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轮考点梳理】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4(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5(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李四光)【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
2、流(一)“师夷长技”A新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眼看世界”: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岛夷”,对岛夷的情况却一无所知。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
3、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
4、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B人民版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姚莹对中国西南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成了康輶纪行一书,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C岳麓版西学东渐、中体西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5、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中体西用”: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
6、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其实质(或目的)是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二)维新思想A新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二)维新变法思想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
7、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他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
8、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B人民版顺乎世界之潮流(二)维新变法、走向共和维新
9、变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郑观应等。19世纪9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文章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纲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严复翻译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资产阶级启蒙运
10、动。维新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走向共和:1894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主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革命派极力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改良派主张维新改良。两派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的的主要内容有: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论战(的实质)是围绕三民主
11、义展开的。论战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许多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标志着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在中国初步实现。C岳麓版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
12、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
13、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维新思想的影响: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它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维新思想并没
14、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三)新文化运动A新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忙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
15、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拿出 “利刃断铁”的气魄,“战胜恶社会”。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16、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针见血地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新文化运动也是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山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出“将
17、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B人民版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与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思想方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文化方面,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并奋起反击。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8、。其他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运动中心: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不相容;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
19、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释义: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旧文学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新文学指朴实直白的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
20、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C岳麓版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
21、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主要阵地: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2、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新人教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
2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问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4、。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B人民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十月革命前:梁
25、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思潮的竞起: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包含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团运动。无政府主义流行
26、于留日、法的学生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流行较早,影响较大。新村主义出现于留日学生及进步知识分子;极力赞扬新村里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新生活;影响较小。工读互助团运动由北京大学学生掀起;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打破“劳力”与“劳心”的差别,实现社会的改造;他们成立“工读互助团”开始实践。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主要有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胡适;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源于美国,影响较大。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主张搞阶级调和、劳资
27、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源于英国,影响较大。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社会改造应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社会革命;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由于经济上入不敷出和经常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工读互助团”走向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通过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还出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主张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实
28、业,否认中国有工人阶级,反对成立无产阶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用什么办法发展实业,需要认真选择,只有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行得通。C岳麓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
29、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考点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新人教版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
30、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
31、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三民主义的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3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
33、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B人民版孙中山的三民
34、主义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
35、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是指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先后失败;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建议,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一大,
36、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C岳麓版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旧三民主义: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西方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37、,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
38、国临时约法,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推动作用。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
39、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补充):(1)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继续与发展。(2)不同点:新三民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新三民主义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
40、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调口号;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的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紧密相联,而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评价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二)毛泽东思想A新人教版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
41、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
42、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
43、泽东为全党提出了新的目标。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
44、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45、,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B人民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诞生:近代,资产阶级改良的方法和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十月革命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志向宏伟的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改造中国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1921年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46、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依靠农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并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主要著作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47、毛泽东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在五四运动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大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
48、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毛泽东的主要著作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理论成果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这些理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不断发展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依据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岳麓版毛
