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高考质量测评12月联合调研监测高三生物一、选择题: 1. Taq酶是一种发现于嗜热菌中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在PCR扩增技术中有重要的作用,由我国台湾科学家钱嘉韵最先分离成功。下列关于Taq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 Taq酶可以为DNA复制过程提供能量B. Taq酶耐高温说明温度对Taq酶的活性没有影响C. Taq酶耐高温的特性与其特定的结构有关D. Taq酶的基本单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2、酶具有专一性;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详解】A、酶只起到催化作用,不能
2、为DNA复制提供能量,A错误;B、Taq酶耐高温,但温度能影响Taq酶的活性,B错误;C、酶的结构决定功能,Taq酶的耐高温特性与其特定的结构有关,C正确;D、Taq酶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氨基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故选C。2. 由COVID-19病毒引发的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COVID-19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有极强的结合力,是病毒锚定侵入细胞的关键。该病毒可以攻击人体的肺泡、心脏、血管、肾脏及中枢神经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下列说法错误的
3、是()A. 人体内不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存在差异,但其DNA上都存在编码ACE2的基因B. 病毒通过识别ACE2入侵细胞,体现了细胞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C. ACE2的合成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参与才能完成D. 宿主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将侵入的COVID-19病毒吞噬、分解,分解产物被排出细胞或再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人体内不同细胞
4、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故所含基因相同,DNA上都存在编码ACE2的基因,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病毒无细胞结构,故病毒通过识别ACE2入侵细胞,不能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C、ACE2为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其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故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参与才能完成,C正确;D、经特异性免疫等过程后,宿主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将侵入的COVID-19病毒吞噬、分解,溶酶体分解的产物有的对细胞有用,如氨基酸等,不会排出细胞外,而一些代谢废物会排出细胞,D正确。故选B。3. 如图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Na+和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下
5、列说法错误的是()A. 钠钾泵同时具有物质运输和催化功能B. 主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不止ATP一种来源C. 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D.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对其吸收葡萄糖没有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Na+-K+泵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将K+运输到细胞内同时排出Na+,以维持细胞内外的K+、Na+浓度差;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Na+和葡萄糖的过程可借助于Na+浓度差将Na+和葡萄糖同时运进细胞内。【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钠钾泵可作为载体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同时催化ATP的合成,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
6、输,其能量来源于膜两侧钠离子的浓度差所产生的势能,故主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可来源于ATP和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所产生的势能,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钠离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量来源于膜两侧钠离子的浓度差所产生的势能,不需消耗ATP,但呼吸抑制剂会抑制钠钾泵的功能,间接影响钠离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影响葡萄糖的吸收,故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对其吸收葡萄糖有影响,D错误。故选D。4. 科学家首次鉴定出人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存在“年轻因子”多梳蛋白4(CBX4),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同年轻
7、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CBX4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提示其在细胞衰老调控中起关键作用。下列说法不支持该观点的是()A. 表达CBX4基因的细胞不会凋亡B.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CBX4基因,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加速衰老C. 通过一定技术使CBX4基因过量表达,可延缓细胞衰老D. CBX4可能通过抑制与衰老相关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衰老: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详解】A、由题知,在衰老细胞中,CBX4基因的表达量降低,说明其对细胞衰老有调控作用,但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确定,A错误;B、将CBX4
8、基因敲除,即细胞中无表达产物,可以加速细胞衰老,B正确;C、由题可知,CBX4基因表达产物越多,可对细胞衰老有抑制作用,可延缓细胞衰老,C正确;D、CBX4基因表达可抑制细胞衰老,说明其可能抑制细胞衰老相关酶的活性来延缓细胞衰老的,D正确。故选A5.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核膜并不会消失和重现,而是长时间的完整存在。另外,与细胞分裂直接相关的纺锤体不在细胞质而是在细胞核内形成,这种有丝分裂称为封闭式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封闭式有丝分裂因纺锤体在细胞核内,所以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B. 酵母菌经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即为子一代个体,两个子代的DN
9、A完全相同C. 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D. 酵母菌的有丝分裂过程与动物细胞不同,与植物细胞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封闭式有丝分裂与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同,在其有丝分裂前期,细胞核膜不会消失,纺锤体在细胞核内形成。纺锤体的正常生成是染色体排列的必要条件。纺锤体的完整性决定了染色体分裂的正确性。【详解】A、染色体会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平均分到细胞核两端,并生成两个DNA相同的细胞核,再生成两个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A错误;B、DNA不仅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于细胞质中,两个子细胞的细胞核DNA完全相同,但细胞质中线粒体的DNA可能不完全相同,B错
