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保定模拟)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 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B)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
2、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2(2020西宁模拟)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这是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中的记述。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B)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禁止缠足法令,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故B项正确。3(2020云南模拟)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
3、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解析: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的内容反映与战争有关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有关不符,故D项错误。4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这反映了(C)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解析: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
4、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5(2020河南中原名校统测)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A)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解析:据材料“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
5、人和礼义廉耻”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6“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7(2020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
6、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C)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8(2020聊城模拟)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D)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解析: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社会舆论将对日
7、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9(2020威海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B)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10(2020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
8、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析:因为甲午战争激发人们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甲午战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11(2020泉州模拟)读下图,导致18981919年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D)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18981919年”时间不
9、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报刊数量变化,不能说明报刊的拥有者是政府,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18981919年”不符合,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提倡创办报刊、宣传思想,故D项正确。12(2020太原模拟)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B)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10、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在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C项错误;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大家庭好处在哪里?
11、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你在外面做事情,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撑。你在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为你在外面做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材料二20世纪初,工厂吸引人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
12、庭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以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这冲击了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14分)答案:(1)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有利于生产;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担负着教育和养老的职责;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2)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衍生;以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家庭为本的观念。原因:工业文明的发展;新
13、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认识: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互爱、和谐的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14(2020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近代早期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1850年前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20世纪初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
14、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阐述: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信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信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
15、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信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信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示例二)论题:通信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阐述: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信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信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信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信工具的出现,通信方式更加多样,通信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二战后,现代通信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信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因此,通信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