49、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发端(国民革命时期):针对陈独秀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3)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50、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矛盾;1957年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
51、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三)邓小平理论A新人教版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伟大的转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伟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
52、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53、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
54、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B人民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文革”结束后,
55、受“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56、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中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共继续前进的旗帜。C
57、岳麓版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肯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邓小平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发展
58、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关于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步骤;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理论的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
59、旗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60、、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新人教版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61、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B人民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1世纪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中共肩负的历史任务及其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它是指:中共始终代表中
62、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C岳麓版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三个代表”“三个代表”的提出背景和形成过程: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
63、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的历史意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64、、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三个代表”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
65、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
66、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A新人教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问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中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67、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1964年,袁隆
68、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多年努力,在历经成百上千次试验的失败后,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
69、机。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在生物技术方面,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B人民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70、:新中国成立时,科研机构很少,科技人员不足;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国家确立自力更生的科技发展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国后,吸收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医学和农业科
71、技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走向世界的中
72、国科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注重核技术在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和平利用;中国成为拥有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成功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
73、飞船。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岳麓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
74、得突破的战略决策。1964年1O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爆炸,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太空轨道。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东方魔稻”: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突
75、破“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银河”系列计算机: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技术至关重要。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在
76、这方面奋起直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干1978年,经过五年攻关,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一”型机诞生。每秒亿次的运算速度,相当于一亿人在一秒钟内各正确运算一道数学题。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一”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
77、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16日,杨利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乘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人太空的国家,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实现了技术大跨越,成为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的国际第三代飞船。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和媒体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二)“
7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A新人教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
79、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扩大版面。这都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曲折的年代: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
80、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1、,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等,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B人民版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
82、事业的繁荣(活力初现):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共同纲领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与文化,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它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涌现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电影和戏剧创作
83、百花争艳。“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遭遇挫折):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革”的导火线;文艺界批判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批判范围迅速扩大。“红卫兵”组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江青鼓噪破除“文化黑线专政”,抹杀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文艺工作者被下放接受“再教育”;“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文化事业的繁荣(重现春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方针)作为新时期文艺
84、工作的总方向。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鼓励优秀中短篇小说等创作的“鲁迅文学奖”;中央宣传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方面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方面的金鹰奖、飞天奖;戏剧方面的梅花奖。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C岳麓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
85、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遭遇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人士被错误地批判,这种政治批判扩展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把学者的学术观点当做错误的政治主张,戴上“反党”的政治帽子。一些爱国、学有专长、仅仅针对国家某些领域的不足进行了“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迫害。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
86、在“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破坏。“文革”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 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轮番演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独占戏剧舞台,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文化大革命”中,图书报刊的出版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下降为图书3694种、杂志22种、报纸42种。文学艺术的春天: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
87、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进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5月至7月,人民日报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题,连续发表了“放”和“争”放开手脚,大胆去写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让文艺工作者如坐春风等评论员文章。同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椎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中国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
88、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从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随着世界学术的发展,中国人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勇于创新,频繁和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不断将学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三)教育事业的发展A新人教版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89、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
90、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动乱中的教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91、,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
92、义务教育的责任;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
93、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B人民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教育兴办):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使受教育
94、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到1965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教育挫折):“文革”期间,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各地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
95、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学校的学制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废止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招生办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错误做法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繁荣):“文革”结束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96、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C岳麓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扫盲教育: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次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
