”这反映出清初小说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B. 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 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D. 是研究社会的第一手史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因为蒋成在衙门中,做了许多好事,感动天心,所以神差鬼使,教那华阳山人,替他改了八字
8、,从此便改变了命运”体现的是小说具有教人向善的功能,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一手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小说显然不符合定义,D排除。故选B。9. 1839年,林则徐强令收缴鸦片,遭英商抵制。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却以女王的名义命令所有的烟商交出鸦片,由义律转交,并许诺“女王将以某种形式和原则做出补偿。义律此举旨在A. 便于英商日后索赔B. 维护两国地位对等C. 故意拖延鸦片收缴D. 挑起两国贸易争端【答案】D【解析】【详解】义律的行为是将清政府与英商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了清政府与英国政府之间,所以他意在挑起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故选D;此时的英国旨在打开
9、中国市场,挑起与中国的贸易争端,并不仅仅是为了索赔,更不可能维护两国地位的对等,排除AB;根据“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却以女王的名义命令所有的烟商交出鸦片,由义律转交”可知C项说法有误,排除。10. 李鸿章认为:“各口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兴办船政,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以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由此可见,轮船招商局A. 阻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 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C. 兼有军事与民用的功能D. 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以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开办对抵制外国侵略起到
10、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兼有军事与民用的功能,故选C;轮船招商局仅仅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一个军事企业,不可能阻止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轮船招商局是官办的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轮船招商局设立后起到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诱导作用,排除D。11. 康有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之制。”这表明康有为A. 未能够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B. 使传统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C. 借“西学中源”说宣传民主共和D. 强国御侮的探索受传统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
11、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之制”体现的是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政治变革,D正确;康有为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民主共和制下无君主,显然与材料不符,C排除。故选D。12. 辛丑条约在西方的正式名称为“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也被称为“拳乱协定”,实际上不承认联军的行动是对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因而有意避免“和约”二字。此举说明列强A. 意在强调军事行动的合理性B. 继续扶植清廷作为侵华工具C. 侵华的根源是义和团运动D. 并未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实际上不承认联军的行动是对主权国家发动
12、的战争,因而有意避免和约二字”体现的是列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属于对远东的解救,是一场戡乱战争,因此材料中的做法意在强调军事行动的合理性,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源在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排除。故选A。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要求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但同时又规定“国务员铺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将内阁置于总统的行政权控制之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规划的政体存有一定缺陷B. 照搬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 确立总统的权力中心地位D. 防范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
13、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但是又规定“国务员铺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将内阁置于总统的行政权控制之下,反映的是规划的政体存在一定的缺陷,A正确;B错在照搬,且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 商标广告的兴起是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下图片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A. 实业教国B. 民主共和C. 自由平等D. 民主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三幅图片的关键广告信息“爱国”可以判断出反映的是实业救国的浪潮,因此A正确;BC属于政治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5. 下图为1914192
14、0年德、法、日、英四国在华投资增长图。据此判断应该是A. 德国B. 法国C. 日本D. 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英德俄等欧洲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东顾,在此期间日本扩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但是因为英国是老牌侵略中国的国家,因此对华增长要大于日本,故是日本,英国,C正确,D排除;德国在一战期间及巴黎和会上受到列强的宰割,因此战争结束后在华势力缩减,因此是法国,是德国,AB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二 (2)比较材料一合材料二,指出北宋改革中枢权力机构出现的变化和影响
15、。【答案】(1)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集思广益,减少了决策失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变化:进一步削弱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强化了台谏机构:设御史中丞和知谏院;增设御前会议。影响: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解析】【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的三省职责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可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变化:
16、根据材料可知,设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强化了台谏机构:设御史中丞和知谏院;增设御前会议。二府三司制使相权进一步分散。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等角度进相分析即可。1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南宋、明代)的经济发展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苏州、湖州为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发达的农业区,哥窑、官窑、定窑、汝窑成为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是当时著名的瓷都,广州、明州、泉州等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这些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先
17、进,对外贸易发达相吻合;临安、中都、兴庆三个都城说明宋金夏民族政权并立。据此判定图1是南宋。图2:南方地区工商业市镇密集,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如松江是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扬州是盐业中心等,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专业化发展特点相一致;苏州、杭州丝织业发达,这与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这一结论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是明代。图3:手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出现瓷器和唐三彩生产中心,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带动了运河两岸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唐代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唐三彩出现是相吻合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出现,与唐朝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开放的贸易政策相吻合。据此判定
18、图3为唐代。【解析】【详解】本题要求根据图示内容判断其历史时期。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图1中苏州、湖州为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发达的农业区,哥窑、官窑、定窑、汝窑成为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是当时著名的瓷都,广州、明州、泉州等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这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且还存在临安、中都、兴庆三个并立的都城,由此判断可知是南宋;图3中图2中南方地区工商业市镇密集,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经济中心城市,松江是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扬州是盐业中心,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专业化发展特点相一致,而且苏州、杭州丝织业发达,这与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这一结论相吻合,所以图2是明代;手工业城市主要分布
19、在运河沿岸,出现瓷器和唐三彩生产中心,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带动了运河两岸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唐代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唐三彩出现是相吻合的,由此可知图3是唐代。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致权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治理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辩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含它而存在,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边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陈跃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双重变奏试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相关知识,论证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
20、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因俗面治”和“边疆内地一体化”互参用,在中国边疆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论证:清朝前期更多的表现为“因俗而治”的政策,如:在蒙古地区设置盟、旗,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设置理藩院等,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而同时在西南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则体现了边疆内地的一体化。清政府的这些政策既保证了局势稳定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40年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平定阿古柏叛乱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1、;中法战争后,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边疆的行省化实际上将中央集权式行省体制移植过来,加强了与内地的全方位融合。总之,这两种模式虽互相矛盾但又相辅相成,不仅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而且仍具有现实意义。【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含它而存在,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边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得出“因俗面治”和“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参用,在中国边疆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改土归流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即可。19.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1861年致总理衡门函材料二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费,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1818年一1891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欒启超饮冰室合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救国理念的变化做出合理闸
23、释。(要求:观点明确,从变化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闸释。)【答案】示例:变化:由“中体西用”到以变革政治体制为主的全方位改革。阐释: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郭嵩焘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清“中体西用”的弊端,提出了引进西学、发展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救国模式的破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以变革政治为主的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促成了“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由器物变革转向制度变革。近代中国救国理念的变化实质是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不断探索。它推动了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深化了人们对西学的认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费,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可归纳出变化是由“中体西用”到以变革政治体制为主的全方位改革。关于阐释可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及主张、戊戌变法的背景及主张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