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本试卷共10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宇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
2、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 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
3、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 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
4、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材料二: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 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
5、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
6、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 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材料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
7、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 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孙犁抒
8、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
9、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 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
10、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
11、弱诗性就越强。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
12、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 分)A.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B. 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D. 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4. 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 分)5.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
13、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
14、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
15、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
16、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晴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17、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那是您的事。我
18、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撒销原判的。”“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他们没有犯罪是吗?”“我想是的。”“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又沉默了。“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
19、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B.典秋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达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C.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
20、,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D.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B.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C.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
21、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D.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8.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中面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6分)二、文言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9-12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
22、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皱手之药者,世世以拼避统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绕,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弧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橘。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
23、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光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道遥游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道遥乎寝卧其下/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道遥乎/寝卧其下/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道遥乎/寝卧其下/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24、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道遥乎寝卧其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量词,是古代计算容量、重量的单位,计量官俸的单位,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B.有难,指遇到困难,也指突发灾难,文中指吴国趁越国突发天灾,出其不意攻打越国。C.惠子,战国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合纵抗秦,是庄子好友,两人有多篇论辩传世。D.罔罟,指渔猎用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栖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子种出的大葫芦能装容量为五石的水浆,但会因为不够坚固而裂开,剖开作瓢,也因为宽大而装不下任何东西。B.庄子建议惠子换
25、一个思维方式,不从常规去考虑葫芦的用处,而是把它当作大樽,利用它的浮力,帮助自己渡江。C.庄子举狸狌和斄牛例子说明小的事物和大的事物在有些时候都是无用的,有用无用的价值判断是可能相互转换的。D.庄子追求绝对的自由,大树虽于人而言无用,但避免了被砍伐,能安然存在下去,体现了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追求。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6分)(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5分)(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26、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
27、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28、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梁惠王:魏惠王。梃(tng):木棒。耨(nu):锄草。刍荛(chro):割草打柴。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
29、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C.“弑”在封建时代称君杀臣、父母杀子。如
30、“放弑其君则残之”。D.文中的“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称纣王,因残暴无道,最终导致商朝灭亡。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C.梁惠王想洗雷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外来之敌。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
31、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4分)(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5分)18.选文孟子梁惠王上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3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分)(1)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2)孔子认为质朴和文采的不协调会表现为“_,_”(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得不到广泛认可和尊重的句子是:“_,_”(4)大学之道中“_,_”,三句表明物和事皆
32、有规律,推演万物就可以接近大学之道了。(5)李白的将进酒中“_,_”两句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的忧愤不平。(6)赤壁赋“_,_”写出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三、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八百字。答案1.D (
33、A“本质特征”表述错误,“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说法绝对,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C“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2.B (A“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C以偏概全;D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文中无据。)3.D4.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每少一个要点扣掉1分
34、。)(答出两点得4分,一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5.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每个要点1分,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材料一:端正个人心态或者抵制社会环境的浮躁、商业化,2分; 材料二:以诗意的态度改造生活或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改造,2分; 材
35、料三: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人物、意境、语言等方面诗化,使作品充满诗意,2分。)(“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6.B(“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错)7.D8.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9.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处为说话中的沉默。
36、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6分。每处3分,标点符号表意功能1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分)10.A 句意: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患其无用”完整的动宾结构,故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D;“彷徨乎无为其侧”中“其侧”前省略介词“于”,“(于)其侧”是后置状语,修饰“无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A。11.B B.“指遇到困难,也指突发灾难”说法有误。“有难”指发难,文中指发动进攻。句中“越有难,吴王使之将”意思是指越国向吴国发
37、动进攻,而非吴国进攻越国。故选B。12.A A.“也因为宽大而装不下任何东西“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句意是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故应是指瓢太大了,没有像它那么大的值得拿来盛放的东西。故选A。13.(1)我们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得钱)不超过几金罢了,现在一下子卖出药方就能(得钱)百金,还是卖给他吧。(2)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取材的要求,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解析】(l)“为”,动词,从事;“洴游絖”,漂洗丝絮;“过”,超过;“”,卖出;“与”,给。(2)“大本”,主干;“中”
38、,符合;“规矩”,圆规和方矩;“涂”,通“途”,道路;“顾”,回头看。【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外地人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
39、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潮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曲曲,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
40、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优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估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14. B “彼陷溺其民”中“彼”为主语,“陷溺”为谓语,“其民”为宾语,成分齐全结构,独立成句,“民”后断开,另外,“王往而征之”中“王”为主语,“往而征”作谓语,“之”作宾语,可
41、见此为独立句子,排除A;“日”后一般需要停顿;“仁者无敌”,“仁者”为主语,“无敌”担当谓语,结构完整,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本句句意为: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故选B.15. C C.“弑”在封建时代称君杀臣、父母杀子”理解错误。“弑”在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故选C.16. C C.“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彼陷溺其民”,这里的“彼”指的是“秦、楚君主”,所以此处所说的“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是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行为。故选C。17.(1)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
42、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解析】(l)“仁”,名词用作动词,讲求仁;“义”,名词用作动词,讲求义;“遗”,遗弃;“后”,轻视。(2)“东败于齐”,被动句,在东边被齐国打败;“南辱于楚”,被动句,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18.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最后重申自己的立场: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解析】选文孟子梁惠王上第2段,孟子先是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
43、仁义“就行了”。他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然后孟子引出自己的观点“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分析自己个观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这是先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即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自己的父母,不会轻慢自己的君王,这是从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最后重申自己的立场:“仁义”足以立国。综上分析,其论述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亦有
44、仁义而已矣;然后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最后重申“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立场的。【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把义放
45、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娃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
46、:“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就是因为它们像人却被用来殉葬,(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如果对百娃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勒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棒打
47、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若是这样,不是太大了吗?”孟子说:“百娃还认为小呢。”齐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百
48、姓共同享用它。百姓认为小,不应该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应该吗?”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杀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虚无道的人被称作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既残又贼的人,被称作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
49、潮生。(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0.【写作方法指导】1、材料分析这是一则思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弄清楚两则名言的意思,分析孔子和程颢对于“义”“利”的观点有何不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
50、而取义。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无疑,孔子的观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尤其是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意思是“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天下之事,只有义和利这两个方面”。程颢实际上是为我们提出了正确的义利观,要以义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见利害义。这个思想在本质上与孔子思想是一致的。2、思路指引无论是义还是利,如果以自私的角度出发,那么即使是义,也是不义;相反如果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使取利,也是义。由此可见,只要是以“社会价值”为起点,为初心,所言所行能一以贯之,就是最好的义利并举。可以立意为:义利并举,善莫大焉;劝“义”不应否“利”;必要时要舍“利”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