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1.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2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1.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材整理1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统治的确立(1)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到北京。(2)假装拥护共和,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2二次革命(1)背景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用于镇压革命,讨好列强。革命党人抵制,江西、安徽、广东通电反对。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2)战况战事主要在江西和
2、江苏的南京进行。1913年夏秋之际历时一个多月。(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深度点拨二次革命的实质二次革命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教材整理2“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1914年,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3)大造帝制舆论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
3、动。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4)操纵国会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5)“洪宪帝制”确立袁世凯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提示】不能。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政院负责。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3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2)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
4、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护国运动。(3)结果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忧惧中死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教材整理3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1)背景:“府院之争”使政局混乱。(2)经过张勋以“调停”为名,拥戴溥仪复辟。张勋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3)结果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张勋败逃。复辟终结,段祺瑞重新执政,对内独裁,对外卖国。2护法运动(1)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5、。(2)经过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举兵北伐。(3)结果护法运动失败。民主共和制度未真正恢复起来,中国仍处于列强支持下的军阀纷争局面。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0学思之窗,读了孙中山的这段话,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提示】感触最深的是“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孙中山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西南军阀的排挤。而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三是西南军阀相互勾结,排挤孙中山。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辛亥革命后,封建复辟势力和北洋军阀政府解散国会、废弃约法,推行专制、独裁、卖国统
6、治。2为维护民主与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先后组织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及护法运动。但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探究点辛亥革命后的反专制斗争史 料解 读史料一1913年,袁世凯攻击孙中山、黄兴“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扬言“彼等若敢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之”。史料中的时间及袁世凯对孙中山、黄兴的态度是关键信息。史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宣言由史料中“一人冠冕”及出处可判断该事件为护国运动。史料三此次讨逆之战,匪特为民国争生存,且为民族反抗武力之奋斗。孙中山讨逆宣言由史料中“讨逆之战”及史料出处可判断
7、该事件为反对张勋复辟运动。史料四国会被毁国体动摇,兴师讨贼救我黔黎,以谋统一,以图应变。非常国会议员通电由史料中“国会被毁”及出处“非常国会议员通电”可判断该事件为护法运动。【史料应用】(1)以上四则史料各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内在联系的主旨是什么?【提示】分别反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内在联系的主旨:孙中山等人捍卫民主共和。(2)对史料二、三、四中的历史运动应如何评价?【提示】护国运动在反袁斗争上取得了成功;反对张勋复辟斗争使该丑剧上演12天便垮台;护法运动最终失败。上述历史运动反映出孙中山为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最终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
8、行不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论拓展】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相同点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两大矛盾合流。目标:直指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方式:进行武装斗争。性质: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作用: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2)不同点原因、对象和目的不同: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镇压革命势力和独裁专制;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结果: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失败;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也没有恢复真正的民主共和。阅读
9、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适被举为一时公仆,军书旁午,万端草创,文所靖献于国民者,固甚恨不能罄其悃忱。然国号改建,纪元维新,且本之真正民意以颁布我民国约法,其基础不可谓不已大定何期袁氏逆谋终不自掩,残杀善良,弁髦法律,坏社会之道德,夺人民之生计。文故主兴讨贼之师,所以维国法而伸正义,成败利钝所不计也。第二次讨袁宣言材料二故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章关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明孙中山、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
10、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故主兴讨贼之师”的原因。(3)材料二表明袁世凯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从孙中山、袁世凯各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分析。第(2)问实际上回答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的表现。第(3)问从“困难”“将益甚”等词语可看出其目的。【答案】(1)不同看法:孙中山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看作是立国的基础,是体现民意的依据;袁世凯则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看作束缚。根本原因: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残酷压迫人民。(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扩大总统职权,建立独裁统治。1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
11、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13年2月”“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宋教仁主持改组的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希望能组建责任内阁来限制专制统治,故选C项。【答案】C2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专权的斗争,将其称为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而言的 ()A领导力量B革命任务C革命性质D斗争方式【解析】辛亥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确立共和制;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反对袁世凯实行专制,巩固共和制度。从
12、革命任务上来看,两者一脉相承。【答案】B3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发出了“非护约法无以维持国本,非讨国贼无以荡涤瑕秽”的呼吁。他所说的“国贼”是指()A袁世凯B张勋C溥仪D段祺瑞【解析】1917年,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但他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因此,孙中山掀起了护法运动。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约法”,即可判断答案为D项。【答案】D4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这表明当时孙中山()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问题B断然决定同军阀决裂C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对南北军阀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解析】从题目所给材料看出,孙中山开始认识到曾经