97、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律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
98、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如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
99、织、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稳定发展的轨道。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他们倒行逆施的做法,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
100、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考点四:(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仅采用新人教版)(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通过;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2主要内容: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
101、,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性质;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3特点(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临时约法较之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增设了“人民”一章。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5影响: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6意义:临时约法具有
10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因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皇帝“君权神授”;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君主专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根本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幼总统的权力,与封建专制主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有本质区别。 (二)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的民主思想(1)产生背景:康有为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康有为热心研究西学,探索改造中国之道。外国侵略和洋务运动使西方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特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103、;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要减少改革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3)康有有维新思想的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先师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了历史依据。(4)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民主思想的核心:君主立宪):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已有充分体现;用进化论重新解释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学说,论证中国应由“据乱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坚持渐进变革,先君主立宪后民主共和,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超越。(5)康有为变法维新的
104、具体方案:途径:上书皇帝、代写奏章、编译书籍等直接陈述。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6)康有为民主思想发展变化:时间:百日维新开始前夕。表现: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的主张,而是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制度局是一个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制度局下设法律、税计、学校、农商、公务、邮政等十多个分局,具体处理各方面政务,这显然与君主专制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2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主要内容(通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主要文章体现):用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兴民权;把“伸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提出新民说,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
105、和独立人格,新民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制定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故立宪不可操之过急。(2)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一度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自由民主,把卢梭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3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兴中会的“创立合众政府”和同盟会的“创立民国”都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根本”,主要内容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且还要防止帝制的复辟。(2)三民主义思想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密不可分。其中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革命(民族主义
106、)和颠覆君主专制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总体来说这三种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3)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借鉴: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要一次完成;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孙中山把考试权从行政机构、监察权从立法机构分离出来,把三权发展为五权,是弥补”三权鼎立”不足的探索。体现了孙中山对民主的执着追求,这有利于人才的发现,有利于推动廉政建设和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孙中山在实践中把“五权“置于大总统统一领导下,这等于否定了自己确定的分权原则。(4)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评价: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
107、具体表现为:从其最终的目标来看,它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但它只是代表广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内容。(5)发展变化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核心: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这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
108、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传播,特别是更多的人接受革命的思想,使后面革命的发生有了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2)清政府的反应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内容:皇帝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利很大;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相去甚远。钦定宪法大纲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因为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有进步的。(3)立宪派的彻底失望“皇族内阁”。清政府不但没像所想的那样消除矛盾,还处于风雨飘摇中,革命已是大势所趋。2辛亥革命中反对
109、专制的斗争(1)封建政府的瓦解1911 辛亥革命的爆发。(2)共和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3)共和制建立的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4)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3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1)二次革命(1913年):原因:袁世凯专权(对内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经过:(略)结合二次革命的形势图掌握概况。失败原因: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2)护国运动(19151916年):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10、蔡锷等人武力讨袁;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3)讨逆运动(1917年):原因:张勋复辟帝制。经过: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结果:复辟失败,黎元洪下台,段祺瑞重新执政。(4)护法运动(19171918年):原因: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经过:成立军政府、举兵北伐。失败原因:“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没有自己的武装;西南军阀的排挤。(四)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互结合和渗透。国民党独裁
111、统治的表现: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1941年,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2)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
112、,建立“三三制”政权。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3)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 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动实质和阴谋;发动社会舆论,谴责其罪行);召开中共七大。考点五:(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仅采用新人教版)(一)詹天佑1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从小就对机器制
113、造感兴趣;1872年,他成为中国 赴美留学幼童成员,在美完成小学、中学后考入第一批耶鲁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学成归国,毅然投入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21905年起,詹天佑率领工程人员,战胜天险,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并在八达岭工程中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人”字形线路,仅用四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这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完全用自己的技术和力量,由中国自筹款项,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位被选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中国工程师。3詹天佑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并为维护国家铁路权益与列强斗争,被称
114、为“中国铁路工程师之父”,周恩来赞誉他为“中国人的光荣”。(二)李四光1求学生涯(1)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2)李四光14岁独闯武汉,考入张之洞创办的武昌高等小学堂。(3)1904年,李四光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留学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同盟会会员;1910年,学成归国,被赐予工科进士。(4)武昌起义后,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当选为实业部部长。(5)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6)1920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担任系主任。(7)
115、1928年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2第四纪冰川(1)李四光从事科研,不依赖洋人,不迷信权威,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杰出成就。(2)中国第四纪冰川确立的意义: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物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李四光运用力学的观点,对新华夏体系的三个沉降带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3甩掉贫油帽子(1)1950年春回国,他受命组建全国的地质机构,规划地质科学研究、
116、勘探与教育事业,并开始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1952年,新中国成立地质部,他担任首任部长。(2)1953年,李四光根据研究,接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在中国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普查石油;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同时使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实践的证明。(3)周恩来高度评价李四光“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二轮规律总结】1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一些简要规律(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特性。这些思想既是各阶级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
117、的成果,也是总结前人教训,借鉴国外经验的成果。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把世界潮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
118、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合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2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的一些简要规律(1)“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
