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好题考点自测1.2015全国卷,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20江苏高考,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2018北京高考,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
2、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2017年11月浙江选考,2,2分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5.2021江西南昌高三摸底检测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
3、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说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构建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6.2019天津高考,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
4、异同的原因。(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7.2016全国卷,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8.汉武帝时期,董仲
5、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用“天下之贤人”等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9.2020海南第二次统测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诗经礼记尚书等的内容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
6、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1.2019全国卷,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12.2018天津高考,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
7、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3.2021皖江名校月考北宋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很多士大夫耽于享乐,但仍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影响广泛。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C.践行了“致良知”理念D.完成了儒家社会信仰的重建14.2021年1月浙江选考,5,2分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
8、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15.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
9、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
10、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6.2016江苏高考,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7.2021河北衡水模拟明清学术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如史地学,以往只是王
11、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 明清时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学思潮的发展B.阳明心学的推动C.加强专制的需要D.西学东渐的影响18.2020山东高考,5,3分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9.2021贵州贵阳摸底检测顾炎武反对盐铁专卖,指出由商人自由贩卖才是“得中正之法”;唐甄认
12、为财富的生产和增殖是一个自然而然进行的过程。出现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集权的强化B.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主导D.抑商政策的松弛考法帮变式训练1.2021山东新高考模拟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2.2016海南高考,4,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
13、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2021山东青岛调研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儒家学说主流地位的确立C.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D.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很重要4.2019北京高考,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5.2019全国卷,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
14、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6.2021湖南雅礼中学检测唐代有些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些学者主张“以己意解经”;有些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B.导致儒道佛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7.2020甘肃兰州重点高中模拟朱熹向宋孝宗进谏,“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纯胸中之“天理
15、”,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8.2020湖北武汉六中质量检测王守仁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据此可知,王守仁倡导()A.良知在修养中的主动性B.用良知来支配人的行为C.对客观知识的学习D.发明本心,安身立命9.2020湖北武汉六中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
16、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10.2021河北石家庄质检顺治十二年,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1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
17、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是朱学还是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除黄宗羲外,当时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这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
18、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7分) 答 案1.C根据材料“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家学者将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
19、,这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称颂“三代”之美不等于反对社会变革,B项错误;儒者称颂“三代”之美,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不是复古,故D项错误。2.B本题考查墨家学派的思想。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关注普通民众的利益,其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排除A项;儒家强调社会等级和谐,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3.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材料“以力假仁者霸
20、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孟子反对“以力假仁”,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排除;“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仁政,故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善,故D项排除。4.C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反映的是主体情感上的好恶,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要排除私心干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长处,故C项正确。5.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根据材料可知,老子和邹衍都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说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先秦时期的思
21、想家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不是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唯物色彩,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6.【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孔子的“一匡天下”与孟子的“定于一”表明二人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孔子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与孟子的“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表明二人都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这种实现国家统一、恢复周礼的要求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相关。“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即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而孟子“尊新王”,表明其希望由实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这种不同与二人所
22、处时代特点不同有关,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影响力,故孔子对周天子抱有幻想;而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服术行法”“主势之隆”等可以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由材料“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以得出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由材料“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可以得出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秦实践法家思想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商鞅变法的成功及其影响,即秦奉行法家思想,经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用法过度,二世而亡,体现了实践法家思想的失败。【答案】(1)同:实现
23、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2分)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2分)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分)(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3分)成: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了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7.C“五经”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
24、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D项错误。8.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文化的“大一统”有利于维护政治“大一统”,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因此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9.B春秋诗经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是儒家强调的等级观念,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被引入法律之
25、中,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项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10.CA项表述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可排除;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统治者对佛教、道教态度的变化,结合汉代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相对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错误。11.B本题从程颢的诗切入,考查程颢的思想。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
26、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可见其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12.B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国家应该以民为本、社稷应该为民而立,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27、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13.A从材料“范仲淹、欧阳修等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影响广泛”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这些知识分子并没有否定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B项错误;C项“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可排除;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D项是陆王心学形成的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1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
28、主张于人生日常处通过内心反省来明理,因此C项正确。15.【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等信息作答。第(2)问,材料一中宋明理学融合的对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材料二中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对儒、释、道的界限的模糊,对自身理论的升华,体现了宋明理学的“生命力”。考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宋明理学的内涵、影响等知识点作答。【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
29、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3分)(2)略。(9分)16.C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等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说明他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所以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7.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史地类著作大量出现是由于经世致用思想和实学思潮的发展,A项正确。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心性修养,B项错误;大量史地类著作的出现与加强专制无关,C项排除;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对史地类著作的影响非常有限,D项错误。18.B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题干材料是关于黄宗羲对“崇本抑末”含义的解释,
30、从他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指全部的商业活动,指的是“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再结合所学可知,其论断意在强调不能抑制有益于民生的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黄宗羲的主要意图在于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项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不是目的;黄宗羲只是提出了对“崇本抑末”的新看法,看不出其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思想,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发展有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并非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19.B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思想家的经济主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顾炎武和唐甄都主张经济自然发展,反对政府干预,这主要是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因素的影响
31、,B项正确。顾炎武和唐甄谈论的是发展经济的主张,这主要基于官营工商业制约民营工商业的发展,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顾炎武和唐甄的思想不是小农经济的产物,C项错误,排除;明清政府继续推行抑商政策,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C孔子以玉比君子德行,使“玉有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成为“风潮”,说明崇德重教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瓦解,排除B项;佩玉成为“风潮”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且材料未涉及玉器制造技术,排除D项。2.A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学,主张“浩然之气”的涵养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
32、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品格,这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完善,故选A项。个人独特性格与个人品德并不相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孟子并没有突破礼制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抗专制暴政,排除D项。3.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有关内容。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敬天保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庶人者,水也”等可知,这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再到战国时期的荀子,他们都有类似的思想主张,这体现出民本思想源远流长,C项正确。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项错误,排除;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B项错误,排除;题中史料侧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如何以民为本,这与孔子建立和谐人际
33、关系的主张有着原则上的区别,D项错误,排除。4.C本题从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变化切入,考查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学说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位列官方史书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能解释汉代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故B项错误。司马迁撰史记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5.D佛教是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其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主流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面部表情和服饰方面,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
34、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6.D唐代学者抛开汉儒的研究方法,强调经义,关注心性等问题,这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D项正确;唐代研究儒家经义,并未背离孔孟之道,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佛、道的传播与其教义,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唯物思想,C项错误。7.C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据材料中“大本者,陛下之心”“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可得出,朱熹认为“心”是最根本的,要通过心中的“理”驱除人欲,这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提高道德修养,做到“正心诚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朱熹要求君主提高自身修养,不是极力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君主的道德要求,不是遏制臣民
35、的欲求,也不是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故B、D两项错误。8.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强调道德意识对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即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良知的主动性,排除A项;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9.C顾炎武肯定人的私利与欲望,实际上肯定了工商业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其主张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顾炎武的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但并非对宋明理学彻底的否定,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项;“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10.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器”“道”等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强调的是
36、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思想,B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但此题侧重考查的是王夫之的论断体现的思想,A项错误,排除;王夫之的论断针对的是格致之学而不是专制统治,C项错误,排除。“摒弃了”说法错误,D项排除。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改变君权过重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无论是朱学还是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黄宗羲外,当时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可概括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
37、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传入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各种派别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学的传播、思想解放、救亡图存和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3分)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3分)(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3分)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