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雎不辱使命 师生座右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二、学习重点: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三、学习难点: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自主预习学案Independent preview learning plan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自主预习学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将课下注释的重点词语在原文中圈点;熟记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预习
2、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我会学!导入新课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外事交往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辱使命(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尊严不可丢),你知道它出自于哪里吗?(板书课题,作者)一、走近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二、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3、、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三、时代背景: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四、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断句,结合课下注释通译全文,注意圈点勾画,将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2、轮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
4、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师指名正音,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3、分组交流,释疑译文。点拨: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解释疑难(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自己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意识)。4、师生译讲课文。(1)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语,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如有错,请帮助纠正。(2)学生译讲,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师指名更正,生不会,师纠正。(3)生译后,自由读课文,巩固词语义。(4)生齐读课文。5、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起因:秦王因易地的
5、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整理课文基本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维护国土。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6、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预习自测我能行!学习建议:“运用一分
6、知识,需要十分积累”,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请同学们认真审题,独立完成,闭卷5分钟完成,并自主纠错。1、给下列字注音。弗f 雎j 怫f 跣xin抢qing傀gu?jn缟go挠no谕y2、解释加粗词语。(1)请广于君(扩充)(2)非士之怒也(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4)弗敢易(交换)(5)休祲降于天(吉祥)(6)长跪而谢之(道歉)(7)秦王色挠(屈服)(8)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A使命 B听、讲 C派、遣 D出使 E使臣(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 ) (2)唐雎不辱使命( D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 )(
7、 D )4、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1)秦王色挠( B )A骚挠B屈服(2)长跪而谢之曰( A )A道歉B谢意(3)天下缟素( A )AgoBko(4)弗敢易( A )A交换B交易5、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6、找出下列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 B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译文:我想以五百里的地方跟安陵做交易。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难道不是轻视我吗?C以君为长者,
8、故不错意也。译文: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因此没有错认为是其他意思。D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安陵君能够答应我吗?7、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2)“安陵君其许寡人。”( D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B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8、翻译下列句子。(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
9、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理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_(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我的疑问?我能质疑提高!请你将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问题和有疑惑的的问题写下来,待到课堂上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向曲
10、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互助探究教案Mutual inquiry teaching plan师生座右铭: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导入新课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
11、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课题,作者)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作者是怎样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建议小组之间有效讨论,力争把自己的疑惑解决,并把重难点问题在班内集体探究之后理解把握。教学建议:引
12、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文言文要“文”与“言”兼顾,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言”的世界。探究点1文本理解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2)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3)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4)寡人谕矣 (“谕”同“喻”,明白,懂得)2、找出句中活用的的词并解释。(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
13、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3、解释句中的黑体字(一词多义)(1)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以君为长者 (把) 以头抢地耳 (用) (2)徒: 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3)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4)怒: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动词) 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5)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6)而: 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而安陵以五十里
14、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7)之: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8)者: 以君为长者(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9)然: 虽然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10)虽: 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11)于: 受地于先王(从) 仓鹰击于殿上(到) 请广于君(给) (12)与: 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与臣而将四矣(加上)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1)非
15、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5
16、、掌握下列特殊句式: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同学们,刚刚我们遨游了“言”的世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的海洋,探讨一下作者的心境。探究点2文本理解1、在文章中找出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施恩嘉惠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的句子。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天子之怒”,表
17、现怎样的精神?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7:唐雎反击秦王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故事?表明要效仿他们,刺杀秦王,同时表明和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8:唐雎反击秦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怎么样的效果?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有很多,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例。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连吴抗曹。探究点3精句赏析。1、 简析“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作用。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了本国国土的利益。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
18、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1)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惹我发怒的话,你们国家可要遭殃了。(2)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我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3、此次出使秦国,唐睢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睢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
19、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睢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2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探究点4综合探究学习建议:这两道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我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建议让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作者是怎样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按照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的句式造句分析人物。讨论后明确:(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
21、、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2、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二是“巧”
22、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3、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4、假如你是使臣唐睢,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赢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睢? 唐睢: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
23、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肉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睢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睢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5、课堂小结唐雎是战国时代一位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铁血男儿,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唐雎这种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24、文本拓展1、从唐雎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2、懂得一个道理:(1)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3)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3、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课堂小结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
25、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交换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秦王怫然怒 怫: 盛怒、愤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尝: 曾经秦王色挠 挠: 屈服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加点词
26、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5、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2 分)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太守谓谁B 秦王不悦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 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D、 愿终守之 愿借子杀之6、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7、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27、2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答: 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有错必改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高效训练学案Effective training plan师生座右铭:在为事业奋斗的征途上,拄着双拐的人虽然步履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奋发不息的心则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巅的!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做好
28、就叫不简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唐雎(j) 怫然(f) 跣(xin) 抢地(qing)韩傀(gu) 休祲(jn) 缟素(o) 色挠(no)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中的两个“冠”都是“帽子”的意思。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填空。 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9、古义:给予 今义:增加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然而今义:转折连词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即使 今义:转折连词,虽然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撞 今义:夺5、小结“其、以”的用法和意义。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语气,相当于:难道;还是。)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语气,表期望或命令,相当于“一定”。)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介词,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和“上、下、东、西”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可译为“以
30、”。)以激怒其众(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二、能力提升题(一)课内语段阅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1、,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1)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灰色。) (2)秦王色挠(屈服)2唐雎面对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他以布衣之士之怒作答,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有胆有识,正义凛然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1)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文: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他们胸
32、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D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5、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二)课内语段阅读直击中考!【甲
3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
34、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3分)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
35、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愤怒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郑重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勇敢取胜,晏子主要是靠智慧 取胜。(2分)【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36、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37、“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38、。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稍”。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发打开。揕用刀剑等刺。绝挣断。(还通“环”,绕。 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长跪而谢之(道歉)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词,从、由)(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4)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2翻译下列句子。(6
39、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B )(2分)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三)课外拓展阅读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靖郭君将
40、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10“海大鱼”有何喻义?“海大鱼”,以海喻齐国,实以海水喻齐民,以大鱼喻靖郭君,大鱼在海中最为得意,钩网对它无能为力。11请你说一下对“谏止三言”的理解。“谏止三言”,妙在客进“三言”之前的请谏,故作十三字的危言,又复进八言
41、“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加上最后的注释词共五十六言。12“靖郭亦纳谏,乃辍城薛”,反映了什么问题?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力量和作用的认识。(四)语言运用爱拼才会赢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1)少
42、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炳烛之明”“举烛之明”。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