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列宁曾说:“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列宁意在说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必要性 B推行固定粮食税符合实际 C俄国有必要退出一战 D实施新经济政策刻不容缓【答案】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名师点睛】关于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
2、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强制推行余粮征集制C.
3、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名师点睛】要注意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客观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3.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
4、时苏联(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及其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项在题干所示时间之前就开始了,而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933年至1937年是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从题干材料小麦和面粉的价格明显看出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业,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
5、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及其影响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农业增产D新经济政策提高生产力【答案】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建设5.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出现,并迅速受到美国观众的追捧,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这里的“逃避和解脱”是因为( )A.快节奏的生产生活使人身心疲惫 B.二战爆发造成人心惶惶思想消极
6、C.股票投机过度导致人们信仰缺失 D.经济衰退失业狂潮造成社会恐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20年代末”、“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造成了社会恐慌,人们通过看电影寻求心理安慰,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20世纪20年代末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错误,二战爆发于1939年,排除;C项是经济大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但不够D项全面和准确,排除。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1929年
7、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名师点睛】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即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和世界局势的紧张。2.导致了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化,即由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全面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3.促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世界性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等。6.据记载,美国的私人投资率1929年占GDP的16%,1941年则占GDP的14%,私人投资率在新政期间的恢复最为有限,主要源于( )A新政对危机的缓解作用有限 B新政遏制了市场的自由发展C新政侧重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新政短时间内无法明显见效【答案】C考点:罗
8、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名师点睛】对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的认识与理解。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
9、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7.戴高乐执政11年,其政府共制定了3个中期计划。密特朗政府强调要把计划作为经济“总的调节因素”,以“缩减地区差别”和“保持各部门平衡”。材料反映了二战后法国( )A.用计划经济取代自由放任政策 B.靠国家力量控制私人企业生产C.用“新自由主义”化解“滞胀” D.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戴高乐执政11年,其政府共
10、制定了3个中期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二战后法国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推行政府干预经济,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计划经济”不等同于“宏观调控”,排除A;B项“控制私人企业生产”与“宏观调控”意思不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戴高乐总统执政的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法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8.1956年2月,美国新闻总署和美国广播公司在华盛顿联合举办了一场展览会,宣扬“在美国人人都是资本家”。与这一口号相对应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推行国有化,生产资料全民所有B.股
11、份制公司发展推动资本社会化C.富人正在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 D.企业规模缩小,人人能开公司【答案】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股份制公司【名师点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9.“最穷的和最富有的,在交税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个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表明北欧的福利制度( )A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施用
12、对象是贫困失业人群C以牺牲富人根本利益为基础 D对消除贫富差距功效显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福利制度通过社会资本的再分配缓和社会矛盾,题干所示现象正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表现,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施用对象是贫困失业人群,排除B;C项“以牺牲富人根本利益为基础”的说法错误,因为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可能从根本上牺牲富人的利益,排除C;“福利国家”制度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贫富差距,排除D。故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
13、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对“福利国家”制度目的与评价的认识。(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评价:积极:扩大了国内消费,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10.1955年,苏共在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它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决定。此规定( )A.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恢复B.改变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C.给予集体农庄一定的自主权D.运用价值规律提高农民积极性【答案】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
14、革农业方面相关措施11.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他”的经济改革( )A.承认企业的独立地位B.取得一定成效,但未突破传统C.使农业得到加速发展D.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他”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据此判断选项: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推行了“加速发展战略”,突破了传统经济模
15、式;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农业状况堪忧,排除;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概况12.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为避免“缺点和错误”中共中央( )A召开八大,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B借鉴苏联,全面推行一五计划C加速探索,发布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实行调整,提出和落实“八字方针”【答案】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中共八大【
16、名师点睛】把握到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值得肯定。1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把工业化建设放在优先地位 B去私有制变革决心坚定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片面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比重相当低。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排除;C项表述不够准确,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排除D。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及其特征1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
18、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核心内容B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将农业生产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劳动力【答案】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名师点睛】对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意义和不足的认识与理解。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15.19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111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 B.设立经济特区C.尝试现代企业制度 D.乡镇企业普遍发展【答案】B【解析】1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对外开放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A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对外开放”信息不符,排除C;D项表述本身不够准确,而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特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
20、放的“窗口”,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16.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正式启动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单一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获得承认【答案】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名师点睛】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
21、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
22、、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彰显了党对经济的领导作用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标志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涉及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这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指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说法明显与题干信息
