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71.50KB ,
资源ID:3931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31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专项训练:(12)南极洲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专项训练:(12)南极洲 WORD版含解析.doc

1、(12)南极洲1.2017年11月8日上午,我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缓缓驶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直奔位于罗斯海西岸的难言岛。在那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为中国建设第5个南极考察站做前期准备工作。“雪龙”号将于2018年4月回到国内,执行任务周期164天,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罗斯海是南极洲的重要海域,其属于()A.南极洲内海B.大西洋边缘海C.印度洋的边缘海D.太平洋的边缘海(2)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12级以上的暴风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主要成因有()沿海地带比内陆气压更高,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地表冰雪覆盖对风的阻挡小南极

2、极地高压强大,沿海地带气压梯度力大风多来自海上,缺少阻挡,摩擦力小A.B.C.D.2.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中生代时期(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二氧化碳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当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加强,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2019年11月7日,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

3、成下列小题。(1)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全球海平面下降B.板块运动更剧烈C.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D.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2)“冰室效应”的产生()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C.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D.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3)“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A.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晚B.地球公转速度变慢C.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D.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3.下图为南极洲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PB.QC.JD.L(2)L濒临()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3)J所在半岛

4、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由于全球变暖,海岸线变化后退B.由于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频发C.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灾害D.由于酸性气体大量排放,酸雨危害严重4.南极洲大陆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冰川内陆厚,边缘薄。杰夫威尔逊在南半球夏季进行了横跨南极洲的单人探险,脚蹬滑雪板,拖着180千克的雪橇,尽量借助风筝助力,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用44天,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用9天。读探险路线图,完成下列小题。(1)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的前进速度明显快于从新拉扎列夫站到南极点的速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风力风向气温地势A.B.C.D.(2)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A.开始几天B.P地附近C.南极附近D.最后几

5、天(3)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A.极光B.晴朗天气C.大雨D.云雾5.陨石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下列左图为南极冰流域和陨石采集点分布图,右图为南极陨石富集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与其他地区相比,陨石在南极富集的原因不可能是()A.随大气环流至南极上空下沉B.陨石受到厚厚冰层保护,易保存C.寒冷干燥环境,流水作用弱D.南极洲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2)据右图,判断左图中陨石富集点最可能的是()A.abB.cdC.deD.be6.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如果人类继续向大气中增加碳排放,当全球平

6、均气温上升12时,地球冰川将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6米,全球许多地区将被海水淹没。下图为“南极洲海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洲的影响是( )A.平均海拔升高B.土地沙化严重C.淡水资源减少D.旱涝灾害多发(2)人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工作者生活在南极洲,必然需要能源。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2)若我国南极科考队从中山站出发,徒步前往昆仑站,沿途可能遇到的危险有(多选)()A.暴风雪迎面扑来,

7、看不清路B.积雪覆盖的冰裂隙随时有可能吞没队员C.严寒和高原反应使队员身体不适D.随时会遭遇熊的袭击(3)受_风的影响,从南极洲观察到洋流呈_时针方向环流。4.简述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极辐合带的南界为南极洲的海岸线,北界则是一条变动于南纬50和南纬60之间的假想线。科考船穿越南极辐合带前后会感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迥异。近十年来,我国在南极科考成绩显著。科考队从中山站往南突破冰裂隙密集区、雪丘密集区、陡坡区,经1300千米到达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海拔4093米,802200S,772111E),于2009年1月建成了昆仑站。科考队在挖出的一个长40米、宽5米

8、、深3米的雪坑里搭建了一间深冰芯房。冰穹A地区被科学界公认为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科考队每年12月末从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工作时间约为20天,然后在1月末撤离。如下图为南极区域图。(1)说明穿越南极辐合带前后科考队员能直观感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变化。(2)分析科考队工作人员在雪坑内建设深冰芯房的科学性。(3)分析冰穹A被认为是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析科考队工作人员在昆仑站工作时间仅有20大左右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 (2)B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陆地和海洋。根据经度位置判断罗斯海位于太平洋沿岸,是太平洋的边缘海。故答案选D项。(2)南极

9、中心附近为极地高压中心,南极大陆沿海地带位于极地东风带,风力大不是因为气压高,而是因为气压梯度力大;风多为东南风来自内陆。、项不对。故答案选B项。2.答案:(1)A;(2)C;(3)D解析:(1)由材料可知,南极洲封冻带是全球气候变冷的结果,“冰室效应”使地球水体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地表,造成海水减少;同时温度降低导致水体体积收缩,造成海平面下降,故选择A;大气的温度变化是地球的外力,对板块运动没有影响,排除B;南极地区气候更冷,下沉气流加强,排除C;蒸发更弱,水循环速度趋缓,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长,排除D。(2)“冰室效应”是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

