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淳于髡失鹄得赏战国时,齐王派淳于髡献鹄于楚王,以示友好。谁知,途中淳于髡不小心竟让鹄破笼而出,冲天而去。淳于髡思索再三,还是手提空笼去见楚王。淳于髡对楚王说:“齐王派我献鹄,不慎飞掉,本想自杀,又怕人说楚王因鸟伤了使臣;想另买一只来顶替,又觉得不妥;想逃之别国,又怕两国因我而伤了和气。所以前来道明实情,甘愿领罪。” 楚王见齐国使臣如此信义,不仅没有怪罪,反而重赏了淳于髡,还盛赞了齐国。 上述这则讲诚信的典故虽然年代远了点,但仍不失现实意义。 说真的,淳于髡能做到这一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作为一个齐国向楚国敬献礼品的使臣,在途中却把礼品丢失了,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按那时的常情回齐国和去楚国
2、都只有一条死路。在这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淳于髡确实有两条活路可走:一是逃之夭夭,从此隐姓埋名,这在当时也是行得通的。二是花钱另外买一只鹄献给楚王,尽管弄虚作假,还是能蒙混过关的。想必在当时,淳于髡是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但最后淳于髡选择了诚信,实际上也就选择了死亡。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足见淳于髡的人品高尚。 后来开明的楚王重赏了诚信至上的淳于髡,这是淳于髡事先没有想到的。 实事求是地说,以诚信为本的中华民族并不乏淳于髡式的诚信之士,他们都把讲真话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诚信不仅没有获得像淳于髡那样的奖赏,反而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使诚信者遭殃,弄虚作假者吃香。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先建立起一种讲诚信、讲真话的环境。因此,有必要重温“淳于髡失鹄得赏”这则典故,从中体味诚信的真谛,使之能形成一个“讲诚”和“奖诚”的好环境。如此,事业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