10、误;C、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丝的形成,细胞核中复制加倍的染色体不能平均分到两个细胞核中,则会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酵母菌的有丝分裂与动物、植物的有丝分裂均不相同,其细胞核核膜不会消失和重现,且纺锤体在细胞核中形成,D错误;故选C。6. 研究人员发现一只表现为少精症的突变小鼠,他们用仪器分别检测正常小鼠和突变小鼠曲细精管中各种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精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曲细精管中DNA含量为1C的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精子B. DNA含量为4C的细胞中均含有两条X染色体C. 突变小鼠表现为少精症的原因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被阻滞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
11、D. 精子形成过程中,有脂质物质起到了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因精原细胞的DNA含量为2C,故DNA含量为2C的细胞为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1C的细胞为精细胞或精子;初级精母细胞的DNA为4C。DNA含量由2C到4C的变化过程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详解】A、精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C,则曲细精管中DNA含量为1C的细胞对应精细胞、精子,A正确;B、曲细精管中DNA为4C的细胞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1条Y染色体,B错误;C、据图可知:与正常鼠相比,敲除鼠的4C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略微增加,2C细胞(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增加,而1C细胞(精细胞)减少
12、,说明敲除鼠精子形成过程阻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C正确;D、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激素属于脂质,故精子形成过程中,有脂质物质起到了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B。7.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一些内含子序列、基因和基因的间隔区序列等,能转录为非编码RNA,例如tRNA、rRNA等,建议将这类转录生成此类非编码RNA的DNA片段称为RNA基因,它们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从本质上说,此类RNA基因不同于RNA病毒中的基因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的RNA基因之间可以重新组合C. 据此推测,
13、mRNA也是由此类RNA基因转录形成的D.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某些非编码RNA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些非编码序列,可以转录出非编码RNA,它们不能编码蛋白质,但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分析可知,此类RNA不能转录出编码RNA,而RNA病毒中的RNA可以转录出编码RNA,故从本质上说,此类RNA基因不同于RNA病毒中的基因,A正确;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也会在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故不同的RNA基因之间可以重新组合,B正确;C、mRNA是编码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
14、而此类RNA基因是非编码RNA,C错误;D、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核糖体的成分含有rRNA),tRNA和rRNA均为非编码RNA,D正确。故选C。8. 下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已知白化病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0,且II-8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上图涉及的性状中隐性性状分别是单眼皮、无酒窝、白化病、红绿色肓B. 控制眼皮单双与酒窝有无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自由组合C. 用红绿色盲基因探针检测-11个体的体细胞,有可能不形成杂合双链区D. -11与一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25/
15、144【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1)“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2)“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3)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详解】A、遗传系谱图中, II-7和II-8都是双眼皮,其女-11是单眼皮,说明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同理可知,无酒窝、白化病、红绿色肓都是隐性性状,而双眼皮
16、、有酒窝为显性性状,A正确;B、遗传系谱图中, II-7和II-8都是双眼皮,其女-11是单眼皮,因为双眼皮是显性性状,说明控制眼皮单双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同理可知控制酒窝有无的基因也在常染色体上。由于II-8既是双眼皮又是有酒窝,而 II-7为无酒窝,其女-11是单眼皮和有酒窝(重组性状),因为不考虑交叉互换,说明控制眼皮单双的基因与控制酒窝有无的基因不连锁,可以自由组合,B正确;C、红绿色盲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II-8不患红绿色盲,说明她是携带者,而 II-7也不患红绿色盲,说明他没有红绿色盲基因。-11不患红绿色盲,但她有1/2的概率是纯合子,1/2的概率是杂合子,所以用红绿色盲
17、基因探针检测-11个体的体细胞,有可能不形成杂合双链区,C正确;D、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I-1和-2都不患白化病,II-6是白化病患者,II-7也不患白化病,所以II-7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II-8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所以-11,2/3的概率不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1/3的概率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由题意知白化病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0,可知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100,则表现正常的人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100-1)/10000-1=2/101。由C选项可知,-11有1/2的概率携带红绿色盲基因,所以-11与
18、一表现正常的男性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32/1011/4=1/606,后代患红绿色盲病的概率为1/21/4=1/8,所以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1-1/606)(1-1/8)=613/4848,D错误。故选D。9. T细胞容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特殊CD4受体有关。如图为HIV的结构示意图,已知逆转录酶在T细胞的细胞质中起作用,逆转录形成的DNA会整合到T细胞的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IV侵染细胞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T和A的碱基配对B. HIV侵染细胞时,只将RNA注入细胞,其余的蛋白质和酶均需要宿主细胞提供C.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一定不能通过核孔D.