119、展。(2)“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革”结束,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3)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特征:由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历史表现: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特征:由学习西方到“以俄
120、为师”。历史表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思想主张及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洋务派、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及其实践的不同主要主张社会实践特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1)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同盟军及革命的统一战线等问题。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农
121、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报告,从理论上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12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用国家资本主义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中国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全国人民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主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6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
123、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三
124、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为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小结(1)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解放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反思和批
125、判思想。(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4)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走过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照搬到结合国情的发展历程:即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到“走自己的路”。(5)“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和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8中
126、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小结(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暴动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是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走自己的路”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
127、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9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从早期维新思想发展到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
128、次上升到制度层次。(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深入了一步。(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10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新文化运动有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
129、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11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影响(1)促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革命准备了领导力量。(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12中国近代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1)地主阶级: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
130、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的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中体西用”,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2)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革新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其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维新派康有为:撰写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维新
131、派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积极借用进化论思想,阐述了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的必然性。维新派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译著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其思想(进化论)风靡全国,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的信心。革命派的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激进派的陈独秀等:其思想核心是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3)无产阶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促使先进的中
132、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轮学科探究】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新特点(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开眼看世界”。(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的变化。(3)首开“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2如何认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加系统化、纲领化。(2)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秩序)与“西学”(西方的先进制度和先进技
133、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洋务派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评价(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创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
134、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2)对梁维新思想的评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
135、败。4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1)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技术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2)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5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的突出特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它有三个突出特点:(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这种态度集中
136、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2)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3)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根本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2
137、)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7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2)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
138、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办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革命要求,他们在“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的声浪中逐渐改变了对劳动人民的看法,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4)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
139、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开拓着自己的前程,逐渐为更多的青年所接受。8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内容及评价(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但都是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结果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140、(2)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3)评价: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理论。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
141、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9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比较(1)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新时期的产物,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
142、功能。(4)就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10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及影响(1)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2)主要特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
143、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3)影响: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越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
144、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及意义(1)形成过程:1976年“文革”结束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前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中共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1992年南方谈话至中共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
145、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12“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1)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历史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
146、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理论,成为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并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保持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
147、史观。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思考和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一致性,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继承、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13新中国成立后影响科技成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的坚强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
148、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14全面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含义上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2)从背景上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实质上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
149、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贯彻执行过程上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左”倾错误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15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
150、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二轮高考真题】(三年内高考真题分类精选、解析)(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1年全国卷文综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2(2011年天津卷
151、文综历史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答案】: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3(2011年浙江卷文综2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新兴
152、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 B C D4(2010年江苏卷历史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答案】:D【解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