23、不符,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把握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答案】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24、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19.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主要体现在( )A美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最大B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世界货币C美国可以随意改变美元汇率D美元与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5、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世界货币,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没有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随意改变”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相关特征【名师点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影响的认识:1.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3.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等。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为国
26、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答案】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济体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进程21.“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
27、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它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世界经济组织,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没有大国主导的特征,排除B;欧盟没有南北合作的特征,排除D;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
28、确。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济体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名师点睛】把握到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特点:1.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2.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要求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一致,是世界上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特点。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和经济集团,而且还是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组织。22.二战后,区域性经济组织获得很大发展
29、,有人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模式:模式一: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二: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三: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三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洲联盟 D东盟【答案】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合组织 23.右图漫画中所述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欧共体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C欧洲公民的认同感有所加强 D.助推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答案】C1111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欧盟欧元及其影响【名师点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世界
30、意义: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2.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3.文化上: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4.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24.在美英等 23 个国家签署关贸总协定协商降低关税的时候,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1949 年,美、英、法、德等 17 个国家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委员会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出了
31、4张禁运清单, 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都属于禁运范围。这反映出( )A.国际政治格局影响全球化进程B.全球化仅限于资本主义国家C.战后世界贸易体系阻碍全球化D.意识形态决定国家经济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美苏冷战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委员会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 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都属于禁运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本身错误,题干信息亦体现
32、不出,排除;C项属于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相关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美苏冷战影响25.劳斯莱斯公司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C中小规模企业取代垄断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答案】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33、,共50分。)26.(18分)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改革经济,迎来不同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完善”既有体制为宗旨的理论和政策使一度受到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
34、得到修补和延续,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社会发展的停滞,并在勃列日涅夫晚年再度出现了类似斯大林晚年的由体制僵化而走向危机的状态。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美国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模仿”苏联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结果。(4分)(4)结合上述材料,就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答案】(1)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美国:以工代赈,解决经济危机(2分)(2)措施:国有企业;指导性经济计划;福利制度。(6分)(3)结果:一定
35、程度触动体制,取得一定成效(2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挽救苏联经济(2分)(4)启示:改革要符合国情与客观实际;积极借鉴成功经验;敢于突破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3)本问考查的是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结果,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揭示的是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围绕“客观进步作用”与“不足”两个方面展开。关于“客观进步作用”,即一定程度上触动传统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关于“不足”,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征;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
36、义建设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措施;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相关概况【名师点睛】对“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影响是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社会稳定,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经济上是生产分配都有严格的计划指令,政治上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中央书记手中,思想就是个人崇拜。造成的影响是苏联的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开始时一度和生产力相适应),损害生产积极性,不利
37、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27.(16分)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条 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章程所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第二条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材料二 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的哥嫂同时
38、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1959年11月4日)。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刨红薯,民工过路,歆慕不已,都到地头捡残屑,驱之不去。一个新发明,红薯藤磨粉。(1959年11月13日)顾准商城日记(1959-1960)材料三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
39、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111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1经济参考报)(1)根据材料一,概括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意义。(6分)(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4分)【答案】(1)特点:生产资料集体化,集体劳动,按劳分配。(4分)意义:克服小农分散经营的弊端;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利于工业化(2分)(2)状况:陷入三年经济困难(2分)。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40、破坏;左倾错误忽视规律急躁冒进;自然灾害(4分,任答两点即可)(3)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措施: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1978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第二小问,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以下方面: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等。考点:中
41、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大跃进”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八字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师点睛】关于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三大改造的推行: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
42、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中共八大的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正,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43、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8.(16分)二战前后,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变化显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4年成立以来,不断推
44、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并指明其目的及严重危害。(6分)(2)材料二中相关国际组织的建立有何重要背景?世界经济面貌由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应遵循的基本法则。(2分)【答案】111(1)措施: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2分)目的:转嫁危机。(2分)结果:恶化国际关系,引发二战,危害世界。(2分)(2)背景: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教训;战后重建的需要;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主导建立国际经贸组织(4分)影响: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美国经济霸权确立;全球化得到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迅速。(4分)(3)基本法则: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利共赢。(2分)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相关概况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