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过程: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1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的正误。(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提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提示】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2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作用的说法的正误。(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防治稻田
3、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2)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3)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4)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1某一营养级能
4、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1)能量来源(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2能量流动特点(1)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
5、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的原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能量流动中的两个“不同”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1)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
6、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2)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视角1 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1(2017安徽模拟)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AD,BE,CF
7、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B图中应是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2(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出了三个营养级,其中bhfdg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C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图中表示出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共三个营养级,其中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
8、入量,h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ch,cdf,die,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正确;图中乙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可改变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植物体的能量(B1)、流向分解
9、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视角2 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3(2017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能量流动从
10、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 250 kJ,C正确;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4(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A项,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 B项,第二营
11、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C项,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 357是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2a1要少。D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规律法”解决能量流动计算问题1能量传递效率100%2能量传递
12、的最值计算生产者消费者视角3 生态金字塔5(2017玉溪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b或d中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为本年度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固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
13、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C正确;b和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D错误。6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和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C图中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和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14、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模型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一般随营养级升高而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特殊形状天然生态系统一定正立,某些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可呈现倒立状况树昆虫鸟人工鱼塘,生产者的生物量可以小于消费者的生物量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实例(1)概念(2)水循环概念:水以3种形态
15、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3)碳循环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a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b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c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a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
16、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2)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总之,二者之间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判断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的正误。(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提示】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2)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3)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4)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2据图回答。(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
17、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甲、丁依次是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在甲和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则是CO2。1碳循环过程及特点(1)碳循环过程图解图甲图乙(2)过程解读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3)碳进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途径归纳由无机环境生物群落CO2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a有机物CO2大气中b生产者、消费者遗体残骸、粪便CO2大气中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
18、O2大气中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关于物质循环的两个误区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元素”。2“物质循环”中的“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在生物群落内部各种元素是不循环的,只单向流动。视角1 物质循环的过程1(2017广东湛江一模)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的碳全部
19、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B图中A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错误;、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过程可以减少大气中CO2量,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C错误;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D错误。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碳平衡的破坏D本题的突破点在于双向箭
20、头,双向箭头的一端是生产者,另一端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甲为生产者,其他成分中箭头指向多的为分解者,即丁为分解者,剩余的乙、丙为消费者。生物群落的构成需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甲、乙、丙和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代表动植物细胞呼吸的是指向大气中的CO2的箭头,不包括c、d,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也就是甲和丁,故缺少类群丙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正常进行,C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气中的CO2迅速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一看二看三看视角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应用3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21、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故A正确;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故B正确;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的能量属于,无法比较能量的总和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C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
22、进行,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D正确。4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图2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4、5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
23、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图2中的和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连线)种类传递形式实例(1)物理信息.化学物质a蜜蜂跳舞、孔雀开屏(2)化学信息 .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 b光、声、温度、湿度、磁力(3)行为信息 .物理过程 c有机酸、生物碱和性外激素【提示】(1)b(2)c(3)a2信息传递的作用由此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发挥维持生
24、态系统稳态的作用。3信息传递的应用(1)人们模拟传粉昆虫的信息吸引传粉昆虫前来帮助植物传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人们也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3)人们还利用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传递的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的上市时间。1判断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的正误。(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提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
25、,提醒同伴逃避敌害。(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据图回答。(1)如图所示表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图中“信息”可来自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2)由图可知,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即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1信息传递的范围2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
26、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视角1 信息传递的类型、作用和应用1(2017河南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杀灭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A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但不能直接杀
27、灭有害动物,B错误;要提高黄麻产量应促进其营养生长而抑制其生殖生长,延长光照时间不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有利于提高产量,C正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2(2017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D选项A、B描述的是物理信息,选项C描述的是化学信息,而选项D中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并未利用
2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原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判断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视角2 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考查3(2017四川成都一中测试)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29、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C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信息传递是单向或双向的,B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错误;信息传递的功能之一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4(2017长沙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30、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A在食物链中,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与三大功能的关系图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1(2016全国乙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31、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故A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故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故C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2(2016全国丙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
32、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C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C项正确。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
33、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D项错误。3(2016天津高考)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A选项错误;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
34、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B选项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C选项错误;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选项正确。4(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
35、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D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5(2016全国丙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6、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 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
37、能开始,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散失。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6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7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8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都属于物理信息,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体现为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鸟类的“求偶炫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