153、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5(2010年海南卷历史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6(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獒笔下的孔子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C【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
154、统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项。7(2009年全国卷文综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8(2011年全国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55、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 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
156、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 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二)20世纪以来中国
157、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2011年重庆卷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解析】: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B、D两项是民族主义,C项是民生主义。2(2010年山东卷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
158、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答案】:B【解析】:“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2010年四川卷文综17)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A B C D【答案】:B【解析】:只有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
159、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4(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论十大关系 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ABCD【答案】:B【解析】:项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表的,不属于20世纪50年代。5(2010年浙江卷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C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 B C D【答案】:C【解析】:项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被推
160、举为总理后说的;项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革命纲领;项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的;项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6(2009广东文科基础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D【解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也印证了D项。7(20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2)小题)材料三 1924
161、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答案】:(2)主张:平均地权。变化:增加“节制资本”。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解析】:(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
162、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恢复高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 C D【答案】:B【解析】:项在建国初期提出;项是1977年改革开放前夕;项是改革开放初期;项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提出的。2(2010年广东卷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答案】:D【解析】: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
163、务。ABC三项提法与此相反。3(20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4(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2009广东文科基础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
164、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答案】:B【解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6(2011年四川卷文综37(3)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 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
165、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答案】:(3)目的: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3分)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分)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2分)【解析】:(3)建国后(1949年以来),清华大学第一次调整为单一工科院校,是为了培养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人才;清华大学第二次调整
166、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应新时期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认真理解图9、图10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校训与格言的含义。(四)(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为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
167、是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
168、”(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2)简评: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破旧立新”上找共同点;在分权体制及革命阶段上找不同点。(2)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孙中山训政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性,揭露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虚伪性和独裁性。2(2011年山东卷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
169、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3(2011年福建卷文综41B)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
170、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
171、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解析】:(1)从材料一的关键词“风气未开”、“ 操之自上,则两得之”、“ 开国会,尚非其时”可以总结出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法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是有关联的。(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谭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但从材料二的“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4(2010年福建卷文综41题选作题B题)【选修
172、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173、。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6分)(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答案】:(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析】:(1)从材料一中关键句“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先培养“新民”;从材料二中关键句“人民知识程
174、度虽低无害于民主政治”可判断孙中山认为可选建立民主政治。(2)从梁启超与孙中山的阶级本质及当时的时代潮流角度,判断二人观点在本质上是否对立及说明理由。(五)(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李四光)(20092011三年内选修部分无关于詹天佑、李四光的高考历史题)【二轮模拟训练】一(必修部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和思想理论成果)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 中国近代有本书出版后屡遭毁禁,1917年再版时作者题记:“光绪辛卯(1891 年)初刊于广州,各省五缩印,甲午奉旨毁版,戊戌庚子二奉伪旨毁版,丁巳冬重刊于京城,戊午秋七月成,更生记。”据此判断这本书是A新学伪经考 B天
175、演论 C革命军 D新青年2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4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76、,“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A“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B消灭私有制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6“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
177、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 魏源 B. 王韬 C. 宋教仁 D. 胡适7. 李鸿章认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的实践活动是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创办新式学堂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建设近代海军8. 右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兴民权、设议院 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 B. C. D. 9.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178、“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专制统治10.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毛泽东11“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
179、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1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捉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1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
180、走向成熟的是、14.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A. B. C. D. 15.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A. 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 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如何保持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16. 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是 17. 右图为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1986年,邓小
181、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 独立自主 B. 戒骄戒躁C. 团结一致 D. 实事求是18. 2008年12月18日,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与此相对应的重大事件及其理论成果是A. 马克思
182、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B. 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C. 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D. 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19.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A.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0.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
183、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点表明了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C. 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二(必修部分)(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21. 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
184、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A B C D22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歼”字头系列飞机研制成功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A B C D23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
185、水稻24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D将学术问题看成是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26“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
186、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C. 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D. “神舟5号”载人飞船27. 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共展示了近、中、远、洲际射程衔接的多种共108枚新型战略导弹。回顾历史,我国导弹研制经历一个不平常的历程。对此说法正确是在导弹研制方面苏联曾给与我国友好的帮助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经历了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历程此次阅兵显示了中国核常兼备战略反击
187、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发展导弹是为了防卫A. B. C. D. 28. 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A.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 南优2号杂交水稻C. “银河号”型计算机 D. 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29. 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
