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是在反侵略斗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对应学生用书第60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
2、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二、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参与。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2)戊戌变法对西学态度的变化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光绪皇帝
3、以“上谕”的形式肯定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意味着清王朝公开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学放在“师尊”的地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中国近代完整的教育观的形成(1)戊戌变法明确规定变革科举、废除八股,把西学和中学置于
4、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西学在中国广泛、深入地传播开辟了道路。(2)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完全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逐步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堂的教学体制、内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近代教育观和教育原则引导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特别是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观的确立,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戊戌变法促使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3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政治上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的主张,强烈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变封建专制
5、制度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经济上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近代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等文化教育上废八股、变科举,提倡西学,建立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和提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等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20世纪初,随着新型的西学观和近代教育的宣传和实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已经自觉抛弃了封建的八股文、科举,转向学习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道路、追求进步和真理。
6、(2)变法图强的思想启蒙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封建专制的掘墓人,是近代社会构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戊戌变法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1清末新政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奖励实业”政策:190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商部,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商部自成立后,制定并颁布商律、革命“耻言贸易”的旧观念、奖励在工商实业上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掀起了国内投资实业的
7、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会的成立:1907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商务总会,专门用于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由此,商会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在商会的组织领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以商会组织为纽带,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历史舞台。(2)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属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制开始的。科举制的废除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破坏了封建制度原有的人才基础
8、,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解体;另一方面,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普及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式人才的培养:废除科举制后,从恢复和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成归国,因此,20世纪初期第一次出现了留学的热潮。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宪。所以,新政的推行,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3)军事体制改革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是军事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清朝军制的改革经历了从八旗和绿营到湘军和淮军再
9、到新军的编制过程,同时在军官训练、陆军和海军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军在战术、训练、教育、装备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初级的近代意义上的军队水准。清政府本想以新军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军的产生和壮大,导致清王朝出现了愈加深刻的危机。(4)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饬吏治,合并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二是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立宪。新政时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但最终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时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2清末新政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积极影响(1
10、)经济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3)传统社会全面解体,现代社会崭露头角。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资政院、谘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
11、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1(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1890 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 “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D材料中“畅销中国之货”“仿造外洋之货”“开采矿山”均属于兴办实业,联系史实可知马建忠在1890年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提出兴办实业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而不是在精神层面唤醒国人,故排除A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但没有涉及是否放
12、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而不在于从政治层面支持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故排除C项。2(2019开封一模)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D梁启超的话意在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及不同结果,从中引导人们进行
13、反思。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制度,最终没能走上富强的道路,由此反思洋务运动的弊端,说明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3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D清政府代表顽固派势力,西江总督代表的是开关地主阶级,张骞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对变革形成共识,希望通过制度使
14、清政府发展起来,摆脱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虽说明地方督抚等提出变革建议,但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革命党起义对清政府的影响,故C项错误。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洋务运动与近代化史学新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信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芃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包括
15、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1(权威预测)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C当时既有传统儒家教育面向科举,又有材料中“新式学堂”“留学生”为洋务运动培养实际人才,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推进到制度层面史学新论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1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命题思考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努力还主要限于技术层面,而维新变法运动则将近代化推进到制度层面,更加系统和深入。2(权威预测)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C“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在康有为等人的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故
17、C项正确。清末新政的影响史学新论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它们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也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但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
18、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初宣布实施新政,新政的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社会矛盾激化;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近代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清末新政已经逐渐进入全国卷命题者的视线,并且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屡有体现。所以,应把清末新政纳入近代中国应对民族危机和近代化探索的主干知识复习备考当中。3(权威预测)1901年新政以后的10年间,民族资本的投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泛。除棉纺织业和缫丝业外,面粉、肥皂、烟草、电灯、锅炉、铅笔、工矿等行业都陆续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对象。在这10年间,民族资本投资于轮船公司,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就有17家之多。这说明()A政府引导加速民族资本发展B轻重工业比例渐趋于合理C政治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民间投资以交通业为重点A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实业”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发展迅速应与此政策密不可分,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