19、被病毒侵染的T细胞增殖形成的子代细胞,在没有新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合成病毒的相关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1、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1)DNA的自我复制:DNADNA;(2)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DNARNA蛋白质;(3)逆转录:RNADNA;(4)RNA的自我复制:RNARNA。2、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详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其逆
20、转录形成DNA在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T与A配对的现象,A错误;B、HIV是逆转录病毒,自身携带逆转录酶,本质是蛋白质,侵染细胞时,逆转录酶会进入宿主细胞内,B错误;C、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逆转录得到的DNA,可通过核孔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C错误;D、HIV病毒侵入T细胞后,逆转录得到的DNA整合到T细胞的染色体上,随T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在子代细胞中可能存在病毒的相关蛋白质,D正确。故选D。10. 油菜是雌雄同株植物,可异花传粉。其雄性不育性受细胞核内的MS5a、MS5b、MS5c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5a为恢复可育基因,MS5b为不育基因,MS5c为可育基因,且三者之间的显
21、隐性关系为MS5aMS5bMS5c。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2:2:4: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雄性不育植株不能自交,只能做母本B. 雄性可育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6/25C. 只研究雄性育性性状,该油菜种群的交配方式有24种D. 要判断某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基因型为MS5cMS5c的个体杂交【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种植物的雄性育性受一对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5a为恢复可育基因,MS5b为不育基因,MS5c为可育基因,
22、且其显隐性强弱关系为MS5aMS5bMS5c,因此雄性可育基因型为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MS5bMS5c。【详解】A、雄性不育植株不能做父本,只能做母本,不能自交,A正确;B、雄性可育植株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2:2:4:2,产生的配子MS5a:MS5b:MS5c=5:1:4,自由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MS5bMS5b、MS5bMS5c)=1/101/10+21/104/10=9%,B错误;C、据上分析可知,雄性可育有4种基因型,共有16种自由交配方式,雄性不
23、育有2种基因型,以其作为雌性,雄性可育作为雄性共有24=8种交配方式,故该白菜种群的自由交配方式共有16+8=24种,C正确;D、某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或MS5bMS5c,要判断某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MS5cMS5c)个体杂交。若后代出现雄性可育性状,则该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c;若后代全部是雄性不育性状,则该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D正确。故选B。11. 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是常用的遗传学材料。某纯种灰身雄果蝇群体经60Co照射后可从中筛选出果蝇甲,果蝇甲产生的各种配子活性相同,且基因均正常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4、A. 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选出果蝇甲B. 纯种灰身雄果蝇群体经60Co照射后产生果蝇甲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C. 正常黑身雌果蝇乙与果蝇甲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灰身D. F1中仅表现型为黑身雄果蝇的个体染色体形态正常,其余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图中果蝇甲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由射线照射引起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2、甲乙杂交得到F1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能根据表现型进行筛选,所以筛选可不用光学显微镜。【详解】AB、经60Co照射后,果蝇甲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移到X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5、该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并筛选出来,A、B正确;C、亲代XBY与XX杂交得到的F1中,雌果蝇均为XBX,均表现为灰身,C正确;D、甲BOXBY与乙杂交,乙的基因型是bbXX,产生的配子类型是bX,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XBX:BbXY:bXBX:bXY=1:1:1:1,其中,灰身雄果蝇染色体正常,其他果蝇染色体都异常,D错误。故选D。12. 一个随机交配的果蝇种群,有一对相对性状甲和乙(由基因A、a控制),经统计,它们的数量之比为甲:乙=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一定为显性性状,乙一定为隐性性状B. 可通过分别统计雌雄群体中甲、乙性状个体的数量比,判断该性状是否为伴性遗传C. 该种群
26、中A与a基因频率相等D. 选取一对具有该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即可判断甲乙的显隐性【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把生物的性状区分为各个具体的单位称为单位性状。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显现不同的性状的现象。【详解】A、某种性状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取决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大小,而该基因的频率大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环境的选择有关,所以并非数量大的性状一定为显性性状,A错误;B、可以分别统计雌雄群体中,甲乙个体的数量比是否为3:1,来判断该性状是否与性别有关,有关则是伴性遗传,B正确;
27、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甲乙性状对应的基因型,故该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等,C错误;D、若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Aa,与aa杂交,得出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则无法判断该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D错误;故选B。13. 世界上有650余种毒蛇,有剧毒的蛇就达195种。其中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推测不合理的是()A.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B.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C.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D. 毒液可能作用于轴