188、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了卓越贡献C. 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 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0. 下列有关新中国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1964年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劝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劝1992年“神舟”飞船取得首次试验成功 2003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A. B. C. D. 31.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纪念讲话中提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A. “南优2号”选育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189、成功C.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D“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果32.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A. “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 “文革”的发生 D. “大跃进”运动展开33. 以下各项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大量增加教育投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制定义务教育法启动“希望工程”A. B. C. D. 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的根本原因是A.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 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C. 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D. “双百”方
190、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35.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l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其中21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的是A. 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 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36. 下列关于战国“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双百”方针的说法错误的是A. 都处在社会性质开始或刚刚变化时 B. 都提倡自由争论C. 在当时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都指有一百多家学派互
191、相争辩37.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双百”方针 恢复了高考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 B. C. D. 38.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 “载人航天工程” B. “双百”方针 C. “科教兴国”战略 D. “三个面向”方针39. 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同文馆,它
192、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B. 北大红楼是新思想传播基地,主要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C. 远程教育是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唯一渠道D. 中国教育历经了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主,再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轨迹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了教育立法 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B. C. D. 三(必修部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和思想理论成果)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1.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也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20分)材料一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还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孔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材料三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
194、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哪一个政治派别创办的?(2分)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当时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2)据材料二,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是哪一个政治派别?(2分)他们试图通过大学堂的创办宣传怎样的思想?(2分)由大学堂的章程及所学知识判断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是否达到?(1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3)材料三孙中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均富”理念与辛亥革命的什么指导思想相吻合?(2分)(4)上述材料还不够完整地展现近代中国的
195、思想演进历程。请你策划一下,还应再搜集一组哪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相关资料?(1分)其最典型学校应是哪所?(2分)42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图1图2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
196、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请回答:(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2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2分)(2)材料二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二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1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1分)十年后,邓小平
197、“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四(必修部分)(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
198、,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请回答:(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4分)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4分)(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4分)(3)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4分)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4分)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
199、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 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风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200、业新局面请回答:(1)材料一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这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4分)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分)五(选修部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共2小题30分)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材料三宋教仁于1912年组建国民党,他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反对袁世凯专权。1913年,他在长沙、南京等地参加竞选,不久被袁世凯派刺客刺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
201、政治主张。(2分)其主张是否被光绪帝采纳?(1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材料二中临时参议院对中国近代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你如何评价这一贡献?(4分)(3)材料三中“宋教仁被刺案”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什么本质特征?(2分)(4)综合上述内容,你从中国近代早期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材料二材料三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
202、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毛泽东选集)1945年,李被推选为边区出席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1947年他病逝,中共中央的挽词说:“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中国现代史下册请回答:(1)材料一阐述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原则是什么?(2分)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原则?(2分)(2)材料二中,图片描述了农民游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2分)此政策为何能得到农民的拥护?(2分)中共实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精兵简政”的意见?(3分)中共对李鼎铭的评价说明了什么?(2分)六(选
203、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2小题30分)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并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经盛鸿詹天佑评传材料二 (詹天佑)在信中写道:“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那
204、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若如此,中国工程师将失掉大众的信任。”近年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以纪念他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不朽功绩。 中国通史请回答:(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其主要背景是什么?(4分)(2)指出材料一中“我的工作”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詹天佑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这一“工作”的?(4分)有何意义?(3分)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李四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205、材料二 以下是某位历史教师所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关于李四光的教学提纲:晚清时期(18891911年):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学习造船归国赐予工科进士。民国时期(1911年以后):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7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和“回国担任地质教授”的主要背景。(8分)【二轮模拟训练】答案要点及简析一(必修部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
206、流和思想理论成果)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A 甲午年是1895年,戊戌年是1898年,丁巳年是1897年,庚子年是1901年。C项出版于20世纪初,D项发行于1915年;B项天演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由严复翻译的介绍进化论的著作;A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著作,意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2D 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说法错误。A项表述中材料中没有体现。3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项。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
207、,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答案为B项。4A 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等信息,可知孙中山能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措施是“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故选择A项;B项错误,没有消灭私有制,因为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私有制的范畴;C项与实行社会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项也与实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5B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判断历史阶段特征,对照备选项,不符合阶段特征的即可排除。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陈独秀的认识都是
208、在这一时间点之后,因此把十月革命作为其转变的原因是不合适的;此阶段内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陈独秀对义和团的态度转变为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从这一信息入手,民族主义的高涨是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6. B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 此题正确选项是B。7. B 李鸿章强调的是“精熟西文”人才的重要性,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近代人才。8. D 根据校徽上