13、表示拥护革命的西南军阀同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是一样的。【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与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中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材料二国人职责,唯在讨袁。蔡锷誓告国人文材料三袁氏未去,当与国人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1)材料一中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梁启超对此有何看法?(2)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解析】材料一中梁启超反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他们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同点需要分析材料信息得出。【答案】(1)“他种国体”:封建君主专制或者复辟帝制。看法:梁启超表示无论何时他都要反对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做法。(2)相同点: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不同点:孙中山有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长远眼光,在当前要彻底打败袁世凯,不因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斗争;在打垮袁世凯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防止其他“谋危民国者”的重新出现。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陈旭麓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上述材
15、料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说明袁世凯上台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体现的是袁世凯上台的合法性。综合以上分析,B项只能体现合法性;C、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可以体现两个层面含义的只有A项。【答案】A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以上反映的实质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
16、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解析】责任内阁设置与否体现的是总统的权力是否接受制约和监督。设置责任内阁,可以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政体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废除内阁制,体现的是不受节制的总统权力的产生。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答案】B3“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与这副对联直接相关的背景是()A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B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D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析】由材料中“拖出老袁还我國”可知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恢复民国之意,这里的“國”指中华民国,故D项正确。【答案】D4“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
17、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此段文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武昌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解析】从题目中的“一人称帝”“滇黔独立”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叙述的内容与护国运动有关。【答案】C5孙中山曾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面对后来“帝制自为”的情况,孙中山的表现是()A成立同盟会,明确革命纲领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组织护国运动,捍卫民主共和制度D实行国共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解析】题干中的“帝制自为”指的是袁世凯1915年称帝,为了挽救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了护国运动,故C项正确;同
18、盟会是1905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颁布,国共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故排除A、B、D三项。【答案】C6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B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C最终都未取得成功D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析】三次斗争只有二次革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其余两次都在国民党被解散之后,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5年,孙中山搞中华革命党,越来越重视对权威的尊重或者独裁的倾向。他的目的还是好的,他想把革命完成,建立一个有力的政党,采取军政、训政和宪政这三个阶段,达到他民主共和的期望。孙中山在中
19、华革命党纲领中明确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这个纲领一提出,国民党内部很多人抵制他,黄兴也抵制。这个组织于是变为国民党内的一个小团体,很孤立,在整个社会也很孤立。袁伟时昨天的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造成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之后“很孤立”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的“1915年”得出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被袁世凯强行解散,必须重新组织以进行反袁斗争。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越来越重视对权威的尊重或者独裁的倾向”“他想把革命完成,建立一个
20、有力的政党,采取军政、训政和宪政这三个阶段,达到他民主共和的期望” 可以得出重视夺取政权和独裁倾向,小团体的做法,民主共和三阶段比较漫长,另外结合旧三民主义的缺点来作答。【答案】(1)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被袁世凯强行解散,必须重新组织以进行反袁斗争。(2)重视夺取政权和独裁倾向,小团体的做法;民主共和三阶段比较漫长;旧三民主义的缺陷;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民主共和的社会条件缺乏。(答出三点即可)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立下的遗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21、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却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
2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尚未成功”的遗留问题和毛泽东认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新创”的民主思想的内容。【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主要围绕“三民主义”寻找解题思路,结合民国之初政治的混乱、民权的缺乏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作答(民族主义,民族平等与民族解放;民权主义,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民生主义,新中国经济建设尤其是土地改革)。第(2)问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只需对所学知识正确再认再现即可作答。【答案】(1)遗留问题: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
23、无实,民国初年政治形同闹剧。宪法规定主权在民,但革命后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没有兑现。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没有体现,妇女的参政权也没有落实。依据: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的普选权。完成了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2)民主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
24、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天津文史资料选材料三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从一姓之威严驯服亿兆,尤为总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1)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决不多发一言”又说明了什么?(2)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3)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对此你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解析】 第(1)问应在充分阅读两则材
25、料的基础上把握段祺瑞也是军阀势力的代表这一实质问题,当时段祺瑞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但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第(2)问应联系“府院之争”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第(3)问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要明确段祺瑞是北洋军阀势力的代表,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专制这一本质问题就好回答了。【答案】(1)目的: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导致了众叛亲离。(2)原因:段祺瑞和黎元洪在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上矛盾激化,结果被黎元洪免职。目的: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3)不赞同。理由:段祺瑞绝非真心拥护共和。材料一中的目的是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材料二中对袁世凯复辟“决不多发一言”是因为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材料三中的目的是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他重掌大权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就充分暴露了他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