28、突上的Na+、K+通道,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上传导【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所构成,突触内神经信号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穿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或出现超极化)。【详解】A、由题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核肌肉细胞间的传递,正确;B、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呼吸肌,B正确;C、若毒液
29、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呼吸肌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错误;D、毒液作用于轴突的Na+、K+通道,会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的传导,会导致呼吸肌麻痹,D正确;故选C。14. 研究人员通过对绿豆芽幼根施加一定浓度的油菜素(BR)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观察主根长度,发现油菜素(BR)对生长素(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一定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每组应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将结果求平均值B. 据图分析,曲线中ab段主根伸长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C. 该实验证明了油菜素对绿豆芽主根伸长生长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D. 若BR也有促进
30、根伸长的作用,从细胞角度分析,BR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影响根的伸长【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在低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可能杀死植物。而且,在较低浓度范围之内,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在高浓度范围内,生长素的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抑制作用也就越强。【详解】A、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设计需要遵从重复原则,即每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并求平均,A正确;B、据图分析,不施加任何激素时,主根长度为6cm,a点表示BR浓度为100nM时,主根长度为3cm,b点表示BR浓度为100nM,IAA浓度为10nM时,主根长度为2cm
31、,即ab段主根伸长生长受到抑制逐渐增强,B正确;C、该实验中BR的浓度只有0nM与100nM,无法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其是否具有两重性,C错误;D、若BR具有促进根伸长作用,那么它只可能通过增加细胞数量或体积的方式达到目的,即通过影响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影响根的伸长,D正确;故选C。15. 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数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 集团内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
32、响C. 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D. 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A【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中的天敌1和天敌2之间)。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
33、生着很大影响。【详解】A、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A正确;B、集团内捕食情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错误;C、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C错误;D、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A。二、选择题: 16. 下列关于科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 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C. 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D. 卡尔文循环的发现和
34、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途径的研究,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答案】AC【解析】【分析】1、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2、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详解】A、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该方法为荧光标记法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B、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B正确;C、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这是对细胞学说进行的补充,C错误;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
35、基酸的转移途径进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卡尔文循环用14C追踪C元素的转移途径,D正确。故选AC。17. 在胚胎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和器官构建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实验证明,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完全由基因决定B. 已分化的细胞仍可具有细胞分裂能力C. 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成S型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 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可能与周围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的诱导有关【答案】B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
36、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化方向受基因、机体、环境的共同作用,A错误;B、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加深,细胞的分裂能力逐渐下降,已分化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分裂分化,B正确;C、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成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D、由题意可知,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改变,可能与周围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诱导有关,D正确。故选BD。18. 2019年3月28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
