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卷(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A根据材料可知,诸侯因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的典籍销毁了,而这些典籍都是宗法分封制的体现,这说明诸侯有意突破宗法分封制度的限制,进一步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
2、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C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说明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体现出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租佃制的信息,故排除A、D两项;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没有形成田庄经济规模,故排除B项。3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
3、,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D根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4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
4、的分权制衡D材料“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分领制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体现出元朝行省正官之间权力相互分权与制衡,故D项正确。5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有利于宗族建设,而北方由于受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
5、影响,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宗族建设的负担,故D项正确;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宗族建设,但不是造成“南强北弱”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宗族建设不仅与宗法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儒家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方宗族建设,但不是造成“南强北弱”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6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之所以接受“西用”,只是为了保全较高级的“中体”的手段。它与“吾道一以贯之”的信条相矛盾,放弃了天道名教浑然一体、不可切割的思考方式,却留存了中国道统的核心内容。这反映出“中体西用”()A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B旨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学说C具有高度文化
6、自信的特征D推动中国开始工业化历程C材料说明“中体西用”虽然放弃了传统的思考方式,却以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体现出高度文化自信的特征,故C项正确;开启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始于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是全面学习西方的学说,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7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D根据材
7、料可知,五四运动后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爱国救国行动,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B项错误;开启民主革命运动的是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8下面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 352290 791117213 48219302 792415 447138247 96919323 456577 257178342 21119353 895675 173208461 812
8、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C表格体现是国民政府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选C项;该时间段是国民政府时期,故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20世纪20、30年代不是一战期间,故排除B项;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排除D项。9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B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C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D根据材料“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并结合所
9、学知识可知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开展合作社运动,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在1958年开始,故排除A项;19501953年进行土地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排除C项。10学者郑永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材料“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
10、垮台”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A项发生在1978年,B项发生在1984年,D项发生在1982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材料“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说明此时中国的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鉴于此,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故C项正确。11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材料反映出()A罗马统治者的法律至上观念B万民法不适合罗马社会的发展C罗马法是维护统治的工具D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C由材料“
11、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可知,罗马法成为维护罗马统治的工具,故选C项。121881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因出席议会的致辞被篡改,与内阁大臣发生激烈争执,不欢而散。内阁大臣们一个个拂袖而去。临出门时,他们冷冰冰地抛过来一句话:“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不能争辩!”此时的英国国王()A无权过问国家政务B由内阁决定其职责C无权参与政务决策D失去对内阁任命权C材料“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不能争辩”说明了君主不能提出与内阁决策相反的意见,说明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失去了政务决策权,故C项正确;国王出席议会,说明可以过问国家政务,只是没有实际权力,
12、故A项错误;英国通过议会制定的一系列宪法性质的文件决定国王的职责,故B项错误;虽然国王不能参与政务决策,但内阁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故D项错误。 13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这种看法()A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B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C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D认为自然科学主导了文明进程B材料强调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说明牛顿的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13、,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经典力学的评价未有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牛顿经典力学的作用,不是内涵,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14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体现了()A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B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C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D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A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可知,其政治理念是廉洁的政府,故选A项。15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14、, 新建铁路13 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故排除C项;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故排除D项。16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美国
15、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A由材料可知,美国国务卿亲自介入国际象棋比赛,且比赛双方为美国和苏联,说明了冷战期间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选A项。17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C根据材料“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可知,
16、商鞅力图通过法律来加强专制君王的统治,故C项正确。18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A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故选D项。19某学者在其著作中以“爆发”“狂澜”“蔓延”“转向”“退潮”“低潮”“终结”为篇名逐年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下表是节选其中四篇的部分章节标题,其对应的篇名正确的是
17、()对挪威的蹂躏、不列颠之战、对意属东非洲的征服对苏联的侵入、隆美尔进入非洲、日本的征服狂潮“火炬”作战、向突尼斯赛跑、大西洋之战再度进入欧洲、非洲的肃清、进入意大利A狂澜、蔓延、转向、退潮B爆发、蔓延、退潮、低潮C蔓延、转向、退潮、低潮D爆发、转向、低潮、终结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突袭波兰(1939年)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战争的初期阶段(1940年),法西斯进攻势头较猛,可以用“狂澜”形容;是战争的进一步扩大(1941年),可以用“蔓延”形容;是联军逐渐处于主动的时期(1942年),可以用“转向”形容;是法西斯势力走向衰落的时期(1943年),可以用“退潮”来形容,因此A项符合题意。
18、 20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25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一“情景”指()A敦刻尔克大撤退B苏德战争爆发C珍珠港事件D中途岛海战B由材料可知,这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开始,表明英国准备和苏联结成联盟,故A项错误;“1941年6月22日”是苏德战争爆发的开始,故B项正确;“珍珠港事件”为美日之间的战争,故C项错误;“中途岛海战”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2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9、)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
20、,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21、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分层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文明发展、民族关系、思想三个角度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地理环境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民族危机、政府的腐朽统治、经济发展、民族民主革命及西方影响等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关键词“保障”“维护和发展”回答。答案:(1)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4分)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
22、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6分)(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6分)(3)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4分)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
23、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材料二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经过一系
24、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5分)(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2分)解析:第(1)问
25、,主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背景、政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的互补性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6分)(2)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领导人的突出作用;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都使得危机得到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都为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分)(3)启示:应历史地看待,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将社
26、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别开来。(2分)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找出三个观点,任选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即可,如:观点一,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观点二,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观点三
27、,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答案:示例一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2分)论证: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欧美模式,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华民族未能实现民族振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可见,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10分)示例二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2分)论证:19291933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美国的
28、罗斯福政府放弃了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方式,使得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使革命力量遭遇沉重打击。毛泽东调整了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10分)示例三观点: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2分)论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探索
29、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可见,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10分)2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
30、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兼论红四军政治委员制度的由来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仿效苏联”等信息入手,结合党对政治思想
31、工作的重视等知识回答。第(2)问,可以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建立之初存在的问题、革命的需要和受苏联影响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借鉴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7分)(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需要;受苏联影响。(8分)2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第一点大倡“公开外交
32、”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 “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拆散 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于是,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
33、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拆散英日同盟”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对华政策的响应程度、中国外交方略、中国人民的斗争等方面分析。答案:(1)英国:与日本接近,加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4分)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4分)(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7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