10、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造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弱,使地球表面在白昼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夜间丧失更多的地面辐射;得到更少的大气逆辐射,夜间温度更低,加剧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故选择C,排除A、B、D。(3)“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从11月7日到11月23日,此时期为南半球夏季,且越来越接近冬至日,故日出越来越早,排除A;此期间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加快,排除B;南北半球都有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C表述不全面,排除C;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需要向西航行,途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与航线方

11、向相反,故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选择D。3.答案:(1)C; (2)B; (3)A解析:(1)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中,J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选C。(2)根据L海域的经度80E,结合周边轮廓可知,L濒临印度洋,选B。(3)J半岛位于南极外围,由于全球变暖,海岸线变化后退;该地冰天雪地,不可能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频发;该地位于板块内部,不会多发火山地震灾害:这里工业不发达,不会大量排放酸性气体也不会酸雨危害严重。据此分析选A。4.答案:(1)A; (2)D; (3)B解析:(1)探险途中尽量借助风筝助力,说明途中尽量是顺风前进,用时与风向无关,错。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从新拉扎列

12、夫站到南极点,逆风用时多,风力小。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是顺着极地东风的方向,顺风用时少,且风力强,对。南极点附近地势较高,周围地势较低,向南极点前进过程以上坡为主,速度慢,从南极点到海格力斯湾以下坡为主, 速度快,故与地势有关,对。(2)南极地区盛行极地东风, 返回途中是顺风前进,风筝助力最明显的是最后几天。(3)南极点附近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途经南极点时,最可能看到晴朗天气。5.答案:(1)A; (2)D解析:(1)大气环流运动产生在对流层中,陨石质量较大,大气环该不能改变陨石的运动路径,A符合题目要求;南极洲冰盖厚,可以保存陨石;南极洲纬度高,气温低,受极地高气压控制,

13、气候干燥,很难有液态水产生,流水作用弱,陨石不会被搬运、侵蚀;南极洲地处南极板块内部,地址稳定,对陨石的位移影响较小。故选A。(2)据右图分析,陨石达到地表后,受冰盖流动影响,会被搬运到山麓地带。结合左图冰盖运动方向,可判定陨石最容易被搬运到b、e两处的山麓地带。故选D。6.答案:(1)C;(2)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考查考生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使南极洲地区冰雪储量减少,淡水资源减少。故C项正确。(2)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考查考生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防治,解决该问题需遵循可持续

14、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C项正确。7.答案:(1)风能;(2)ABC;(3)西北(盛行西);顺;(4)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南极圈内,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冰层厚,海拔较高;冰雪覆盖范围广,反射率高。西风漂流是寒流,阻挡了南极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解析:(1)南极地区由于气压差大,加上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强劲,因此可以开发的能源为风能。(2)南极地区冰盖厚,自然条件恶劣,多烈风,高压,低温。徒步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可能会遇到暴风雪、严寒、高原反应等危险,加上冰盖间的裂隙可能会吞没队员,南极的环境不适于熊的生存,因此不会受到熊的袭击。综上可知ABC符合,故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3)南极洲附近周边大致

15、在南纬70,常年受盛行西风(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的影响,洋流(向东)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4)南极气候寒冷可以从影响气候的因素上进行分析,包括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洋流等方面。如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南极圈内,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得到的光热少;冰层厚,海拔较高(降温作用明显);冰雪覆盖范围广,反射率高。8.答案:(1)风向由偏西变为偏东;洋流由自西向东变为自东向西,水温明显下降;航线上冰山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航线沿线岛屿上的生物种类明显不同。(2)雪坑内温度相对恒定;在雪坑内搭建逮筑,风力小,受暴风雪影响小;相对于地面建筑,被积雪掩埋面积小。(3)纬度高,受极地高压影响时间长

16、,风力大,毎年积累的积雪少;冰盖厚度,可获取更长时间的古气候信息;地处兩极冰盖最点,冰盖内部扰动和底部变形相对较弱,有利于钻探。(4)纬度高,适宜进行科考的时间短: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地质气象条件复杂,往返耗时长;科考队携带的物资补给有限。解析:(1)注意关键词“直观感受”和“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温度、风向、地貌、洋流流向、生物种类等方面描述。(2)深冰芯房内因为受地面光照、风的影响小,气温相对恒定,且不易被地面上的暴风雪破坏,四周被积雪掩埋的面积小,清理积雪所用时间少。(3)根据材料中冰穹A的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受极地高压影响时间长,风力较大,每年积累的积雪少;由于冰盖厚度厚,在这里可以获取地球长期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由于地处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冰盖内部扰动和底部变形相对较弱,有存利于钻探。(4)12月末从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有冰裂隙、丘等,且暴风雪多,自然条件复杂;科考队携带的补给物资有限,且南极地区适宜进行科考的时间短,这就压缩了工作人员在昆仑站的工作时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