37、孕,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细胞连接蛋白家族成员PANX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B. “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方或母方C. 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卵子死亡”的致病基因D. 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答案】C【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
38、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卵子死亡是卵子在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者受精后一段时间死亡的,在男性中不会发病,A错误;B、 根据题意,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含致病基因的卵子会退化凋亡而死亡,因此其母亲只能提供不含有致病基因的卵细胞,故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父方,B错误;C、该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产前诊断是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卵子死亡
39、”的致病基因,C正确;D、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所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突变,D错误。故选C。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条件的变化,一些作物的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中国的小麦育种团队改变了传统的育种理念,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开展穿梭育种合作,从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 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隔离C. 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D. 穿梭育
40、种通过优势互补改良小麦品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答案】ACD【解析】分析】育种过程利用的中国小麦和国外引进的小麦之间进行杂交,说明两种小麦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从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属于杂交育种,其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两个地区的小麦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种”可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C正确;D、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
41、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ACD。20. 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B. 免疫系统通过阻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即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 在炼钢炉前工作的工人,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出D.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改变,尿量不会增多【答案】A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
42、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正确;B、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阻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只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一个方面,B错误;C、在炼钢炉前工作的工人,相当于处于炎热环境中,此时体内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出,C正确;D、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改变,但机体细胞外液增多,因此通过调节作用,尿量会有所增加,D错误。故选AC。三、非选择题:21. 随着
43、化石燃料的大量应用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据研究,205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会由如今的396mmol/mol增加到550mmol/mol,到本世纪末可能会达到700mmol/mol。为研究高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鼓槌石斛为研究材料,在温度适宜湿度70%的条件下,分别以CO2浓度380mmol/mol和800mmol/mol两种条件进行处理,每种处理设置3个重复组,对每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制造的干物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高CO2浓度可以_鼓槌石斛
44、净光合作用速率,是由于CO2浓度升高促进了_的进行。(2)高CO2浓度降低了鼓槌石斛的气孔导度,但并未发现光合午休的现象,原因是_。(3)结合高CO2浓度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高CO2度有效提高鼓槌石斛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意义是_。(4)研究人员发现,高CO2浓度会抑制鼓槌石斛的细胞呼吸速率。若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请简述实验思路_。【答案】 (1). 提高 (2). 暗反应(或CO2固定) (3). 环境中的高CO2浓度可以抵消气孔导度降低带来的影响,提高胞间CO2浓度,保证细胞可以吸收到充足的CO2,以满足光合作用的进行,防止光合午休的出现。 (4). 高CO2浓度引发温室效应,可能导致高温干
45、旱,鼓槌石斛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5). 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鼓槌石斛若干,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用浓度为380mmol/mol的CO2进行处理,另一组用浓度为800mmol/mol的CO2进行处理。两组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避光培养。测定两组鼓槌石斛的呼吸速率。【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目的为研究高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等,温度和湿度为无关变量,各组之间应保持一致。【详解】(1)据图1可知:与380mmol/mol的CO2浓度相比,800mmo
46、l/mol的CO2浓度下,鼓槌石斛的净光合速率升高,故高CO2浓度可以提高鼓槌石斛净光合作用速率;是由于CO2浓度升高促进了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的进行,进而促进了光合反应的进行。(2)比较图2和图3可知:高CO2浓度降低了鼓槌石斛的气孔导度,但环境中的高CO2浓度可以抵消气孔导度降低带来的影响,提高胞间CO2浓度,保证细胞可以吸收到充足的CO2,以满足光合作用的进行,防止光合午休的出现。(3)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高温干旱,据图4可知:高CO2浓度下鼓槌石斛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环境。(4)欲通过实验验证高CO2浓度会抑制鼓槌石斛的细胞
47、呼吸速率,则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因变量为细胞的呼吸速率,温度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此外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生理状态相同的鼓槌石斛若干,均分为两组(无关变量一致);其中一组用浓度为380mmol/mol的CO2进行处理,另一组用浓度为800mmol/mol的CO2进行处理(单一变量);两组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避光培养(无关变量等量且适宜);测定两组鼓槌石斛的呼吸速率(测定因变量并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找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二氧化碳浓度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22. 减
