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32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通史限时集训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w通史限时集训(二)(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洛阳一模)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B由材料“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存恤楚众”可知通过分封诸侯王稳定局势,王国的存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封国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问题而非社会风俗,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封国的必要性而非其弊端,故排除D项。2(2019郴州一

2、模)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地方行政区划,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客观效果,因此不能体现出与主观愿望

3、相背离,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D项。3(2019绵阳一诊)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家的学术研究A材料“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使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消除”一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4、;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4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A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5(2019襄阳二模)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和“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表明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

6、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皇权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性,故排除B项;“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说明选人受到世家大族的控制,故排除C项;材料“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说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6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A根据材料“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

7、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可知,注重农业耕作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故排除B项;通过材料不能反映前代的耕作技术水平,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时、因地、施肥、选种等农业技术,故排除D项。7(2019常州一模)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A根据材料“旧时冶作马排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

8、其利益,三倍于前器用充实”可以看出水排应该是水力冶铁工具,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冶金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冶金中水排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炉温是冶金技术的进步,而非冶金材料的新创造,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领域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用动力的革命,故排除D项。8(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时期议题理据内容 汉文帝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灾异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礼法议尊宝鼎祥瑞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9、灾异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了,故排除D项。9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

10、,一次就给谢安9 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根据材料“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可知纸的种类多,朝廷下令作为书写工具,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纸的出产地和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营、私营等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故排除D项。10(2019汕头一模)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

11、势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C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故排除D项。11(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2、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B由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说明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12(2019郴州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C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

13、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宜宾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

14、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

15、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由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逐渐南移;由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由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第二小问作用,从国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

16、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第二小问影响,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任答4点)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任答3点) (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任答3点)影

17、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应结合材料从家国同构的视角说明古代中国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