209、的英文校名和题干信息判断可以知道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答案为D。9. B 此题用排除法,“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提出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和D,“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如何从根本上救中国,不是反抗外来侵略,排除C项。10. A 这两位人物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其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早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他是“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11B 抓住材料中“革命失败以后”以及材料内容可以判断,毛泽东论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大革命失
210、败后,毛泽东等人发动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答案为B项。12D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材料反映的变化反映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13. C 毛泽东思想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而C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14. B 这是考查“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是19
211、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5. C 考查书本基础知识,难度不大。16. D 考查毛泽东思想及著作,A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D提出了经济建设等十个关系,符合题意。17. D 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18. D 用排除法,逐个对应选择,“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书本明确指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他都可排除。19. C 毛泽东强调他只是代表中共的,不是指他一人的成就,而是智慧的结晶,所以选C。20. D A、C说法错误;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并没有学习资本主义,B项不符合;而四人能
212、够成功都是因为措施符合国情,所以选D。二(必修部分)(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21B 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排除。22C 四个备选项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据题目要求“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飞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航天”使用的是宇宙飞船,排除选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23D “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应该是指新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就能体现这一点,故答案为D项。24D 解题关键是把握图片中“一九五七年
213、”这一关键信息,A提出于1995年,B在1980年以后,C是1983年提出的,D是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25D “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是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26A 材料描述的“火球”、“蘑菇云”等形容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情形。2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国际环境、技术历程、技术水准和核战略策略等角度表述,符合实际;错在“达到世界顶尖水平”。28A “三钱”所从事的领域是两弹一星。29. D 地动仪主要是获知已经发生的地震而不是预测地震;原子弹是核武器,不是和平利用;文
214、革对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阻碍作用。30. A “神舟”号飞船第一次试验成功是在1999年。2003年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1. D “载人航天”重大成果是2003年以来取得的。32. A 关键词“根本原因”,B、C、D都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33. C “希望工程”不是属于政府行为,而是社会力量办学。34. C 双百方针作为政府的方针政策,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35. C 从表彰人员名单中可以看到,归国学者占据比例较大。故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36. D “百家”是泛指众多的学术流派,不是指具体有一百多家。37. D “双百”方针为毛泽东所提出的。38. C “
215、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双百”方针于1956年;“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三个面向”方针于1983年;再结合题干可以知道考查的是教育战略。39. A B项,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提倡民主和科学、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D项近代教育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不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远程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40. B 在文革前就存在。三(必修部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和思想理论成果)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1. 答案:(1)派别:洋务派。(2分)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
216、分)历史意义:促进西学广泛传播,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任答两点2分)(2)派别:维新派。(2分)思想:实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变革教育制度。(任答两点2分)判断:没有达到。(1分)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异常顽固。(4分)(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分)(4)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1分)学校:北京大学。(2分)解析:(1)从材料一的“同文馆”及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间判断为洋务运动,答案即顺理成章。(2)依据材料二明确判断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简述其思想,说明其不能达到目的的政治根源。(3)直接回答辛
217、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特征判断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进入新文化运动时期。42答案:(1)实践活动:戊戌变法。(2分)积极影响: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2)潮流: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1分)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4分)(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2分)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1分)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
218、论。(2分)(4)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5)共同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图一中三人依次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也即回答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实践活动和积极影响。(2)从材料二图1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潮流,从材料二图2可知这是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也就是三民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是新三民主义。再简要答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的文章内容及标题,可知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识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要过程、南方谈话的主要内
219、容等。(5)开放性试题,可从时代、创新、发展等不同角度回答。四(必修部分)(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3答案:(1)含义: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2分,答出三点4分)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分)(2)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任答两点,4分)(3)条件:国家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保障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任答四点,4分)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
220、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分)解析:(1)准确释义“两弹一星”,从技术进步、国际地位及国际环境等解放答影响。(2)从国力、政策、人的努力等角度简析原因。(3)从政策、队伍、经费、人才等角度简答条件;从联系与相互促进的观点出发,简答三者之间的关系。44答案:(1)实质:“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6分)(2)反映的问题: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害。(2分)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
221、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人受冤屈,文化受阻)。(4分)(3)内在联系: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4分)认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4分)解析:(1)“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领导核心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
222、“左”倾错误导致了对科学文化界的错误批判,从个人、文化、国家等角度回答其恶劣影响。(3)从材料三的关键词“先进文化”可这是“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点明它与“双百”方针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简要谈认识。五(选修部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共2小题30分)45答案:(1)主张:仿效日本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结果:没有被采纳。(1分)说明问题:统治者与维新派的变法宗旨、阶级属性有根本区别。(2分)(2)贡献: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分)(3)本质特征: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两大势力斗争激烈,专制势力一时
223、压倒了民主力量。(2分)(4)启示:中国近代的民主发展道路曲折;仅靠改良无法实现民主政治;民主制度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任答两点,2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之间斗争的史实有全面的了解。(1)从材料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仿效日本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出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这种主张的要害在于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光绪帝是不可能采纳的,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阶级。(2)实际上要求学生回答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可结合教材叙述组织答案。(3)宋教仁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却置其于死地,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两大势力斗争激烈,
224、专制势力一时压倒了民主力量。(4)要求学生回答中国的民主之路艰难曲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46答案:(1)原则:“三三制”原则。(2分)原因:为了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2)政策:减租减息政策。(2分)原因: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2分)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2分)(3)原因:“精兵简政”的实行,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说明:中共诚恳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人都会得到公正而高度的评价。(2分)解析:本题以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
225、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要注意关键信息“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要根据图片中的字回答。(3)要结合“精兵简政”的主要作用来回答。六(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2小题30分)47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分)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科技文化等实用人才。(4分)(2)“我的工作”指:设计、施工京张铁路。(2分)背景:中国技术力量薄弱;面临国际社会压力及经费不足等具体困难。(4分)意义:较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3分)解析:(1)题要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回答。(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詹天佑的主要成就、背景和意义。48答案:(1)打破两个“洋神话”: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3分)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4分)(2)“辞官”背景:袁世凯上台,实行独裁,破坏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浪潮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4分)“回国”背景:五四运动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开端。(4分)解析:(1)要围绕李四光的两个重大贡献分析。(2)应分析李四光“辞官”面对的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而“回国”正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开端。- 7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