48、数分裂在生物的有性生殖中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科学家在揭开该过程奥秘的探究中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请根据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比利时的细胞学家Edouard van Beneden做了一项重要的观察。他发现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卵子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为2,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_。(2)为了确定减数分裂各阶段的顺序,1900年,Von Winiwarter取出生一天、一天半、两天一直到28天的雌性小兔,解剖出卵巢,观察比较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如果刚出生的小兔卵巢中的细胞分裂相为A,出生两天的分裂相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则这几种分裂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有人用
49、雄性小兔重复上述实验,却不能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相,原因是_。(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两两配对的。科学家Montgomery发现有一个物种(2n=14),染色体间的大小差异很大。他推知,染色体的配对不可能发生在父本间或母本间。他的推理依据是:染色体对间的大小不合适;_。(4)通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是一对大小相等形状一致的染色体,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已知笨蝗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不等,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减数分裂时,这条性染色体只能待在一极。Carother统计了300多个后期的细胞,发现这条性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的比例接近_,这说明同源染色体是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
50、。【答案】 (1).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 A、B、C (3). 雄性小兔到初情期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4). 配对完成后,有一条染色体不能成对(染色体数目为奇数) (5). 1:1【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2.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1)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条,而卵细胞与精
51、子中的染色体数则都为2条。原因是精子和卵子是经减数分裂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2)取出出生1天、1.5天、2天28天雌性小兔的卵巢,观察比较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发现刚出生的小兔卵巢中的细胞分裂相为A,出生两天的分裂相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由此推测这几种分裂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B、C。用雄性小兔重复上述实验,却不能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相,是因为雄兔到初情期才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子。(3)配对应该发生在父本与母本染色体之间,而不是父(母)本染色体自身配对,理由是如果父本(或母本)染色体(各7条)自身配对,那么必然存在不能配对染色体
52、;只有配对发生在父本与母本染色体之间,才能全部染色体都两两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就是现在所说的同源染色体。(4)Carother发现笨蝗细胞中有一对常染色体大小不等,而雄蝗虫的性染色体仅一条,减数分裂时这条X染色体只能待在一极。Carother统计了300多个后期的细胞,发现性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比例接近1:1,这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某一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减数第一分裂后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
53、殖细胞减少一半。23. 家蚕性别决定为ZW型,雄蚕产丝多,色蚕丝销路较好。幼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现有1只纯合幼蚕时期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1只纯合幼蚕时期体色透明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选择F1中结绿色茧的家蚕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表现型及比例F2体色正常绿色茧:体色正常白色茧:体色透明绿色茧:体色透明白色茧=8:1:8:1F2体色正常绿色茧:体色正常白色茧=8:1(注:结白色茧的家蚕在幼蚕时期易感染病毒而存在一定的致死率)回答下列问题:(1)亲本中作为母本的是_(甲/乙),其基因型为_。(2
54、)控制幼蚕体色的基因和蚕茧颜色的基因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理由:_。(3)让F2中体色正常绿色茧的雌雄家蚕杂交,后代体色透明的雌蚕中产绿蚕丝的个体占_。(4)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家蚕体内可获得发绿色荧光的家蚕。现以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受精卵为材料插入一个基因A,但基因A插入位点不可知。请设计杂交实验(可以用F2家蚕作为材料),判断基因A是否插入到控制幼蚕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_。【答案】 (1). 乙 (2). GGZtW (3). 遵循 (4). 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茧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5). 67/81 (6). 让
55、该转基因雌家蚕与雄家蚕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若后代的所有雌家蚕均没有荧光,雄家蚕均有荧光,则插入点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家蚕均有荧光,则插入点不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所有雄家蚕均没有荧光,雌家蚕均有荧光,则插入点不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F2个体中,雌、雄个体在体色上个体比例不同,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Z染色体)上;雌、雄个体在茧的颜色上个体比例相同,说明控制茧的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详解】(1)F2中雄性个体均为体色正常,说明F1中雌性个体基因型为ZTW,所以亲本中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TZT,雌性个体基因型为Z
56、tW;根据F2中雌、雄个体在茧颜色上均出现绿色:白色=8:1的比例,说明F1个体中关于茧的颜色基因杂合,基因型为Gg,所以亲本基因型分别为GG和gg。据此可知,父本为家蚕甲,基因型为ggZTZT;母本为家蚕乙,基因型为GGZtW。(2)由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茧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由于蚕茧颜色与体色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可以单独考虑蚕茧颜色,在F2中,由于白色茧的个体部分死亡,出现绿色茧:白色茧=8:1的性状分离比,可得白色茧个体死亡5/9,又因为F2中绿色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GG:Gg=1:2,产生配子的比例为G:g=
57、2:1,所以F2后代中,白色茧个体为1/94/9=4/81,绿色茧个体为1-4/81=67/81。所以F2中体色正常绿色茧的雌雄家蚕杂交,后代体色透明的雌蚕中产绿蚕丝的个体占67/81。(4)为确定基因位置,直接用转基因雌蚕和雄蚕进行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若后代的所有雌家蚕均没有荧光,雄家蚕均有荧光,说明插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且ZZ个体有荧光,所以插入点在Z染色体上,则插入点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家蚕均有荧光,说明插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所以插入点在常染色体上,则插入点不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若后代的所有雄家蚕均没有荧光,雌家蚕均有荧光,说明插入基因的遗传与性
58、别有关,且ZW个体有荧光,所以插入点在W染色体上,则插入点不在控制体色基因的这条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需明确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及相关表现型及比例的确定和计算。24. 进化论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_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但其没有解释_的本质,同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在个体水平而非_水平。(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3)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但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体的致病性都不是一成不变
59、的,他们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化军备竞赛,最终实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共存。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进化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_改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_。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请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原因:_。【答案】 (1). 自然选择学说 (2). 遗传和变异 (3). 种群 (4). 突变和基因重组 (5). 基因频率 (6). 共同进化 (7). 病原体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只有能够抵抗植物抗病特性的个体可以存活并繁殖后代,从而使病原
60、体的生存能力逐代增强,导致植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解析】【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
61、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但其具有局限性,没有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同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在个体水平而非种群水平。(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3)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军备竞赛导致植物和病原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病原体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只有能够抵抗植物抗病特性的个体可以存活并繁殖后代,从而使病原体的生存能力逐代增强,导致植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
62、时间,故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需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25.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感到不适。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将被免疫系统消灭。如图为病毒侵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反应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病毒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2)据图可知,病毒侵入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_,被_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3)被激活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细胞,同时合成并释放出B细胞生长因子,其中
63、B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_。(4)效应T细胞结合靶细胞并使其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_的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是_(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的结果。(5)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免疫系统是如何相互协作将病毒彻底清除的?_【答案】 (1). 皮肤和黏膜 (2). 抗原 (3). T细胞和B细胞 (4). 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5).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的分泌 (6).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7). 细胞凋亡 (8). 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体液免疫分泌抗体结合病毒,最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2)免疫过程2.细胞
64、免疫(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2)免疫过程【详解】(1)病毒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构成。(2)病毒侵入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后,被T细胞和B细胞识别后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3)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被激活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细胞;同时合成并释放出B细胞生长因子,据图可知,B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分泌抗体。(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即细胞凋亡。(5)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免疫系统相互协作将病毒彻底清除,过程是:先经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体液免疫分泌抗体结合病毒,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